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305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56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正>2013年12月16日ECHA向REACH候选物质清单中增加了7种高度关注物质(SVHC)。这些物质是:1)硫化镉,基于致癌性和关于其对人类肾脏和骨骼的影响的严重关注增加;2)3,3'-[[1,1'-联苯]-4,4'-二基双(偶氮)]二(4-氨基萘-1-磺酸)二钠(C.I.直接红28),基于其致癌性增加;  相似文献   
652.
以二烯丙基胺(DAA)、盐酸、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CS2和NaOH为原料,合成了聚(氯化二烯丙基铵)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PDACDTC).探讨了单体、引发剂AIBA和助剂EDTA的浓度对氯化二烯丙基铵(DAAC)聚合的影响,以及n(DAAC):n(NaOH):n(CS2)对PDACDTC中S含量的影响.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对模拟含Cu2+废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体浓度≥4.8 mol·L-1,AIBA浓度为0.02 mol·L-1、EDTA浓度为0.5 mmol·L-1时,聚(氯化二烯丙基铵)的特性粘数可达128.5 mL·g-1;当n(DAAC)∶n(NaOH)∶n(CS2)=1∶1.2∶1时,PDACDTC的S含量为32%.对50 mg·L-1和100 mg·L-1的含Cu2+废水的最佳用量分别为205 mg·L-1和415 mg·L-1,PDACDTC中~CSS-与Cu2+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95∶1和1.97∶1,去除率分别为99.51%和99.84%,残余Cu2+浓度均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8978~1996).  相似文献   
653.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土壤中的多种金属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环境土壤标准物质NIST2710、NIST2711和ESS-4,使用ICP-AES双向观测法进行测定,采用了内标校正和元素间校正两种校正方法解决了土壤样品基体复杂、共存元素干扰大的难题,研究了土壤中多元素同时测定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土壤中的As、Cd、Co、Cr、Cu、Ni、Pb、V和Zn等多种元素的测定值与给定的标准值吻合,该方法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97,完全能满足土壤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654.
土壤中铜和镍的植物毒性预测模型的种间外推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土壤金属生态阈值过程中,利用毒性预测模型对来源于不同土壤的毒理学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可消除土壤性质差异的影响,但目前建立的毒性预测模型仅限于少数物种。本研究通过比较土壤中小白菜、西红柿和大麦的铜和镍的毒性预测模型应用于其他高等植物的预测效果,以及归一化前后各物种毒性阈值的种内变异程度,考察了土壤中铜和镍的植物毒性预测模型种间外推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解决了铜和镍土壤生态阈值导出过程中的方法学问题。土壤中镍对小白菜的毒性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芥菜和青椒的镍毒性阈值,利用该模型对芥菜和青椒在不同土壤中的镍毒性阈值进行归一化后亦能显著降低其种内变异,其种内变异系数分别从1.18和1.25降至0.31和0.06;但将镍对小白菜、西红柿和大麦的毒性预测模型应用于莴笋和莴苣的毒性阈值预测时,在pH<6.0的酸性土壤中其预测值均小于实测值,其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比值在3.2到6.8之间。对小麦、黄瓜和青椒的铜毒性阈值而言,小白菜模型预测效果优于西红柿和大麦模型。利用西红柿模型归一化黄瓜铜毒性阈值,其毒性阈值的种内变异系数从0.83降至0.14。大麦的铜毒性预测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水稻、洋葱、芥菜、包菜和萝卜的毒性阈值,且这5个物种的铜毒性阈值经大麦模型归一化后其种内变异均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土壤中铜和镍的植物毒性预测模型的种间外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5.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灌丛、水田、菜园、玉米地和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层次下(0~10、10~20、20~30 cm)含量的系统研究,结合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与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均以大粒径团聚体为主,并且 > 2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可高达70%以上.随土壤层次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低明显,变幅范围分别为15.1~38.0 和15.4~40.3 g· kg-1,表现以水田含量最高,菜园和灌丛相对居中,而以退耕3 a 草丛最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的累积效应按水田、菜园、灌丛、退耕15 a 草丛、玉米地和退耕3 a 草丛依次下降,表明水田可作为喀斯特山区土壤有机碳固定的优势农业类型.与玉米地相比,退耕3 a 草丛有机碳储量降低了15.8%,而退耕15 a 草丛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所提高,但恢复速率相对缓慢,以每年0.35 Mg· hm-2的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656.
