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8篇
安全科学   215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67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71.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监控智能化系统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可以对高速公路实施全程车速测量、车流监控、疏导堵塞、事故预警。监控智能化系统对高速公路的高效运行、安全运作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监控智能化系统在高速公路应用现状以及其系统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2.
正近日,大华推出MPT300系列手持终端设备。该设备采用Android系统设计,通过高安全无线网络接入业务系统,实现业务再造和扩展,极大地满足了移动业务需求,引领手持终端应用新潮流。大华MPT300系列手持终端设备采用专业ISP处理的800W摄像头及工业半反透显示屏,图像清晰细腻。支持1080P高清录像与双码流,支持红外外接摄像头,支持3G、4G、WIFI等无线网络及蓝牙传输,可实现GPS及北斗定位。该设备还支持车牌识别智能功能和平台人脸检测功能,可与身份证阅读器、指纹采集仪、现  相似文献   
73.
旅游和区域大气污染对四川九寨沟气溶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4月~2011年4月,在九寨沟连续监测了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旅游活动显著增加了空气中TSP、SO42-、Ca2+、K+、NH4+和NO3-的含量,而Na+、Mg2+和Cl-则主要来自自然源;旅游强度最高时期(6~10月),降水对空气的清洗作用最强,气溶胶污染程度为全年最低;旅游强度较低时期(1~3、4~5和11~12月),降水量较低且西北沙尘易在春季抵达九寨沟,所以气溶胶污染程度较高;区域燃煤可能是气溶胶[SO42-]:[NO3-]比值较高的原因;生物质燃烧可能是K+在秋末至次年初春较高的原因之一.九寨沟大气环境已明显受当地旅游活动和污染物长距离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哈尔滨市沙尘期大气颗粒物物化特征及传输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沙尘期大气颗粒物的物化特征及传输途径,分别采集TSP、PM10和PM2.5样品,分析3种颗粒物的分布特征、浓度变化以及离子和无机元素组成,同时利用HYSPLIT逆轨迹模式对沙尘颗粒的远距离输送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沙尘期,PM10~100是颗粒物的主要组成,占TSP的50%~57%,PM2.5/TSP和PM10/TSP分别达最低值0.17和0.43;在TSP和PM10中,Na、Si、Al、Ca、Fe、K、Mg浓度变化较为明显,在沙尘期是非沙尘期的2~3倍,在TSP中的最高浓度分别为7.28、1.98、19.89、25.82、18.77、4.68和6.49μg/m3,以土壤尘和扬尘为主;TSP中Ca2+、K+、Mg2+在沙尘期的浓度是非沙尘期的2~3倍,最高达22.23、2.04和1.68μg/m3,主要来自土壤、尘埃,与沙尘有相似的来源;逆轨迹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事件由外来沙尘输入导致,其传输途径比较明显,起始位置为内蒙古的西北部和中部地区,沿途向南经过山西,后转为东北方向,经过河北、天津、辽宁、吉林等省份,最后输送到哈尔滨.  相似文献   
75.
通过应用HYSPLIT、MeteoInfo模型,计算2017—2021年秋冬季抵达郴州地区72 h的后向气流轨迹并进行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郴州市PM2.5传输特征及污染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郴州市秋冬季PM2.5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北偏东方向,以近距离输送为主,频率最高的是从咸宁市通城县经岳阳市平江县、株洲地区的短距离轨迹,其频率为34.17%;WPSCF高值带起源于河南省,经湖北、平江、江西等地区,最终到达郴州。WCWT分析结果得出,PM2.5污染趋势与上述一致,影响范围更宽,影响程度相对较轻。2017—2021年间,郴州地区污染传输通道影响逐年减小,PM2.5浓度平均下降19.7%。  相似文献   
76.
崇明东滩芦苇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崇明东滩芦苇群落在生长周期内的3种温室气体——CH4、N2O和CO2的排放、吸收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芦苇群落湿地CH4排放通量受温度影响较大,夏季排放通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年均排放通量为74.46μg/(m2·h);N2O年均排放通量为2.22μg/(m2·h),冬季排放通量最大;CO2的吸收率季节变化明显,年均排放通量为-101.93mg/(m2·h). 温度、芦苇植株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是影响CH4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素;而沉积物氮素不足和限制,则是促使芦苇群落表现出对N2O吸收的原因;芦苇的光合作用及土壤呼吸作用随温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控制芦苇湿地CO2的排放和吸收的主要因素. 芦苇植株发达的通气组织是CH4和N2O由大气向沉积物扩散的通道,同时分子扩散过程也是沉积物产生的CH4、N2O和CO2扩散到大气中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77.
文章利用莲花山生态监测站污染物观测数据与近地面气象数据,分析了2018年9月21日~10月18日深圳市出现连续臭氧(O3)污染过程期间,城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体积分数与活性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光化学箱模型对深圳市O3污染来源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阴雨天VOCs局地累积效应增强,O3生成主要受限于光照条件;偏东...  相似文献   
78.
辽宁省背景地区降水化学特征及其与大气传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解辽宁省背景地区降水化学特征及其与大气传输的关系,于2007年2月─2008年1月在辽中县水文监测站进行了降水化学特征观测,测量项目包括降水pH,电导率和离子浓度. 观测期间降水pH为3.4~7.3,降水量加权平均值为4.6,整体呈酸性. 降水中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浓度分别为154.3和53.4 μeq/L,二者占阴离子总量的76.8%; 主要阳离子为NH4+和Ca2+,浓度分别为124.6和89.2 μeq/L,占阳离子总量的70.6%. 利用后向气流轨迹分析了降水气团来源对降水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辽宁省及周边地区的局地气团影响下,降水中离子浓度最高;而在起源于东亚地区,经朝鲜半岛到达的南-东南气团影响下,降水次数虽最多,但离子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79.
偏远地区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小萍  龚平  姚檀栋 《环境科学》2008,29(2):273-28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偏远地区大气中的分布与迁移已经成为大气POPs研究的热点.基于被动采样技术的大尺度POPs监测网络已经应用于偏远地区大气POPs的研究之中.其研究成果显示,最近50~60年以来,大气中POPs浓度的最大峰值出现在80年代左右,而80年代之后大气中POPs的浓度日趋减小.这说明各国陆续禁用POPs之后,大气中POPs的浓度有显著降低的趋势.受温度和季节性使用的影响,大气POPs的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有机氯农药的浓度主要表现为夏季高而冬季低;多环芳烃的浓度则主要表现为冬季高而夏季低.基于POPs高挥发性和长距离大气传输的特点,POPs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而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较低,使其相对于低海拔地区成为了POPs的"接收器".大气POPs分布和迁移受温度、降水、气候事件的影响.而且POPs在大气与不同下垫面之间的界面交换的方向、速度和通量也主要受环境温度和POPs的挥发能力的制约.综合大气POPs迁移与气候因素、界面特点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介质、大尺度的大气POPs归趋模型.模型的建立和POPs来源的明确使大气POPs传输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此外还讨论了目前大气POPs研究中存在着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0.
本文对安徽测震台网的系统构成、子台分布、地震设备情况、传输信道、台网的技术系统功能进行了介绍。安徽测震台网部的建成,使得地震监控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安徽省地震应急中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