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56篇
安全科学   30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347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城市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常静  刘敏  李先华  林啸  王丽丽  高磊 《环境科学》2009,30(8):2241-2247
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定点采集地表灰尘、径流悬浮物、雨水口和河流沉积物,探讨重金属在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变化.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地表灰尘重金属浓度高于上海土壤背景值,其中Zn、Pb、Cd和Cu高出5~7倍,Cr和Ni高出2倍,径流非点源污染Pb、Cr和Ni贡献较大,Cd、Cu和Zn污染程度较轻.多介质赋存形态研究表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依次为Zn>Ni>Cd>Cu>Pb>Cr.其中Cr、Zn和Cu在4种介质中分别以残渣态、碳酸盐态和有机态为主;Ni地表灰尘以残渣态为主,其它3种介质以碳酸盐态为主;Cd地表灰尘以有机态为主,径流悬浮物以非稳定形态为主;Pb在迁移过程中主导形态由铁锰结合态变为有机态.非稳定形态(F1+F2)在径流悬浮物组分中占有最高比例,6种重金属迁移比率平均值为1.74,说明从地表灰尘到径流颗粒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明显升高,径流水体毒性和潜在生态效应值得关注;雨水口和河流沉积物残渣态含量较高,成为重金属在城市地表环境迁移的蓄积库.  相似文献   
612.
水热条件与土壤性质对农田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水热条件、土壤性质和耕作管理影响了土壤的硝化作用从而影响农田氮素循环和平衡.本试验选择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上的主要农田土壤:中温带黑龙江海伦的黑土、暖温带河南封丘的潮土和中亚热带江西鹰潭的红壤,在上述3个地点的生态试验站建立土壤置换试验,对比研究不同水热条件和土壤类型对玉米单作系统中土壤硝化作用的交互影响.2006~200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抽雄期,从海伦到鹰潭(月均温由22.3℃上升到26.8℃,月降水由100.8 mm增加到199.6 mm),3种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均随着月均温和月降水的增加而下降,黑土、潮土和红壤分别下降了64.2%~67.2%、 52.1%~52.5%和41.7%~75.2%,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与气温(r=-0.354,p<0.01)和降水(r=-0.290,p<0.01)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类型也显著影响了土壤硝化细菌的数量和硝化强度,硝化细菌数和硝化强度的大小顺序为:潮土> 黑土> 红壤.土壤pH对土壤硝化强度有显著影响,其相关系数r=0.551(p<0.01).总体上,在玉米抽雄期,区域水热状况及土壤类型、施肥均影响了土壤的硝化强度,水热×土壤类型、水热×施肥、土壤类型×施肥、水热×土壤类型×施肥等对硝化强度有着极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13.
广州市城区降雨径流水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州市城区2008年-2009年大量的降雨径流水质监洲,研究了广州市城区降雨径流水质的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城区地表径流水质的未达到污水排放的二级标准,若直接排入城市地表水体可能对其造成污染,因此,对待城市地表径流水应该如对待污水一样处理。对于CODcr、BOD5、TN、TP浓度,路面径流要高于屋顶径漉;而对于SS浓度,屋顶径流高于路面径流。总磷TP的颗粒吸附态的污粢物对总污染物的贡献最大,对于珞面径流高达80.1%,对于屋顶径流为68.6%;其次是CODcr和BOD5,TN颗粒吸附态比重最低,通过沉积或过滤去除城市地表径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可以大大减少污粢物的含量。降雨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远高于同期河涌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除TN外),降雨径漉对河涌水中污染物输入的贡献占有相当的份额。  相似文献   
614.
6月18—20日,我国南方多个省份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地区降下特大暴雨。此次强降雨过程具有暴雨区域集中、累计雨量大、降雨强度强、次生灾害重等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615.
近50 a来,在气候变化和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实施的背景下,黄土高原的侵蚀产沙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黄土高原典型中尺度流域清水河流域(面积436 km2)为研究对象,利用1959、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和1960—2005年该流域实测输沙和降水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滑动t检验法研究了该流域年输沙量、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并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相结合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流域年输沙量47 a间有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点位于1980年;降雨量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极端降雨指数下降。降雨因素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9.89%,土地利用的贡献率为90.11%,土地利用变化中工程措施淤地坝的贡献率为5.56%,植被变化的贡献率为84.55%。该流域47 a间乔木林地面积增加了944.27%,灌木林地增加了19.33%,表明清水河流域林地面积增加是导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16.
