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7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241篇
安全科学   279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156篇
综合类   993篇
基础理论   241篇
污染及防治   108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沉积物-水界面物质循环主要受铁锰化合物和微生物氧化还原过程的影响. 微生物氧化还原通常发生在细胞周质空间和外膜表层,或通过微生物纳米导线、细胞被膜等机制发生在细胞间. 近年来,电缆细菌介导的长距离电子传递机制的发现,使得微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距离从纳米级扩展到厘米级. 本文重点综述了电缆细菌的生理特性及其对沉积物-水界面物质循环的影响,总结了电缆细菌的环境效应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电缆细菌主要栖息于高硫化物含量、高电导率和低生物扰动的咸水沉积物中,在淡水沉积物中较少见. 电缆细菌对硫化物的氧化是一种反向硫酸盐还原过程,使得表层沉积物处于偏碱性的环境中,并利用多种电子受体来实现硫氧化,从而在与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电缆细菌通常以O2为电子受体将H2S和FeS氧化为硫酸盐,并在沉积物-水界面处形成一层铁氧化物保护层,在吸附间隙水中磷的同时也阻止了其他物质的释放. 电缆细菌能够通过溶解FeS间接地促进硝酸盐异化还原作用,进而影响沉积物氮循环. 未来有必要加强微尺度电缆细菌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和电缆细菌与其他细菌的协作关系研究,建议创新电缆细菌的纯化培育条件并开展其在硫污染沉积物修复中的应用,从而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12.

废纸再生已成为当下解决传统制浆造纸原料匮乏问题的主要途径和趋势,为分析废纸再生过程综合效能水平,提出一种包含多指标的废纸再生综合效能评估模型。从物质流与能量流2个角度对废纸再生过程进行分析,选取5个定量评估指标,构建一套废纸再生综合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理论,将主、客观权重优化组合得到评估指标最优组合权重,并基于物元模型建立废纸再生综合效能评估模型。通过评估模型对9家企业废纸再生过程进行实例计算,得到各企业综合效能等级,结果显示有2家企业处于高水平,3家企业处于较高水平,4家企业处于差水平。模型计算结果可以体现企业综合效能水平的相对高低和各企业的提升方向。

  相似文献   
313.
为了解有机磷农药场地修复过程中异味污染特征及产生原因,对某有机磷农药场地开展系统的场地调查。感官评估不同功能区异味污染情况,分析各区域异味VOCs组分差别,识别主要异味VOCs物质,确定各区域的关键致臭物质。结果表明,该有机磷农药场地生产区与辅助区异味污染最严重,臭气浓度、臭气强度以及TVOCs浓度水平均高于其他区域,公共区与敏感点异味污染最轻。场地主要异味VOCs组分为氯代烃以及苯及苯系物,其中氯苯、苯、二苯醚以及四氯化碳等占比较高。敏感点主要异味VOCs组分为烷烯烃与醛酮类,其中异戊烷、甲基叔丁基醚、正戊烷以及三氯甲烷等物质占比较高。各区域关键致臭物质不同,生产区关键致臭物质为辛醛与乙醛,辅助区为乙醛与乙醇,公共区为乙酸仲丁酯,厂界处为辛醛,敏感点为甲硫醚。  相似文献   
314.
近年来,起源于污水流行病学的污水验毒技术逐渐成为涉毒评估的主流技术,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水样本底因素的复杂性使得目标物存在吸附、降解等过程,从而导致其定量分析不准确。本文通过固相萃取-液相色谱-多级质谱(SPE-LC-MS/MS)联用技术,检测了山东省潍坊市11条河流中甲基苯丙胺、吗啡和6-单乙酰吗啡等3种精神活性物质加标前后的质量浓度及水质参数,主成分分析法(PCA)评估了基本水质参数对这3种目标物的定量分析的影响,并设计单因素实验验证了pH、氯离子浓度和存储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苯丙胺在低氯离子浓度、中性及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吗啡在中性条件下较稳定,6-单乙酰吗啡在高氯离子浓度和中性环境中稳定性较差。因此水质参数的影响在传统精神活性物质的分析过程中不能忽略,这可为相关精神活性物质的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15.
