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7篇 |
免费 | 248篇 |
国内免费 | 24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9篇 |
废物处理 | 45篇 |
环保管理 | 156篇 |
综合类 | 993篇 |
基础理论 | 241篇 |
污染及防治 | 108篇 |
评价与监测 | 74篇 |
社会与环境 | 40篇 |
灾害及防治 | 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161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108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80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近52a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8/1959—2009/2010年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平衡线高度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平衡线高度变化分为正常波动、缓慢下降、迅速上升三个阶段,变化范围介于3 948~4 484 m,多年平均为4 067 m,总体呈普遍上升趋势,总计上升了90 m,且在2009/2010年超过了冰川的上界,意味着该年度冰川全部处于消融状态。积累区比率作为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一时期内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了约17%。物质平衡与平衡线高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物质平衡减小100 mm,平衡线高度将上升17 m。冰川处于稳定状态时的平衡线高度,即零平衡高度ELA0为4 018 m。平衡线高度随纯消融量的增加而升高,纯消融量增加10×104m3,平衡线高度上升14 m。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表明,如果夏季平均气温升高1℃,则平衡线高度将上升约82 m,如果年降水量增加100 mm,则平衡线高度将下降约41 m,且夏季气温是影响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282.
食物中毒通常指吃了含有有毒物质或变质的肉类、水产品、蔬菜、植物或化学品后,感觉肠胃不舒服,往往伴有发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吐泻严重者可因脱水、休克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284.
臭氧层浓度每降低1%,全球就会增加10000~15000名白内障患者.这是日前在广东省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项目培训班上专家公布的数据. 相似文献
285.
286.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当前循环经济绩效内涵不明确,评价指标体系多局限于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等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归纳总结该领域研究现状基础上,明确了循环经济绩效的概念;进一步构建了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和灰色聚类方法分别建立了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模型;最后,以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为案例,对2个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从理论和方法上,构建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适用的;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聚类评价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模糊评价结果更为合理,而且该模型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园区循环经济绩效的优劣势所在。进而,以上海化工园区作为标杆,针对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存在的资源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若干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87.
蔬菜类废弃物甲烷发酵的产气潜能及过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蔬菜废弃物具有适合厌氧发酵的特性。采用Batch实验方法,对5种常见的蔬菜废弃物的产气潜能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厌氧发酵过程限制性步骤及物质转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种蔬菜废弃物累积产甲烷量在发酵0~10 d内增加较快,土豆和白菜废弃物产甲烷潜能最大,分别达到102 mL·g-1(VS),和83 mL·g-1(VS),而黄瓜废弃物的甲烷化潜能较低,只有35 mL·g-1(VS)左右。动力学参数拟合表明:土豆和白菜废弃物厌氧发酵水解、酸化、乙酸化和甲烷化各过程转化速率都明显高于其他废弃物,并且各过程最大转化潜能也较其他类蔬菜高出2倍之多。厌氧发酵限制性步骤分析表明,快速水解生成的SCOD不能有效地转化为VFAs,限制了白菜废弃物厌氧消化的后续转化,而VFAs的累积则是胡萝卜、黄瓜和土豆废弃物厌氧发酵的限制性步骤, SCOD以及VFAs同时累积是茄子废弃物发酵过程的显著特征。对各物质发酵过程物质转化特征分析表明,各废弃物由于4 d以后甲烷菌对乙酸的利用减慢,导致丙酸向乙酸的转化减慢而发生累积现象,10 d以后由于产酸过程的减弱,累积的丙酸盐逐渐转化。 相似文献
288.
289.
290.
本文研究了我国铜产业采选、冶炼、加工和再生等环节的演化趋势,构建了铜产业直接碳排放-能源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相结合的多层级碳排放核算模型,分析了我国铜产业各环节碳排放演变规律及碳中和实现机制。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我国铜精矿、精炼铜、铜加工材、再生铜产品分别增长了6.6倍、 25.1倍、 88.5倍、 37.1倍,受碳中和目标实现对电力需求量增加的影响,预计2060年铜资源消费总量将较2020年提升62.3%,铜资源社会存量将达到3.9亿t,再生铜将于2030年超过原生铜成为主导资源类型。②2020年铜产业的碳排放总量达到2968.2万tCO2e,其中,采选环节的吨铜碳排放量最高,达到了3.4tCO2e,是第二位冶炼的2.3倍;冶炼环节的碳排放总量最大,达到铜产业的39.3%;再生环节的降碳效果突出,相较原生采选冶炼环节减少1251.2万tCO2e;进出口贸易则进一步降低了该产业43.7%的碳排放总量。③预计2060年铜产业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499.8万tCO2e,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及环境市场建设等举措,可大幅降低产业的碳排放总量,其中国际贸易及循环经济情景的碳减排效果在2030年前均较显著、随后逐渐下降,技术创新及环境市场建设是该产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根本,在2060年的减排潜力分别达到535.9万t及607.9万t。为了更好地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双碳”目标实现,建议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合理调控铜产业结构,秉持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快构建铜产业绿色供应链,紧随碳中和发展趋势促进资源循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