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305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56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332.
亚氯酸钠-苯磺酸制备二氧化氯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考察了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二氧化氯浓度和纯度的影响。该法反应迅速,可以制备出高纯二氧化氯,反应易于控制,苯磺酸可作为快速释放型二氧化氯固体制剂的活化剂。  相似文献   
333.
334.
为探究慢性噪声暴露对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噪声暴露组[持续8周85dB(A)稳态宽带噪声暴露(4h/d)].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分别给予对照饮食和高脂饮食.实验终点检测小鼠体重增长率、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附睾脂肪重量和肝脏重量、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血清和肝脏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c-Jun氨基端激酶(JNK)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噪声暴露引起对照饮食小鼠体重增长率显著降低[(23.30±2.54)%vs.(37.13±3.05)%],代谢效率[(545.20±55.06)kJ/(g·mouse)vs.(352.50±20.92)kJ/(g·mouse)]、血清IL-6水平[(44.68±9.77)pg/mL vs.(20.83±0.81)pg/mL]显著升高;噪声暴露引起高脂饮食小鼠肝脏TG[(0.54±0.07)mmol/g protein vs.(0.30±0.03)mmol/g protein]、MDA含量[(1.98±0.13)mmol/gproteinvs.(1.24±0.03...  相似文献   
335.
还原增溶强化EGTA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还原剂调控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旨在强化其对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洗脱土壤重金属的洗脱效果.分析了EGTA投加量、还原剂类型、液固比、淋洗时间等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以及不同淋洗条件下土壤重金属浸出浓度与化学形态的差异,采用SEM-EDS和FTIR对处理前后土壤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硫代硫酸钠(Na_2S_2O_3)可显著提高EGTA对重金属的洗脱率,当液固比为7.5∶1、淋洗时间为2 h、EGTA与Na_2S_2O_3投加量均为5 g·L~(-1)时,Cu、Zn、Pb和Cd洗脱率分别达85.0%、 60.7%、 88.6%和66.4%.与EGTA单独处理相比,EGTA/Na_2S_2O_3联合处理后, 4种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均降低,Pb的降幅最大,土壤颗粒变小,团粒结构被破坏,O和Al含量减少,Si含量增加,降低了土壤矿物组分的吸附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降低,—OH振动显著减弱,配位能力较强的有机官能团减少,降低了土壤有机组分的吸附性.土壤中吸附性较强组分含量的降低是Na_2S_2O_3强化EGTA洗脱重金属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36.
为了探究NBC(氨基修饰生物炭)对U(Ⅵ)的吸附性能,通过在BC(未修饰生物炭)上负载氨基的方法得到氨基修饰生物炭,研究BC、NBC对水溶液中U(Ⅵ)的吸附特征,分析生物炭添加量、溶液pH、溶液中阴离子、初始ρ〔U(Ⅵ)〕、吸附时间和吸附体系温度等因素对U(Ⅵ)吸附的影响,筛选最优的吸附条件,并利用SEM(扫描电镜)、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XRD(X-射线衍射)、XPS(X-射线能谱)、BET比表面积、元素分析、零点电位(Zeta电势)测定等手段表征BC、NBC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对U(Ⅵ)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①NBC的比表面积和吸附位点显著增加,对U(Ⅵ)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明显增加,NBC的最大吸附量(69.63 mg/g)大于BC(53.95 mg/g). ②NBC对U(Ⅵ)吸附的最佳条件为生物炭添加量0.4 g/L、pH 6、初始ρ〔U(Ⅵ)〕20 mg/L、吸附时间1 h、吸附体系温度328 K. ③BC、NBC对U(Ⅵ)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R2均为0.999;等温吸附过程均符合Sips等温吸附模型,R2均大于0.914.研究显示,NBC的吸附能力强、环境耐受性好,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37.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催化臭氧氧化催化剂SrFexZr1-xO3的开发过程,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50种不同配方的催化剂,考察聚乙二醇(PEG)投加量、煅烧时间、老化时间、氨水投加量和铁掺杂量对SrFexZr1-xO3催化剂催化臭氧降解间甲酚反应活性的影响.同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和响应面(RSM)对催化剂合成条件与TOC去除率和间甲酚转化率的关系进行拟合,训练集中ANN的R2值分别为0.91和0.97,高于RSM的R2值0.35和0.41;在4组测试集上ANN的均方误差(MSE)分别为9.87和17.67,远小于RSM的23.89和28.87.结果表明,ANN模型对催化剂制备过程的复杂体系具有更好的拟合和泛化能力.在ANN训练好的模型中通过枚举法寻找最优合成条件为:PEG投加量为19.00%,煅烧时间为1.25 h,老化时间为26.50 h,氨水投加量为6.21 mL,铁掺杂量为3.37%,所得催化剂为SrFe0.13Zr0.87O3-B.最佳反应条件下,间甲酚转化率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98.52%和17.21%,优于空白组的73.46%和1.86%.  相似文献   
338.
