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7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700篇
安全科学   277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1348篇
基础理论   381篇
污染及防治   147篇
评价与监测   121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51.
为了解硝化细菌在泉州湾湿地中不同区域和不同植被土壤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对不同红树林植被土壤中的硝化杆菌属、硝化螺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进行鉴定和相对定量。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和不同植被土壤中三属硝化细菌相对数量有显著差异,有植被土壤高于空地和裸地;在有植被的土壤中,白骨壤下土壤最低;原生桐花树的硝化螺菌属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土壤,互花米草的硝化杆菌属和亚硝化单胞菌属数量明显都高于红树林植被土壤。硝化细菌数量变化与植被类型和土壤的理化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752.
合流制管网溢流(Combined Sewer Overflows,CSOs)是我国城镇地表水环境日益突出的瞬时污染源,明确其重要污染物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分和来源对CSOs污染控制具有导向性意义.本研究以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流域为对象,连续采集CSOs过程的样品,通过峰值法、特征参数法和平行因子法等解析CSOs中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发现CSOs中DOM主要有类色氨酸(S、T)、类富里酸(A)和类酪氨酸(D),代表内源输入的类色氨酸(S、T)和类酪氨酸(D)占比超过4/5.特征参数法和平行因子法的结果均表明DOM的腐殖化程度较低,生物活性较强,主要为微生物降解生成的和沉积物自身在冲刷和水力输运作用下释放的内源污染,建议CSOs污染控制主要应从内源输入的角度进行,着重控制管道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753.
了解生物炭溶解性有机质(BDOM)与污染物的络合机制对生物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天然湿地植物灰化苔草为生物炭原料,利用荧光猝灭法及多种光谱分析技术和方法,分析了植物不同部位、不同热解温度下BDOM与氯霉素(CAP)的络合机制,以期为生物炭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BDOM与CAP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300 ℃制备的BDOM与CAP络合体系的芳香性化合物含量和分子量比500 ℃更大.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结果发现类络氨酸和类色氨酸物质与CAP的络合能力更强.二维相关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根与叶的BDOM分别以类蛋白和类腐殖物质对CAP的猝灭更强,其中苔草根BDOM与CAP的猝灭优先发生于类蛋白物质中,但苔草叶BDOM以类腐殖物质为先.此外,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共解析出1个类蛋白荧光组分和5个类腐殖质荧光组分.总体来说,就单一组分而言,BDOM类蛋白组分与CAP的络合强度高于类腐殖质组分.  相似文献   
754.
将采集自徒骇河聊城河段沉水植被生长区的DOM分为3个分子量级别:<0.7 μm DOM、<500 kDa DOM、<100 kDa DOM,通过三维荧光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和荧光滴定法探讨水体中不同分子量DOM的荧光特征及其与重金属(Cu2+和Pb2+)的络合作用.结果表明:草源DOM的有机碳主要储存在分子量<100 kDa组分中.PARAFAC分析得出4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色氨酸组分C2、C4,以及酪氨酸组分C1和类腐殖质组分C3.草源DOM主要以分子量<100 kDa的类色氨酸组分C2和酪氨酸组分C1为主.二维相关光谱(2D-COS)表明,与类腐殖物质相比,类蛋白物质优先与Cu2+与Pb2+发生猝灭,DOM中不同分子量组分与Cu2+与Pb2+的猝灭顺序未发生改变.在与Cu2+结合的过程中,不同 分子量中类腐殖质组分C3的络合常数(logKa)大于类蛋白组分C1、C2,表明类腐殖质组分的金属结合能力强于类蛋白质组分;随着分子量级别的降低,组分C3的logKa值逐渐增大(3.47<3.59<3.73),表明低分子量(<100 kDa)中的类腐殖质与Cu2+具有更高的结合能力.不同分子量DOM中,类蛋白组分C1、C2、C4在分子量<0.7 μm DOM中的logKa值均最高,表明高分子量(<0.7 μm)的类蛋白质更容易与Cu2+结合,而Pb2+与各组分结合出现了荧光增强或猝灭的现象.DOM-Cu2+与DOM-Pb2+结合表现出不同的结合规律,反映出金属种类与DOM结合的异质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755.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原水,研究臭氧化处理对水中难凝聚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混凝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率较低,混凝过程中未被去除的有机物属于难凝聚有机物,加入臭氧进行氧化,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二级出水色度和UV254去除率逐渐增大,而DOC去除率变化较小.当臭氧投加量(以O3/DOC计)增加至1.5 mg·mg-1时,色度、UV254和DOC的去除率分别为45%、34%和20%,说明臭氧易于与不饱和结构有机物反应,而直接氧化的矿化能力较弱.为进一步明确二级出水有机物种类和含量的变化,测定了混凝和不同臭氧投加量下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混凝对有机物含量的影响很小,而臭氧能够优先氧化分解难凝聚有机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明显减弱腐殖质类物质的荧光峰强度,但不改变荧光峰位置.同时采用光电子能谱分析有机物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能够去除含羧基类官能团有机物,而臭氧则易于与含苯环类难凝聚有机物反应,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大,脂肪类饱和有机物含量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756.
