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334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590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163篇
评价与监测   8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Mercury(Hg), mainly in cinnabar species, has been used in medicin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and worldwide concern has been raised on its toxicity. In this work, the amount of bioaccessible mercury in 16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CPMs) was measured by using an in vitro simulated diges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simulated gastric and intestinal fluid, to investigat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mercury in CPMs and evaluate its potential risk to human health. Total mercury and mercury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extracts were measur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 The levels of total Hg in 16 CPMs ranged from not detected to 11.89 mg/g, with a mean value of 1.13 mg/g, while the extractable Hg ranged from not detected to 4.37 μg/g, with a mean value of 0.42 μg/g.Mercury bioaccessibility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nvestigated CPMs, depending on the ingredient. Compared to the CPMs without cinnabar(2.5%–30.9%), the percentage of mercury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supernatants for CPMs with cinnabar was quite a bit lower(0.037%). By comparing with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Joint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FAO/WHO) safety guideline, the average daily intake dose(ADD) of Hg in the medicines was then calculated to access the risk of mercury to human health from taking CPMs.  相似文献   
172.
全自动消解测定土壤/沉积物中的有机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傲  何咏  陈雪  李烨 《环境工程》2016,34(5):152-155
基于传统方法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应用全自动消解仪测定土壤/沉积物中的有机碳。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将复杂的前处理过程自动化,可同时分析大批量样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24 m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测定高、中、低3种浓度的样品,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9%~106%和91.7%~105%。当取样量为0.5000 g时,检出限为0.0586%,方法指标满足对样品的准确分析。对比现有实验方法,该方法具有高效、节能、准确、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3.
分析了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化学污泥和剩余污泥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以化学污泥、剩余污泥、化学污泥和剩余污泥组成的混合污泥为接种污泥,对比研究了三种污泥的厌氧消化启动,结果表明,从产气量和有机物降解率分析,三种污泥作为厌氧消化的种泥都是可行的,启动优先顺序为化学污泥>混合污泥>剩余污泥,但考虑到化学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后出泥脱水性能差,建议采用化学污泥和剩余污泥的混合污泥进行启动。  相似文献   
174.
通过厌氧消化静态实验,研究了不同螯合剂存在条件下,产甲烷富集培养物对微量元素镍及其螯合物的生物吸收.结果表明,螯合剂的种类对厌氧消化有着一定影响.在乙酸钠浓度为85 mmol/L,硫化物浓度为1 mmol/L,消化温度为35℃,镍离子浓度为200 μmol/L时,氨三乙酸(NTA)的添加体系中甲烷产量最高,分别比柠檬酸...  相似文献   
175.
李建昌  孙可伟  何娟  吴勇生 《环境科学》2011,32(6):1843-1850
尽管Modified Gompertz模型与料菌比和发酵浓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函数和变量关系,但是料菌比和浓度的变化必然导致Modified Gompertz模型参数的改变,因此可以通过Modified Gompertz模型参数的变化特征对料菌比和发酵浓度是否适宜作出合理的评价.据此本研究将采用中温批量发酵,分别设计单因素...  相似文献   
176.
本研究的厌氧反应器具有UASB工艺与两相消化装置的特点,将发酸酵、甲烷发酵、沉淀分离3个工艺过程有效地组合成一体,并利用所产生的沼气及水位变化控制进行无需外加动力与设备的自动回流搅拌,以适应于处理高悬浮物的废水,并避免堵塞、短流与浮渣板结等问题。120L反应器在35℃下处理好氧剩余污泥的试验表明,在HRT3.53—8.57d条件下,其有机物去除率达51.4%—58.6%,在HRT为7.5d时,其有机负荷为2.97kgSS/(m~3·d),COD负荷为3.89kgCOD/(m~3·d),平均有机物去除率为55.3%,所产沼气含甲烷60%以上。  相似文献   
177.
镍对厌氧消化过程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以酒糟废水为基质,在相同条件的不同反应器中每日加入不同浓度的镍离子(以硝酸镍形式加入),研究不同浓度的镍离子对厌氧体系的抑制作用,以及体系中溶解态的镍离子含量与抑制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日加入镍量低于36.4mg/L时,对体系无影响;在40-60mg/L时,产生轻微的抑制;超过80mg/L时,对体系造成严重的抑制。当体系中溶解态镍离子浓度低于2.5mg/L时,体系不受影响。厌  相似文献   
178.
煤气站废水剩余活性污泥好氧消化处理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煤气站含酚废水剩余活性污泥中可生化处理的MLVSS浓度占总MLVSS浓度的59.3%.采用好氧消化处理,在30℃条件下间歇运行17天,MLVSS的降低可达44.9%.提高温度时,污泥降解速率亦提高,但转入液相的难生物降解产物也增加.本文还对剩余活性污泥好氧消化动力学进行了推导,并提出了其动力学常数的简捷求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9.
脉冲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将传统的连续式改为间歇式配水,可改善反应器的水力环境,促进基质与生物体之间的有效接触。脉冲配水使污泥的有机负荷COD达27.5g/(L.d).HRT降到约3h,加速了污泥的颗粒化进程,47d培养出良好的颗粒污泥。脉冲配水不会造成冲击负荷和中间产物积累,也不会造成大量的污泥流失。在高负荷条件下,颗粒污泥中确实出现了大量的八叠甲烷球菌凝块。  相似文献   
180.
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反应中有机酸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深入考察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的反应器系统用以处理混合基质时有机酸的变化特性,采用蒸馏-滴 测定挥发有机酸总量,并在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用色质联机确定有机酸的组成及各自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基质经高温消化后挥发有机酸含量有所增加,平均在346-5529ml/L,进一步经中国消化且系统达到稳定后其含量平均为43-433mg/L,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是进料混合基质和高温消化后基质中主要有机酸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