采用通过X2统计量检验,共同出现百分率(AC)和和联结系数(PC)3个指标分别分析了多枝尖山区林下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特征。结果表明:13个灌木植物中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和山霉Rubus corchorifolius、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之间、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与箬竹Arundo donax以及满山红和映山红之间正联结极显著性(P〈0.01),而菝葜Smilax china和满山红、菝葜和五味子Schizandrae fructus、绿叶胡枝子Lespedeza buergeri和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绿叶胡枝子和映山红、满山红和五味子之间呈正联结达到显著水平(P〈0.05);17个草本植物中林荫千里光Senecio nemorensis和苔草Carex sp之间负联结极显著(P〈0.01),冷水花Pilea cadiere与苔草以及芒草Miscanthus sp和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之间负联结达到显著水平(P〈0.05),冷水花与堇菜Viola verecunda以及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求米草与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3个种对间呈正联结极显著(P〈0.01)。多枝尖山区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较为松散,物种的生态习性、群落环境、群落演替进程和上层植物的影响等因素可能是形成该区种间联结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57.
658.
本文针对4-氨基安替比林法测定水中挥发酚存在空白值偏大的问题,通过用三氯甲烷萃取改进4-氨基安替比林试剂并定量其体积,达到简单易操作,空白小检出限低的目的,大大提高日常检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59.
根系分泌物与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过程密切相关,研究胁迫条件下不同修复潜力植物根系分泌物的释放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修复的内在机制.借助根际袋土培试验研究了芘胁迫(10~160 mg·kg~(-1))下5种羊茅属植物在不同胁迫期(30~70d)时根系分泌物中几种低分子量有机物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芘胁迫促进了根系对可溶性糖的分泌:随着胁迫水平的升高、胁迫期的延长,其分泌量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胁迫水平为C3(40.36 mg·kg~(-1))、胁迫期为40 d时达到最大值;修复潜力越大,趋势越明显.2芘胁迫增强了根系对低分子量有机酸的释放,修复潜力越大,释放高峰值出现时的胁迫浓度越高,且主要以草酸、乙酸、乳酸和苹果酸为主(98.15%),但修复潜力较强物种的根系分泌物中也检测到微量反丁烯二酸.3芘胁迫对氨基酸的种类影响不大,但对分泌量影响较大: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分泌量随着胁迫水平的升高而剧增;脯氨酸、羟脯氨酸和天冬氨酸对芘胁迫的响应近乎以功能群的形式参与植物修复过程,参与的组分越多,修复潜力越强.可见,芘胁迫下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糖、低分子量有机酸以及氨基酸的释放特征与植物自身的修复潜力有关;修复潜力越强,释放量越多且成分越复杂,并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及生理可塑性.  相似文献   
660.
对氨基苯磺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艳青  张劲松  周集体  王竞 《环境科学》2009,30(4):1193-1198
对大连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进行长期驯化,筛选得到好氧条件下以对氨基苯磺酸(4-aminobenzenesulphonate,4-AB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高效降解菌株W1.根据菌株W1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Pannonibacter菌属.通过考察生长条件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该菌株降解4-ABS的优化条件为:接种量10%、 30℃、 pH 7、摇床转速150 r/min,并且在有外加碳源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4-ABS降解活性.在4-ABS的降解过程中,4-ABS自身含有的氨基和磺酸基会以NH+4和SO2-4的形式释放到水体中,但浓度仅为理论释放量的77.6%和91.5%,推测原因是部分释放的NH+4和SO2-4被菌株W1作为氮源和硫源利用;菌株W1可以耐受2 500 mg/L的4-ABS,且在32 h内实现90%的降解率;4-ABS降解率为94.7%时,可以实现84.4%的TOC去除率,且没有检测到其它芳香化合物生成,表明菌株W1可以实现4-ABS的彻底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