作为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氟氯烃(CFCs)、氢氟氯烃(HCFCs)、氯代烃、溴代烃和作为温室气体的氢氟烃(HFCs)长期受到广泛关注,而同时准确测定多种受控痕量卤代烃是一项挑战性工作。本研究利用自主搭建的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系统(GC-MSD/ECD),建立了高效的痕量卤代烃检测方法,在单次少量进样后可同时测定环境空气中17种受控痕量卤代烃。实验结果表明,17种受控卤代烃分离效果好且峰型对称;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在0.996—1.000之间;方法检出限在2—21 pmol·mol−1之间,均低于全球背景值;精密度在0.7%—5.3%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0.8%—110%之间,表明本方法适用于准确检测背景地区的受控痕量卤代烃。通过实际样品检测,发现近年来广州市区环境空气中CFCs浓度呈下降趋势,但仍是该区域主要的受控卤代烃物种;HFCs与HCFCs浓度明显高于大气背景值,表明该区域HFCs和HCFCs的使用与排放量较高;实际样品检测结果与我国履约减排措施和前期研究结果相符,证明本检测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16.
本研究制备CN负载Pt催化剂(CN-Pt)电催化氧化高效去除海水养殖循环水中的氨氮。结果表明,优化催化剂组分为CN1+15%Pt时,氨氮的电催化活性最高,氧化起始电位为−0.34 V vs. Hg/HgO;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实验参数为催化剂负载试剂浓度C0 100 mg·mL−1、阳极电势1.7 V vs. SCE、转速300 r·min−1、pH 10;该实验条件下处理模拟海水养殖循环水,20 min氨氮去除率为79.89%。氨氮去除的主要作用因子是活性氯,无羟基自由基或硫酸根自由基的作用。在不改变pH条件下对实际养殖循环水进行处理,40 min氨氮去除率达97.04%。CN-Pt改性阳极电催化氧化去除海水养殖循环水中的氨氮效率高、易于操控,在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处理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17.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使用量逐年递增正成为社会稳定、环境健康新的关注点。准确地估算某一地区这类化合物的消耗总量是管理这类物质的关键。本研究对中国广西某市12个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WWTPs)服务区域中的8种精神活性物质消耗量进行了调查。首先,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广西某市12个WWTPs进水中8种精神活性物质的浓度,检测到在<方法检测(method detection limit,MDL)至170.9 ng·L−1范围内的5种精神活性物质。然后,依据污水流行病学(wastewater-based epidemiology,WBE)进行消耗量反算。结果表明,氯胺酮(ketamine,KET)、吗啡(morphine,MOR)、冰毒(methamphetamine,METH)、摇头丸(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MDMA)是主要检出的精神活性物质,平均消耗量分别为682.4、167.8、44.6、11.3 mg·d−1·1000inh−1;而可卡因(cocaine,COC)、苯甲酰爱康宁(benzoylecgonine,BE)、甲卡西酮(methcathinone,MC)没有被检出。对WWTPs进水中精神活性物质的残留进行分析,估算这些物质在特定区域的消耗量,为防控风险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18.
本文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针对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危险因素识别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建立在事故发生可能性和后果、危险物质数量和性状以及人员暴露时间等因子基础上的风险评价方法,并提出了从业单位的改进措施。危险化学品行业生产流程长、环节复杂、设备要求高、产品危险性大。因此危险化学品行业既是高风险的行业,也是安全生  相似文献   
319.
320.
论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总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目前实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趋势,提出了工业固体废物的全过程总量控制概念,即:基于工业固体废物的最小产生量、最大综合利用量、最大处理处置量、最小排放量这一连续的、全过程的总量控制程序,并就典型案例介绍了全过程总量控制的两种方法(物质流核算控制法,环境规划控制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