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61.
将2014年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试点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双重差分方法分析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 表明:(1)理论上看,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通过绿色政策供给、绿色技术创新、绿色资金支持和绿色红利外溢而影响区域绿色发展水平;(2)长株潭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发展,从双重差分结果来看,2014年长株潭地区的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实践对区域绿色发展的贡献率为17.7%,且通过了平行趋势假设检验和反事实检验.(3)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对区域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耕地资源禀赋的显著影响.为更好地保持、提升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的绿色效应,应该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采取多元化手段完善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体系,提升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2.
湖南长株潭中度污染区土壤镉概率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长株潭地区土壤修复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但并未关注重金属镉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尤其是继续进行作物种植的中度污染区。文章选取长株潭地区三个县的中度污染区为研究区域,结合文献调研,利用美国ECO-TOX数据库获取了共计28个本地物种两个层次的毒性数据,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模型和联合概率曲线(Joint probability curve,JPC)方法开展中度污染区的概率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LC/EC/IC水平50下,A县、B县、C县的概率生态风险值依次为1.65%、3.40%、5.80%;在NOEC/LOEC水平下,A县、B县、C县的概率生态风险值依次为7.46%、12.97%、19.50%。该结果说明,长株潭地区中度污染区土壤中重金属镉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风险作用,同时该结果为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长株潭城市群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环境统计数据和排放系数,建立了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并根据空间特征数据进行了3 km×3 km的空间网格分配,同时还估算了各类人为源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与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人为源VOCs排放总量为113.49 kt,其中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和移动源为最主要的排放源,排放量分别为35.88、28.72、22.13 kt,工艺过程源中75.34%的VOCs排放量来自建材生产,溶剂使用源中建筑涂料和汽车喷涂为主要排放源;各区县中醴陵市的VOCs排放量最高为16.58 kt;长株潭地区总臭氧生成潜势为375.33 kt,溶剂使用源贡献最大为27.28%,生物质燃烧源的臭氧生成能力最强;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中,溶剂使用源贡献比例最大为35.35%,其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能力也强于其它源类;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城区的网格排放量较大.  相似文献   
64.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800hm2,生态足迹供给仅为0.4415hm2,出现了2.1915hm2的生态赤字。虽然长株潭城市群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其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土地生态系统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是一种不安全状态。针对此,提出了一些措施来改善该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安全状况,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试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大气环境承载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麓华  张虹 《四川环境》2009,28(5):31-35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了长株潭核心区大气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提出了提高长株潭核心区大气环境承载力利用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6.
基于改进生态价值当量的长株潭地区生态补偿空间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生态价值当量计算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讨研究区域的生态补偿优先级,并以2002年、2008年、2014年作为典型年份研究长株潭地区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研究表明:长株潭地区2002—2014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知,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对于价值系数相对稳定,研究结果可信。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014年度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辖区域及长沙县、望城区应率先进行生态支付。  相似文献   
67.
空间冲突是源于空间资源的稀缺性和空间功能外溢性的一种客观地理现象,是在人地关系作用过程中伴随空间资源竞争而产生的空间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对立现象。地理学视角下空间冲突的基本指向在于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在结构比例、空间组合以及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不协调。基于此,论文借鉴景观生态指数理论与方法,构建空间类型冲突指数(STC)、空间格局冲突指数(SSC) 以及空间过程冲突指数(SPC),并明确其内涵及计算方法,并选择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实证区测度与验证,实证分析结论与实际情况吻合,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冲突指数构建的科学性及其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68.
基于整体保护与系统治理思维诊断生态修复优先区,是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抓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利用人类足迹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电路理论、移动窗口搜索法等,识别生态网络并诊断人类干扰致其结构与功能受损的关键区域为生态修复优先区。研究表明:(1)城市群人类干扰整体呈核心—边缘递减的圈层式分布,且西高东低,北高南低;(2)识别区域生态网络,其中包含140个生态源地斑块以及307条源间潜在生态廊道;(3)诊断得到生态源地修复优先区共计867.17 km2,生态廊道修复优先区共计97.83 km,生态夹点修复优先区共计40处,从面线点相结合角度提出消除或弱化人类干扰的修复策略。研究能为新时代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提供空间指引。  相似文献   
69.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区域一体化,既能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能够向西部传递发展势能,缩小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参照了世界银行从密度、距离与分割3个维度对区域一体化的界定,构建了区域一体化评价体系;采用2000~2010年数据,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内部区域一体化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研究显示:(1)长株潭城市圈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次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低,但三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都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三大城市群在市场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及社会一体化变化水平差异明显但总体差距逐渐缩小;(3)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推动下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程最快,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后发优势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0.
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长株潭地区系统采集地表土样,对土壤中As、Zn、Cu、Pb、Ni、Cd、Cr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分别对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S、Cd、Cr、Pb、Zn显示了很强的富集且分布极不均匀,如Cd的变异系数高达212%,且已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这些重金属元素的污染严重度的排序为Cd>Zn>Pb>As>Cr>Cu>Ni。在空间分布上,污染严重度的排序为株洲>湘潭>长沙,且工业区明显大于非工业区;在受到极度污染的土壤类型中,以潮土所占的比例最大,红壤及稻田土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