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14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浅谈雾和霾     
从雾和的成因、危害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述了雾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出了应对雾和,科学预防、减小危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2.
《环境影响评价》2015,(1):I0002-I0002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绿色江南、绿色潇湘近期共同发布绿色证券2期报告--《上市公司的雾风险》。该报告指出,一批屡屡越标违规排放的重化工上市公司已成为雾风险源,  相似文献   
133.
利用1981-2013年湖北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基于不同判识标准,探讨湖北省日数和气候因子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年左右是站日数变化的分界点,之前小幅度震荡,之后显著增加,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冬季日发生最为频繁,其次为秋季和春季。日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趋势系数在0.60以上。2000年以后5 a以下短周期的转换比较频繁,受人为活动影响加剧。3个频发区主要位于鄂西北丹江口和襄阳、鄂西南当阳和宜都、鄂东南大冶等地。通过5种判识标准相关性分析发现,标准1更适合于在湖北省日的分析中使用。同时对气候因子的分析表明,随着气温的增加和相对湿度的降低,日数呈显著增加,相关系数达0.6。  相似文献   
134.
石家庄一次持续性霾过程形成原因及气溶胶垂直探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石家庄冬季过程的形成原因及污染物变化特征,对2015年12月17—26日一次持续性过程中地面气象要素、天气背景场、PM(PM_(2.5)和PM_(10))、气态污染物(SO_2、CO、NO_2和O_3)、边界层垂直结构和数浓度垂直分布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上空稀疏的等压线和均压场结构、地面小风、高湿度的气象条件为这次污染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过程中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08.1、299.4、75.3、81.9、13.1μg·m~(-3)和4.2 mg·m~(-3),分别是清洁天的5.8、4.5、1.4、2.4、0.5和4.7倍.逆温层的存在阻碍了近地层气溶胶粒子向高层的传输.逆温层上部层边界层内0.3μm和0.3~2.5μm的气溶胶数浓度分别减少了25%~40%和63%~85%.在200 m高度内,0.3、0.3~0.5、0.5~1.0和1.0~2.5μm的气溶胶在天的平均数浓度分别为503.0、295.7、103.9和8.9 cm~(-3),分别是清洁天的2.8、17.8、31.9和24.4倍.  相似文献   
135.
重工业城市济源经常发生雾-污染事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前体物,SOA对细颗粒物(PM2.5)贡献约15%~20%.于2019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在济源进行PM2.5、 O3、 VOCs和其他微量气体在线监测,并分析VOCs污染特征、来源和SOA生成潜势(SOAP).济源观测到φ(TVOC)平均值为(54.3±27.5)×10-9.烷烃、卤代烃和炔烃是主要组分.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识别并分配VOCs来源.确定8个主要VOCs来源:液化石油气/天然气(LPG/NG)、聚氯乙烯(PVC)工业、机动车、焦化工业、溶剂使用、工业、工艺过程和油气挥发.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分析发现芳香烃对SOAP的贡献最大,其中苯系物(BTEX)对SOAP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36.
根据陕西省气候特征及地形,将陕西省分为关中、陕南和陕北3个子区,并定义了区域性日及持续性区域性事件.基于气象、环保及遥感资料,分析了陕西省区域性日及相应的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冬季各子区区域性日有显著差异,关中地区区域性日最多,平均每年冬季大于21 d,陕南地区为6 d,陕北地区大于1 d.关中每年冬季均会出现持续性区域性事件.关中区域性日区域平均风速普遍小于5 m·s-1,陕南区域性日区域平均风速普遍小于4 m·s-1.区域性日出现时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明显增大,部分地区大于0.9,关中、陕南和陕北出现区域性日时,区域平均空气质量指数(AQI)几乎均大于100.根据激光雷达探测数据,近地层500 m以下区域性日的平均消光系数是冬季平均值的2~3倍.关中出现区域性日的背景环流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异常中心,乌拉尔山东部位势高度负异常和东亚地区正异常所组成的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为主要特征,近地面存在东南风异常.相比2017年,2018年冬季偏强的东南风异常为陕西省区域性日增多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37.
