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51.
青海省水资源及其利用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晖  杨学良 《青海环境》2004,14(4):149-152
青海省水资源总量627.6亿m^3,每平方公里产水8.68万m^3,不足全国均值的1/3。由于地广人稀,耕地少,每公顷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大,分别为全国均值的4.1倍和5.36倍。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淡水资源日趋紧缺,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文章着重分析了青海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2.
青海湟水河主要污染物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桂基 《青海环境》2002,12(3):100-102
文章介绍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河流主要污染物辩识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并利用该方法对青海湟水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计算,其结果表明:湟水河19个监测断面的污染物所含信息主成分较为集中,一般可用2-3个主成分表示,第一主成分水体主要污染物为矿化度,第二和第三主成分主要污染物为化学耗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该计算结果可为湟水水资源保护、管理和水环境监测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3.
为确保青海西部“石油城”--花土沟石油、盐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阿拉尔盆地水文地质背景条件及供水现状着手,探讨其淡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4.
青海省天然牧草生长季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各气象因素单独确定的牧草气候生长季的基础上,根据因子限制定律,确定牧草最终的气候生长季,可供全省农牧业生产合理布局及远景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55.
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与西藏同称“地球第三极”。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于此,故又称“江河源头”、“中华水塔”。这里平均海拔3000m以上,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冰川、雪山、戈壁、沙漠、风蚀残丘...  相似文献   
156.
大通河流域水资源丰富,青海省内的径流量达27亿立方米,可以外调水量15亿m^3。实现“引大济湟”和“引大济湖”两项调水工程,以解决湟水流域和青海湖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同时将对促进青海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7.
青海省沙漠化危害状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胜邦 《青海环境》1996,6(2):92-96
青海省沙漠化土地1064.8万hm~2,每年以2.2%的速度扩展,预计至2030年将扩大到1546.1万hm~2。每年全省因沙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约合人民币130.8亿元,相当于全省农业总产值的4.2倍(199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31.0亿元),损失巨大,严重威胁着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便为治理沙漠,保护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8.
马桂香  李幸福 《青海环境》1996,6(3):124-126
青海省有自然保护区4个,总面积47088.1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4%。加强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完善网络建设,更好地发挥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9.
王小梅 《青海环境》1996,6(3):143-145
在探讨各种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提出对防灾减灾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60.
青海湖流域东北部2个河流沉积物剖面和2个土壤剖面样品中As、Cd、Pb、V、Cr、Mn、Ni、Cu、Zn等9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采用污染系数、富集系数、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研究了其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流沉积物剖面和土壤剖面记录的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基本显示出深部低于1而近地表高于1,且在25cm深度内往上逐渐增加的特征;它们记录的重金属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有量的差异;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系数均小于2,且大多数样品的值低于1,高值者为近地表样品,包括河流沉积物样品中的As、Cd、Pb、Ni、Cu、Zn和土壤样品中的Cd;地累积指数大多为负值,大于1者出现在近地表,包括河流沉积物样品中的Cd、Cu、Zn和土壤样品中的Cd;Cd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在表层样品中大于30,9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也在表层样品中大于70。以上结果暗示青海湖流域东北部存在重金属的人为排放,在近代更为显著,不同地理位置重金属排放源种类和排放强度等的不同、分散稀释作用等造成该地区重金属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该区域仅在地表出现Cd、Cu、Zn的局部轻度污染,达到中等生态风险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