贵州龙里实验区酸性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7年4月~2008年12月贵州龙里实验区的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大气降水酸度和化学组成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当地的降水pH均值为4.70,酸雨占降雨次数的70.1%和总降雨量的76.7%.酸雨的发生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春季为酸雨高发季节.降水中SO42-、NO3-、NH4+、Ca2+等含量较高.与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初步认为该地区大气降水所带来的S和N的湿沉降量尚未超过当地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  相似文献   
617.
城市降雨屋面、路面径流水文水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为研究城市硬质下垫面径流的水文过程与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对北京市2006年6-8月的4场降雨进行路面和屋面水文、水质过程同步分析.结果表明,径流曲线与降雨过程线形状类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滞后于降雨过程线5~20 min,屋面径流系数在0.80~0.98之间;路面径流系数在0.87~0.97之间.径流污染物的浓度是由累积排放规律决定的,路面径流的污染物浓度高于屋面径流,径流中COD、TN、TP的浓度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要求.各类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均处于显著性水平R=0.1以上,屋面径流颗粒物与有机物和阴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大(>0.5),而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相关系数较小(<0.5);路面径流中,TN、1P与颗粒物的相关性有所增加.径流中各类物质大多存在初期冲刷现象,并受到污染物种类、下垫面特征、降雨强度和雨型等因素的影响.SS初期冲刷现象较其它几类污染物更为明显,路面较屋面更容易形成初期冲刷,低强度降雨不容易形成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初期冲刷现象.控制初期径流污染是北京市径流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18.
川中丘陵区村镇降雨特征与径流污染物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专溪  朱波  王振华  汪涛  张金 《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1):1032-1036
以野外观测的12 场降雨径流污染数据为基础,分析川中丘陵区村镇的降雨径流污染物之间及与降雨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村镇降雨径流中TN、TP、COD、SS 的EMCs(事件平均浓度)分别为21.31,3.00,526,1941 mg/L.TN 和TP 的EMCs 与降雨特征(最大雨强、降雨量、径流量、径流时间、降雨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氮和磷污染物因初期径流冲刷而具有较高的浓度,但随着雨量、径流量的增大而发生稀释或污染源耗竭效应;TN 和TP 二者的EMCs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氮和磷的主要污染源相同.COD 和SS 的EMCs 与降雨特征无显著相关关系,且COD 和SS的EMCs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COD 和SS 的污染源较均匀分布于集水区,来源充足,控制颗粒物污染,可以较好地控制村镇COD 输出.TN、TP、COD、SS 的EMCs 和FF30(由占总径流量30%的初期径流所运移的负荷)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初期径流运移的负荷较大,有将近40%的污染负荷为占总径流量30%的初期径流所运移.村镇降雨径流污染普遍存在中等初期冲刷效应.  相似文献   
619.
用0.5 mol/L HCI提取出来的重金属含量可以代表地表堆积物中能被降雨径流浸出的重金属污染物,模拟一次典型降雨在不同功能区所造成的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结果表明,一次典型降雨径流中的重金属产生量:ρ(Pb)为0.143 mg/L,ρ(Zn)为0.206 mg/L,ρ(Cu)为0.087 mg/L,L,ρ(Cr)为0.040 mg/L.Pb的污染负荷总量达68.77 kg,Zn的污染负荷总量为88.50 kg,Cu的污染负荷总量为41.77 kg,Cr的污染负荷总量为20.37 kg.交通区产生的重金属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Pb为78%,Zn为58%,Cu为76%,Cr为47%.降雨径流所致的重金属污染负荷已接近甚至超出了当地重点污染点源的重金属污染负荷.降雨径流将会对淡水河产生短期污染.  相似文献   
620.
间歇性降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导致滑坡失稳的众多因素中,降雨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降雨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函数,那么对边坡稳定性的评价也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考虑80 d内3次降雨对四川宝兴县硗碛乡泽根一社H2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GEOSTUDIO中的SLOPE/W和SEEP/W模块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次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