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6篇 |
免费 | 67篇 |
国内免费 | 1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9篇 |
废物处理 | 4篇 |
环保管理 | 121篇 |
综合类 | 697篇 |
基础理论 | 104篇 |
污染及防治 | 41篇 |
评价与监测 | 114篇 |
社会与环境 | 51篇 |
灾害及防治 | 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为了解淮河干流江苏段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11月—2021年7月分4个季节布设5个断面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共检出着生藻类5门36属39种,物种组成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占比分别为35.90%、33.33%和23.08%;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虽然在空间上未出现显著差异,但呈现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趋势;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距离分析均显示,着生藻类群落变化主要体现在季节差异上,夏季和冬季较春季和秋季变异程度更高;环境因子冗余分析(dbRDA)表明,影响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之间演替的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总氮是营养盐指标中唯一显著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02.
903.
为识别生境质量优劣的具体区域,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下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对集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开展生境质量研究.以2000、2010及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2000—2020年生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并结合转移矩阵方法挖掘了生境质量退化的具体区域.结果表... 相似文献
904.
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含硫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二段生物接触氧化法探索炼油过程中所产生的含硫废水的处理新方法. 结果表明:经此工艺处理后的出水 C O D、氨氮、硫化物和酚的质量浓度ρ分别为266 .9 mg/ L、82 .85 mg/ L、1 .18 mg/ L 和1 .43 mg/ 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86 .3 % 、40 % 、92 .7 % 和99 .3 % ,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 进出水水质的变化曲线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含硫废水对进水水质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出水水质比较稳定,显示了二段接触氧化法处理含硫废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05.
906.
黄河下游的河南北部平原是黄河频繁发生改道的地区.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且超标组分类型多,但是多种因素影响下各环境因子对水质的贡献作用仍需进一步得到量化.为了明确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成因,采集330组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区域性水质调查,通过主成分-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PCA-APCS-MLR)模型揭示豫北黄河改道区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超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锰>铁>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钠>氟>砷>氯离子>硫酸根>铵根,特别是锰的超标率达到76%.水-岩溶滤富集作用、土壤来源、氧化还原条件和农业活动这4种因素是导致地下水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四者方差累积解释率达到71.24%,同时地表水的补给也会影响地下水质.新乡等北部的黄河故道区地下水中,铁、砷、铵根、总硬度和TDS等组分主要受到水-岩溶滤作用和氧化还原条件影响造成浓度增加;黄河沿岸的水-岩溶滤作用、土壤来源与黄河侧向补给造成水中氟的富集;高锰地下水受到土壤组分影响广泛存在于研究区,而个别地区农业活动和地表水补给造成硝酸盐的点状污染. 相似文献
907.
黄河中游生态环境脆弱,科学评估流域景观格局脆弱性是因地制宜开展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以黄河中游199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脆弱度指数,分析景观格局脆弱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不同自然地貌分区景观格局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耕地(面积占比为36.96 %~39.97 %)是黄河中游的优势景观,耕地(减少10185.00 km2)和建设用地(增加7678.46 km2)面积变化最大.②1990~2018年,景观格局以较低和中度脆弱区为主,面积占比为70 %~80 %,较高和高脆弱区集中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低脆弱区集中在河谷平原区和土石山区,脆弱度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1990~2000年和2000~2005年,脆弱性等级变化以“脆弱度减少”为主,2005~2010年和2010~2018年,以“脆弱度增加”为主.③年降水和NDVI是影响景观格局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自然地貌分区的影响因素则各有不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的主导因子分别为年降水和DEM(自然因素),黄土高塬沟壑区、河谷平原区和沙地沙漠区的主导因子分别为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程度和距道路的距离(人为因素).任意两个影响因子的交互结果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风险探测显示,各自然地貌分区的景观格局脆弱度高值区分别分布于对应主导因素的不同取值范围.因此,在黄河中游的生态治理实践中,应针对不同自然地貌的脆弱性特点,实施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进一步提升流域的生态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08.
黄河上游(甘肃段)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有乐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2,15(2):81-84,87
概述了黄河上游甘肃段地区流域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现状,并分析了造成流域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了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09.
依据《地表水质量评价技术规范》,通过对2007年黄河宁夏段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黄河干流宁夏段为Ⅲ类良好水质,与上年相比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910.
分析了不同pH值对黄河兰州段底泥总磷(TP)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中的总磷在酸性范围内呈现负释放状态,且pH值越小",负释放强度越大";在碱性范围内,pH值越大,总磷释放量越大。当pH值为4和6时,水体中的总磷在第1 d都是下降,呈现出负释放的状态;pH值为4时,在第4 d负释放量达到最大值,而pH值为6时到实验结束时负释放量依然在增大。当pH值为10、11、12时,总磷呈现出明显的正释放状态,且在第2 d,总磷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实验数据说明在碱性条件下,底泥中的磷对水质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次实验对黄河水质的监测以及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