通讯     
总有机碳作为微纳塑料污染的定量指标 微纳塑料(MNPs)污染已得到全球普遍关注,迫切需要采用科学的定量指标评估和管控其污染.但是,作为一类由多种聚合物种类,粒径和形貌的颗粒物组成混合物,如何简便可靠地对其进行定量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监测与分析方法,相关研究采用的计量单位,采样和定量分析方法等各不相同,导致研究结果难以互相比较,更不能很好地为相关部门制定污染控制和治理政策提供可靠的的基础数据支持.近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景富团队提出以总有机碳(TOC)作为定量微纳塑料总量的通用指标,论文“Total Organic Carbon as a Quanitative Index of Micro-and Nano-Plastic Pollution”发表在分析化学国际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lc03114.  相似文献   
757.
海南岛潜在震源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以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为主要特征,对我国海南岛进行了潜在震源区的定量划分。这种划分既反映了当前人们对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又为城建部门按照工程重要性和使用年限选取相应的抗震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58.
荧光原位杂交与微量自动照相集成技术(FISH/MAR)能够同时在单细胞水平原位进行细胞的分类鉴定和细胞对底物的吸收特性研究,这是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目前,这一技术已有效应用于工程系统(污水处理厂、生物反应器等)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研究。污染水体的原位强化净化及其生态修复与微生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系统污水处理效率,也将为受损水生态系统的原位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9.
通过改变CSTR系统内pH值,启动发酵类型由乙醇型向丁酸型转化,研究了转化前后系统内产氢动态和细菌群落变迁.结果表明,在有机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启动发酵类型转化15d后,系统内种群由乙醇型转化为丁酸型,消耗碱度量由350mg.L-1增至1720mg.L-1,平均比产氢速率由21.2mol.kg-.1d-1降低至11.1mol.kg-.1d-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反应系统内3类微生物群的监测结果表明,未启动转化时,肠杆菌、梭菌Ⅰ、Ⅱ和梭菌Ⅺ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2%、48%和30%,转化结束后,3类细菌的相对丰度为19%、24%和55%.  相似文献   
760.
钟婷婷  林涛  刘威 《环境科学》2023,44(5):2613-2621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存在于地表水、自来水甚至商业饮用水中,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在以太湖为源头的某大型饮用水处理厂(DWTPs)中研究了14种PFASs的检出和转化.结果表明,共有10种PFASs在水样中被检测到,说明PFASs在饮用水中分布广泛.原水中的PFASs总浓度为127.4ng·L-1,其中最高浓度为全氟辛酸(PFOA, 49.8ng·L-1).预臭氧会导致PFASs的浓度反向升高,这可能是由于前体物的存在或由短链向长链进行转化导致.常规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PFASs, O3-BAC在DWTPs的处理过程中对PFASs的去除(20.74%)具有主导作用.O3-BAC作为DWTPs的主要去除工艺,其反冲洗水中含有浓度较高的PFASs,分布特征与原水相似.利用中试装置,对比了5种常见的滤池反冲洗水处理工艺,结果表明,GAC-超滤可以在保证浊度较高去除率(99.08%)的基础上,吸附并截留一定量的PFASs.从三维荧光分析可得,GAC-超滤也可去除大部分荧光微污染物,对于原水含有较高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