马杰利  罗达通  刘欣  王蕾  王幸  刘湛  沈健  张俊丰  李晟 《环境科学》2023,44(11):5975-5985
二次无机离子是大气PM2.5的主要组分,其对城市污染的驱动作用愈发明显.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秋冬季PM2.5污染形势依旧严峻,但该区域的二次转化对冬季污染过程以及秋冬季SNA差异特征的影响尚不明晰.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在长株潭城市群4个典型站点进行PM2.5连续采样,并定量分析了SO42-、 NO-3和NH+4等组分.结果显示,秋季和冬季PM2.5中ρ(SO42-)、ρ(NO-3)、ρ(NH+4)平均值(μg·m-3)分别为(5.2±2.5)、(7.9±4.8)、(4.1±2.2)和(7.2±4.2)、(17.1±10.5)、(7.8±5.2).在冬季污染过程中,ρ(SO4...  相似文献   
138.
2018年11月8日,韩国政府发布了高强度治新政,进一步严格"雾天气应急措施"(于2017年12月首次实施),积极应对高浓度雾;为减少长期颗粒物排放,制定了《雾管理强化措施》,重点针对柴油车提出多项限制措施。韩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清洁柴油"政策,鼓励使用污染物排放相对较低的轻型柴油汽车。此后,韩国柴油车在整体汽车中的比重从2010年的18. 5%上涨到2017年的42. 5%。韩国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柴油车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占汽车可吸入颗粒物排出量的92%以上,且易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更为致命的二次污染。我国柴油车以商用货运汽车为主,保有量占汽车总量的比重小,但近年来增长量较大。柴油车排放了占机动车排放总量63. 4%的氮氧化物和95. 9%的颗粒物。随着国家管控措施的逐步实施,柴油车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得到一定控制,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排放强度依然较高。根据国内外相关政策及实践,建议:一是加快出台管控政策,严格限制低排放标准柴油车运行;二是出台相关经济激励措施,鼓励提前报废老旧柴油车;三是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发展低排放和新能源货车,适时提出柴油车退出计划。  相似文献   
139.
为总结出天气发生时的相关影响因子、特征共性,选取长三角地区8个主要城市,2016~2019年秋冬季发生的7次典型天气过程,对比分析了3次天气过程中AQI、PM2.5浓度、气象要素、天气形势、边界层特征的变化以及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不利的气象条件及高低空配置的静稳天气型导致天气的形成.3次过程AQI指数峰值分别为247、306及272,与PM2.5浓度变化趋于一致.PM2.5浓度和能见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且污染过程发生时能见度普遍偏低,2、3次过程能见度谷值均低于50m.高相对湿度、稳定的气温及静风与过程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总体上混合层高度与AQI呈现负相关关系,混合层高度较低抑制垂直对流,从而使污染物在低空区域性积聚,3次污染过程混合层高度最低值均小于100m.逆温层的出现利于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累积,近地层的贴地逆温将污染物集聚在地表,第1次过程贴地逆温强度高达8.2℃;脱地逆温导致污染物在边界层内堆积并抑制其扩散,均易导致高浓度污染发生,第2次过程脱地逆温为主,强度高达4.8℃.气溶胶类型多为沙尘、大陆型污染物、污染型沙尘及烟粒.污染发生通常受局地排放、区域输送及长距离输送的共同影响,气团携带的因人为产生的细粒子也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0.
利用1981~2016年四川盆地10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日观测资料,对四川盆地持续事件(定义为连续3d及以上有烟幕或发生的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对冬季事件环流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6年四川盆地持续事件的年平均日数呈增加趋势,持续事件日数占总日数的百分比与总日数增加趋势较为一致,总日数的增加主要是由持续事件的增加引起的.四川盆地持续事件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与日数的大值区的分布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川东北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以及川南城市群.持续事件多发区的范围在1981~2010年呈年代际增大,在2011~2016年范围减少显著.通过分析盆地冬季事件的环流场发现,事件偏多(少)年时段,四川盆地处于暖(冷)高(低)压大值区域,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弱(强),东亚大槽偏弱(强),盆地上空为一定程度的辐合(辐散),存在(不存在)明显逆温结构,垂直上升运动弱(强),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污染物颗粒聚集在浅薄的边界层内(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造成天气的维持(消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