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288篇
基础理论   91篇
污染及防治   64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针对造成隧道塌方事故影响因子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基于云模型理论,选取影响隧道塌方风险的10项因子,建立了4个风险等级的隧道塌方风险评价模型。根据云模型的数字特征计算规则计算各因子隶属于不同风险等级的云模型数字特征,结合正向正态云发生器和各项评价因子的权重,获得云模型的综合确定度,最终由最大综合确定度确定隧道塌方风险等级。工程实例样本应用中,构建的隧道塌方风险评价云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相符,同时与相应的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果相吻合,表明该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体现出云模型中定性语言描述和定量数值间不确定转换的优点,且结果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252.
为确定百叶式风窗的流场分布特征,叶片角度和有效过风面积与局部阻力系数的关系,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叶片开启不同角度下,风窗局部流场特征进行三维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开启45°后导致局部阻力突变和风流重新分配;主流风速在风窗入口逐渐形成,随距底板高度的增加,高风速区域面积不断增加,风速峰值随风流向风窗后方移动...  相似文献   
253.
以昆明理工大学某学生宿舍作为研究对象,对室内热环境进行现场测试和问卷综合分析,根据测试和调查结果选取了有效温度作为衡量指标,基于MTS和PMV-PPD模型分析的方式对研究对象存在的冬季室内热环境较差、温度低、湿度高的问题进行了热舒适评价,旨在为昆明高校宿舍热环境的研究和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4.
针对机械系统广义可靠性中极限状态方程的模糊参数向等价正态随机变量转化时其均值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具有任意有界论域的模糊变量转化成随机变量的方法,以该法所得的随机变量的均值作为等价正态随机变量的均值,得到模糊变量的更为准确的等价正态随机变量表达式,使含有模糊参数机械系统可靠度能在正态空间内确定.并在算例中以水平截集法作为准确值,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相似文献   
255.
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变截面薄腹构件是门式刚架结构轻型化的主要措施之一。如何利用变截面薄腹构件的腹板屈曲后强度并同时保证构件乃至结构的安全度始终是门式刚架结构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根据有效宽度法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相关屈曲系数概念,在变截面H钢构件双重非线性数值分析基础上获得的局部屈曲荷载拟合公式,应用于变宽度楔形腹板的有效宽度简化计算公式当中。应用改进后的有效宽度法,进行了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考虑构件局部屈曲影响的极限承载力分析,探讨了腹板平均宽厚比、腹板楔率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对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优化设计的工程建议,并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6.
介绍了原式电收尘器的特点,提出原式电收尘器较板式电收尘器不仅有很强的适应性,收尘效率高,而且适用场合广泛,制造工艺简单,运行成本低,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7.
介绍了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及其应用需求,分析了其在太空遭遇的空间辐射环境及效应,探讨了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空间辐射效应评价在元器件退火效应研究及工程化、地面模拟试验设施及评价技术、地面检测维护及评价、抗辐射设计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入开展元器件空间环境效应及退火效应机理研究,给出适合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搭建多功能的综合环境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装置,加强多因素环境协同效应机理研究,建立空间多因素环境协同效应试验方法;开展空间环境多因素协同效应仿真,加强可重复使用航天器辐射效应预示方法的深入研究等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58.
空中交通管制进近程序间隔安全性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中交通的飞行冲突问题日益严重,笔者认为对空中飞行碰撞风险问题研究非常必要,旨在建立进近程序间隔评估模型。通过对影响进近间隔因素的分析确定了各因素对进近间隔的影响程度。应用假设平移法证明了导航台(VOR/NDB)顶空盲区内飞机报告过台位置偏离顶空盲区中心的距离与该距离下报告的飞机数量服从正态分布。应用概率等数学方法计算求得各因素决定的间隔,由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模型间隔如何满足各因素确定的间隔。建立了进近间隔评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推广。  相似文献   
259.
The reactivity of a combustible dust cloud is tradition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so-called KSt value, defined as the maximum rate of pressure rise measured in constant volume explosion vessels, multiplied with the cube root of the vessel volume. 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use of an alternative parameter, called the maximum effective burning velocity (ueff,max), which also is derived from pressure–time histories obtained in constant volume explosion experiments. The proposed parameter describes the reactivity of fuel–air mixtures as a function of the dispersion-induced turbulence intensity.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ueff,max from tests in both spherical and cylindrical explosion vessels are outlined, and examples of calculated values for various fuel–air mixtures in closed vessel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shapes are presented. Tested fuels include a mixture of 7.5% methane in air, and suspensions of 500 g/m3 cornstarch in air and 500 g/m3 coal dust in air. Three different test vessels have been used: a 20-l spherical vessel and two cylindrical vessels, 7 and 22 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timated maximum effective burning velocities are less apparatus dependent than the corresponding KSt values.  相似文献   
260.
Harvest calculations determine sawtimber flows from public lands and are closely scruntinized by a wide spectrum of forest user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iability of harvest calculations on a single national forest in New Mexico Forest Service determinations of an array of variables wer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The study revealed a lack of precision in Forest Service adherence to self-imposed procedural standards governing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Timber sales have taken place on lands where such standards prohibit harvesting and these lands have been included in annual harvest calculations. Assumptions required by a mathematical model used by the Forest Service in calculating the harvest were not followed in the subsequ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rvest level. These factors suggest that the Forest Service could have significantly over-stated annual harvest rate for the first decade. Opportunities exist to improve the calculation, and benefits realized may greatly exceed additional costs of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