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91.
本刊讯 日前,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合成氨厂主管安全生产的副厂长康健在化工班组安全例会上积极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安全管理制度教材,同时对当前安全生产提出要求,“加大现场巡检频率和重点部位特殊监控,发现隐患要及时汇报、及时处理,确保生产装置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92.
通过构建的光反应器研究了水体与藻垫的关系。结果为:1)培养基加入栅藻后,在温度为19.22~25.27℃周期性变化条件下,电导率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变化幅度为1 904~1 939μS/cm,pH变化幅度为8.88~9.58,溶解氧为7.22~9.3 mg/L,叶绿素a保持周期性的波动,为6.16~77.59μg/L,浊度与叶绿素呈正比例关系,y=9.295 2x(R2=0.916 2)。2)水体扰动后,水体中叶绿素含量急剧升高到461.1μg/L,然后逐渐降低到40.95μg/L;温度在27.69℃时,叶绿素周期性波动消失。浊度与叶绿素呈正比例关系y=13.418x(R2=0.784 6)。3)静置培养,在周期性温度和光照变化条件下,水体生物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周期性变化。在水体受到剧烈扰动后,水体中的生物量急剧升高;恒定温度,叶绿素周期性变化消失。不同过程浊度和叶绿素浓度呈正比例关系,比例系数不同。  相似文献   
193.
目的分析某型直升机尾减速器从动机匣腐蚀故障原因,建立预防该类腐蚀故障问题的处理方法。方法通过腐蚀故障机基本信息分析,腐蚀故障部位结构、材料和腐蚀形貌分析,得出腐蚀故障原因,采取"原位"处理方式建立该类腐蚀故障处理方法。结果某型直升机尾减速器从动机匣安装面有异种金属接触和凹陷型结构,并承受交变载荷,易发生腐蚀故障,部队外场维护只能通过检查和监控延缓腐蚀进程,解决该问题需通过"湿装配"的密封剂处理技术和螺栓表面防护加强方法。结论采取机上原位进行尾减速器从动机匣螺栓固定端面"湿装配"密封处理和螺栓外表面防护涂层加强处理,能够防止电解液进入螺栓固定端面和螺栓孔内部,达到腐蚀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4.
白洋淀荷茎叶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及四尾栅藻化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了活体荷不同部位(茎和叶)提取出液对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生长化感效应,为推广荷遏制水华暴发及制作抑藻制剂提供理论基础.实验设计了5个浓度梯度,结果表明,荷叶浸出液对藻类的抑制效果优于荷茎浸出液,当荷叶浸出质量浓度为25 g.L-1时,对铜绿微囊藻及四尾栅藻的抑制率分别为71.33%、78.14%.浸出液成分的GC-MS分析表明,荷叶和茎浸出液都含有丙酰胺,质量浓度分别为1.1 mg.L-1、0.2 mg.L-1.并根据概率计算法,分别计算了两种藻类的半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195.
为替代生产陶粒的天然原料,减少化学造孔剂的使用,解决提钒尾渣高排放、低利用的问题,以工业固废钒尾渣为主要原料,探索性地采用煤矸石为造孔剂及校正原料,纸浆废液为结合剂制备钒渣基陶粒。以单颗粒抗压强度、表观密度和吸水率为检测指标,综合考察原料配比对陶粒性能的影响,得出煤矸石与钒尾渣的最佳质量配比为20∶80。结合TG分析原料在高温下的热行为,以优化预热制度并探讨其对陶粒烧胀的作用机理;利用XRD和SEM表征样品的矿物相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800℃预热20 min,烧结温度1170℃保温15 min,制备的陶粒综合性能最优,单颗粒抗压强度达到5.42 MPa,显气孔率为33.71%;预热温度通过改变高温体系熔融液相的黏度控制气体生成量及气孔尺寸,预热时间则通过改变液相生成量作用于基体强度。XRD及SEM结果表明:原料经预热烧结,促进透长石、水钙沸石等新矿物相的生成以增加基体的强度;陶粒断面上均匀分布有大量尺寸不等的孔洞。  相似文献   
196.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阐述了国内外煤炭洗选放心综合利用的现状,并对煤炭洗选废物弃物尚待开发利用的潜在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7.
近年来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和海水淡化处理成本的显著下降,海水淡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出于环境保护考虑,保证海水淡化后产生的高盐度尾液能够迅速与受纳海水掺混的排放口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实践中广泛采用的型式是圆形倾斜淹没式排放,而之前的研究建议倾角设计与水平方向成60°为最佳。但伴随60°倾角的射流上升高度相对较高,可能不适用于排放入浅海海域。应用先进的粒子图像测速(PIV)和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在实验室模拟较小角度(30°和45°)的排放,从而研究其掺混及稀释特性。通过实验数据整理得到相应的射流最大上升高度、碰撞点水平距离、碰撞点稀释度等属性,从而为浅海区的海水淡化高盐度尾液排放的工程设计以及相关规定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8.
通过试验研究了投加石灰法、投加氯化钙法、石灰-氯化钙联合法、石灰-盐酸联合法4种化学沉淀法对除氟吸附剂再生尾液的处理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静置沉淀90min后,使用投加石灰法处理pH值为12、含氟浓度为2 000mg/L的除氟吸附剂再生尾液,处理后残余氟离子浓度大于50mg/L,使用投加氯化钙法,处理后残余氟离子浓度小于20mg/L,使用石灰-氯化钙联合法和石灰-盐酸联合法,处理后残余氟离子浓度均小于10mg/L;4种方法的最佳搅拌强度为150r/min,最佳反应pH值为12左右,最佳静置时间为90min;其中,采用石灰-盐酸联合法处理pH值为12、含氟浓度为2 000mg/L的高氟再生尾液,在石灰投加量超过理论量60%(即为6.231 6g/L),加入65.4mL/L 2M的HCl时,出水可以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且pH值在7左右。  相似文献   
199.
为探索成都市PM_(2.5)污染物的空间来源及其演化机制,该文首先应用后向轨迹模型对灰霾期间抵达成都市的大气气团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灰霾期间本地气团对成都市PM_(2.5)污染物的贡献远超过中远距离的外来气团,占比高达90%以上,局地空间内处于一种静稳状态。其次应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对灰霾期间PM_(2.5)的浓度序列进行多重分形分析,研究表明成都市灰霾期间PM_(2.5)浓度具有多重分形特征。最后运用相位随机替代法与随机重构法,对静稳条件下导致PM_(2.5)浓度多重分形特征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霾期间,长期持续性在PM_(2.5)演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认为此次灰霾期间PM_(2.5)演化的长期持续性是其主要的内在动力机制,此时成都市大气空间内各局部空间PM_(2.5)浓度在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发展为一种相互同步的、均衡的平衡态。  相似文献   
200.
该研究从沉水植物狐尾藻中分离筛选到1株可降解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的内生细菌Hu32。通过摇瓶实验进行了菌株降解条件的优化和降解特性的探索,发现菌株降解初始浓度为10 mg/L,BPA的最佳条件为接种量为1%,初始pH值为6.0,温度为25℃。在该条件下,菌株最大生长浓度OD_(600)达到0.22,3 d对10 mg/L,BPA的降解率达到(47.17±1.22)%。经过对其形态特征和16S rRNA基因同源性序列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这是首次从沉水植物中分离到新型可降解BPA的内生菌,有助于了解水生植物对BPA污染水体的修复机制,为进一步阐明水体中BPA的生态归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