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254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1 毫秒
341.
以头孢氨苄为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其在长江口处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头孢氨苄在长江口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对Freundlich型等温式的拟合效果最好。另外,通过改变吸附条件发现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颗粒物粒度增大会使头孢氨苄的平衡吸附量减小,而介质的盐度、温度、酸度的增加使平衡吸附量增大。加入表面活性剂对头孢氨苄的平衡吸附量Cs有影响,Cs由小到大依次为:Cs(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Cs(无表面活性剂)C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相似文献   
342.
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水体浮游植物光吸收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洋  沈芳  李秀珍 《环境科学》2015,36(6):2019-2027
根据2013年8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水体浮游植物优势物种及光吸收特性进行调查,在34个调查站位中,共10个站位发生赤潮,其中,6个站位发生硅藻赤潮,3个站位发生甲藻赤潮.赤潮水体和非赤潮水体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变化很大,440 nm处吸收系数范围分别为0.199~0.832 m-1和0.012~0.109 m-1;而比吸收系数变化相对较小,440 nm处比吸收系数在赤潮和非赤潮水体的平均值分别为0.023 m2·mg-1和0.035 m2·mg-1.从赤潮水体向非赤潮水体过渡,大粒径浮游植物所占比例减小,小粒径浮游植物所占比例上升,打包效应减小,因而比吸收系数升高.浮游植物粒径指数的变化对440 nm和675nm处的比吸收系数变化的贡献可分别达到43%和25%.不同类型赤潮(如硅藻和甲藻赤潮)在浮游植物粒级结构接近的情况下吸收光谱仍具有明显差异,这是色素组成不同的结果.甲藻赤潮中硅甲藻黄素和叶绿素c2的浓度之和与叶绿素a浓度的比值大于硅藻赤潮,是甲藻在465 nm附近出现吸收肩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3.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及其同系物,是一类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毒素,主要由甲藻和蓝藻产生。近年来,在蓝藻和甲藻中相继发现了一些与石房蛤毒素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并建立了基于特定产毒基因的有毒藻类检测方法。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高发区,本研究尝试应用基于麻痹性贝毒产毒基因sxtA的qPCR检测方法,与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I型和IV型)的qPCR检测方法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相结合,对2013年春季长江口邻近海域两条断面上有毒藻和藻毒素的分布及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xtA的qPCR检测结果与IV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的数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2=0.52,P0.05),说明IV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是采样期间长江口邻近海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来源;而样品中藻毒素含量与两种qPCR方法得到的有毒藻数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相关性。可见,基于产毒基因的检测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足以准确反映该海域藻毒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344.
长江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口 4个柱状岩芯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4个岩芯中的正构烷烃分别来源于不同的物源输入.来源于不同种类陆源输入的正构烷烃的比值反映了长江流域呈现出寒、暖期交替出现的气候条件,且主要以暖湿气候为主.长江口4个岩芯沉积物中的长链正构烷烃没有经过明显的成岩演化,而短链正构烷烃较低的CPI值则更多的归因于其主要来源于化石燃科的不完全燃烧产物.  相似文献   
345.
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轮虫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5年9月(丰水期)和2006年4月(枯水期)两次对长江口轮虫的分布调查,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长江口轮虫的变化规律,比较南北两支轮虫种类、密度、生物量的分布状况,分析轮虫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盐度、径流量、含沙量等的关系,探讨南水北调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6.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条件下,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水资源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包括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供用水结构以及产水、供水、用水、耗水、排水之间的关系等。上海长江口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核心区,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长江口的流量,以及海水的入侵都会直接影响到上海的发展,因此未来百年该区域的降水量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变化趋势对区域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利用IPCC 数据分发中心提供的CCCma模式的4种模拟结果,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温室气体增加等共同作用时,长江口地区未来50~100年的降水量变化情景。结果表明,降水量总的会呈现上升趋势,并且降水强度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347.
2021新年伊始,浦东新区应急局牵头区公安分局、区消防救援支队、区卫健委、区城运中心以及上海市消防水域救援专业队等部门,联合地方航空单位,分别在长江口水域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组织开展陆、海、空三位一体应急救援实训演练,重点检验直升机纳入应急救援体系的操作流程和救援效果。  相似文献   
348.
大气湿沉降对营养盐向长江口输入及水域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卫红  王江涛 《海洋环境科学》2007,26(3):208-210,216
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大气湿沉降对营养盐向长江口输入及其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口区降水中无机氮浓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增长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长江口湿沉降的营养盐年输入通量远小于河流,但短期输入通量很大.降水过程本身可形成很重要的非点源污染,加速水域短期富营养化,此外降水会改变表层的营养盐结构、盐度、pH等,进而影响到水域生物的群落结构.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增加,暴雨出现日数增多,降水对河口水域富营养化的短期效应更加突出,应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49.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在河口区域的分布特征和环境行为对于研究河口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受强烈咸淡水混合影响的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断面14个研究点位水体DOM的分布和荧光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了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联。从淡水端到海水端,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逐渐降低且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长江输入的有机质在该水域占主导地位。基于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进一步解析荧光溶解有机质(FDOM)组分,识别出一个类蛋白组分C1(Ex/Em:278/320)和3个类腐殖质组分C2(Ex/Em:290/385)、C3(Ex/Em:254(341)/424)和C4(Ex/Em:275/501)。在强烈的长江口咸淡水混合影响下,该断面4个FDOM组分的荧光强度最大值(Fmax)均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3个类腐殖质组分的分布主要受长江源类腐殖质在咸淡水混合过程中的稀释效应控制,而C1组分在中低盐度区主要受稀释效应控制,但在高盐度区则主要源于海洋自生源类蛋白贡献。大部分点位荧光指数(FI)介于1.4~1.9之间,表明微生物源...  相似文献   
350.
2006年春季长江口砷形态分析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于2006年春季在长江河口开展野外调查.采集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并进行总砷、砷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评估.将过滤水样用于测定溶解态砷含量,而未过滤水样经酸消解后用于测定总砷含量,两者之差则为颗粒态砷含量.结果表明.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各层水体中总砷含量为0.88-1.35ug·L-1(涨憩),2.37-3.35ug·L-1(落憩).溶解态和颗粒态砷含量均随潮汐变化明显,各形态砷含量在落憩时均高于涨憩时,颗粒态砷所占总砷的比例也是落憩时明显高于涨憩时.以0.3 mol·L-1磷酸溶液为萃取剂.在微波辅助下可以有效地将沉积物中砷酸盐[As(V)]、亚砷酸盐[As(Ⅲ)]、一甲基胂酸盐(MMA)和二甲基胂酸盐(DMA)提取出来,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一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HPLC-HG-AAS)联用技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总砷含量为6.3-30.7 mg·kg-1,主要为无机砷形态,在江心沙洲及离岸沉积物中且以砷酸盐为主.而在近岸沉积物中以亚砷酸盐为主;利用醋酸纤维素/氧化铁复合膜方法(FeO/CAM)所得沉积物中有嫂砷含量占总砷含量0.6%-3.9%,平均约为2.1%.有效砷含量与总砷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与亚砷酸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与砷酸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结果还表明,长江口南支沉积物中的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受城市支流输入和排污活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