为获得价格低廉、吸附性能优良的石墨烯基吸附剂,以氧化石墨烯(GO)、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基材,以聚乙烯亚胺(PEI)为改性试剂,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制备了氨基修饰氧化石墨烯-羧甲基纤维素复合吸附剂(GO-PEI-CMC).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证实了CMC、氧化石墨烯与PEI已成功复合.静态吸附实验表明GO-PEI-CMC对Cr (VI)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由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所得最大吸附量值为243.92 mg·g-1.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GO-PEI-CMC对Cr (VI)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过程.GO-PEI-CMC对Cr (VI)吸附性能优良,且具有绿色环保、可生物降解的优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Cr (VI)吸附剂.  相似文献   
339.
以海洋卡盾藻和典型硅藻旋链角毛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和不同初始密度下海洋卡盾藻与硅藻的生长和种间竞争效应。结果表明,在富营养化的f/2培养基下,海洋卡盾藻的最大细胞密度不受起始细胞密度的影响;而在营养盐限制下,最大细胞密度仅为f/2培养基的15.4%。与硅藻共培养中,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特别是在f/2培养基中,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被完全抑制,培养10~16 d后海洋卡盾藻细胞逐渐消亡。与之相反,富营养的f/2培养基下,在与海洋卡盾藻共培养中的旋链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而中肋骨条藻则受到影响,最大细胞密度不到单独培养的50%。而在营养盐限制下,三种硅藻的生长均受到海洋卡盾藻的明显影响,同时海洋卡盾藻的生长也受到硅藻的明显抑制。研究结果说明,营养盐丰富的条件下,小型硅藻可在与海洋卡盾藻的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硅藻爆发生长导致营养盐含量急剧下降,可能会有利于非硅藻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340.
目的探究4种常用Al-Zn-In系牺牲阳极(Al-Zn-In、Al-Zn-In-Cd、Al-Zn-In-Mg-Ti、Al-Zn-In-Mg-Ga-Mn)在海水间浸环境中的电化学性能。方法采用恒电流法对4种阳极的开路电位、工作电位、实际电容量、电流效率及溶解形貌等进行研究,并结合电化学阻抗谱、动电位极化曲线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间浸环境中,Al-Zn-In、Al-Zn-In-Mg-Ti、Al-Zn-In-Mg-Ga-Mn的电流效率均在88.92%以上,3种阳极的工作电位在-0.96~-1.10 V波动,能满足碳钢在间浸环境中的保护需要。Al-Zn-In-Mg-Ga-Mn阳极溶解形貌均匀,Al-Zn-In和Al-Zn-In-Mg-Ti阳极溶解形貌略差。Al-Zn-In-Cd阳极电流效率仅为80.95%,工作电位在-0.93~-1.10 V波动,溶解形貌不均匀,电化学性能最差。研究发现,Al-Zn-In-Cd阳极表面附着的腐蚀产物多次在空气环境中脱水,并形成壳层,导致电位正移,阻碍阳极的进一步活化。结论在间浸环境中,4种阳极的电化学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l-Zn-In-Mg-Ga-Mn阳极、Al-Zn-In阳极、Al-Zn-In-Mg-Ti阳极、Al-Zn-In-Cd阳极,前3种阳极适用于间浸环境中海洋结构物的阴极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