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26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51.
为了研究珠三角地区细粒子气溶胶的环境效应,使用粤港地区长期气象资料和珠三角大气成分站网高分辨率资料,结合卫星遥感AOD结果,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由于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形成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气溶胶云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且长期稳定存在,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粗颗粒气溶胶污染、硫酸盐+粗颗粒气溶胶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和粗颗粒气溶胶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珠江三角洲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70μg·m-3),而PM2.5年均值全部年份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35μg·m-3),尤其是有些年份的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PM2.5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1%~79%,黑碳气溶胶浓度非常高,月均值达到5.0~9.1μg·m-3.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较,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因而在目前粤港地区的气溶胶污染中,主要是细粒子的污染,尤其是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252.
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实验及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了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的初步研究.首先通过实验统计分析了观察者给出的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等级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了疏散指示的亮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发现亮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这区别于无烟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亮度、大小和颜色.然后对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获得了疏散指示亮度信息的图像特征--对比度的变化,发现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图像的对比度变化信息较好地符合了观察者对疏散指示能见度等级评价的变化规律,且在烟气浓度变化缓慢的条件下可以细致评价疏散指示性能,故采用对比度信息来衡量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的安全性有更大的安全余量.结果表明,数字图像分析是量化烟气条件下疏散指示能见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53.
报导了兰州市一年内大气中TSP内的28种元素含量的监测结果,污染程度和变化规律.为兰州市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和治理,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4.
采用氧瓶燃烧处理植物样品,离子色谱法测定吸收液中SO_4~(2-)的方法来确定植物的含硫量,方法简便,分析周期短、重现性和回收率(94.7%~109.2%)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55.
根据昌吉市地理环境特点,选用“大气扩散-沉积模式”,气象设计条件和扩散参数,建立起符合昌吉市特点的大气质量模型,并摸拟了TSP污染现状浓度。  相似文献   
256.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大气中CO含量以及居民血液中HbCO的调查,并对其二者的相关性研究认为人体中HbCO含量随大气中CO浓度升高而增加,吸烟引起的人体中HbCO水平比暴露于大气中的CO所引起的HbCO水平更高得多,吸烟污染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57.
李军  王京丽  屈坤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8):3322-3331
基于2016~2017年冬季乌鲁木齐市城区PM2.5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变量分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RH)、PM2.5浓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能见度日变化呈单峰形分布,中午13:00前后和夜晚20:00前后能见度分别达到最高和最低.相对湿度增加、PM2.5污染加重都会造成冬季大气能见度明显降低,但低能见度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是PM2.5污染.在RH < 90%时PM2.5累积及其吸湿增长对能见度变化起控制作用,特别是70%£RH < 90%时,PM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影响最大.RH390%时相对湿度成为决定因素.在PM2.5污染逐渐加重的过程中,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在减弱.能见度增加与PM2.5浓度降低之间存在非线性响应.在PM2.5污染由严重减轻至中度污染级别过程中,能见度改善并不明显.只有把PM2.5浓度控制在115μg/m3以下(轻度污染或优良级别),PM2.5浓度降低,能见度才开始出现显著提高.但冬季要达到较高能见度水平(8km),PM2.5浓度需要继续严控至39μg/m3以下.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8.
本文比较了作为火箭推进剂的腓、甲基肼和偏二甲肼三种类燃料的毒性,论述了三种肼类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与大气环境中的水、二氧化碳、氧气、氮氧化物、臭氧和紫外光相互作用及降解规律,在水体中与水作中的氧气、光金属高于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降解规律,在土壤环境中,与土壤组份的相互作用机理及降解产物。肼类燃料在环境中的自然降解非常复杂,有些降解产物甚至比肼类燃料本身的毒性更大,因此对环境的污染并不是随着肼类燃料的消失而消失,且存在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259.
Measurements of gaseous elemental mercury(Hg~0) in the marine boundary layer of the western Bering Sea were performed using an automatic mercury analyzer RA 915 +(Ltd. "Lumex", St. Petersburg, Russia) aboard the Russian research vessel Academician M.A.Lavrentev from 3 to 20 August 2013. Hg~0 concentrations varied from 0.3 to 2.1 ng/m~3(n = 4783);the average value(1.1 ± 0.3 ng/m~3) was lower than both the background rang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1.5–1.7 ng/m~3) and average values previously observed in the Bering Sea, and corresponded to the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1.1–1.3 ng/m~3).Maximum Hg~0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within air masses that came from the lower troposphere of the central Arctic. Under these conditions, Hg~0 ranged between 1.1 and 2.1 ng/m~3 with an average of 1.5 ± 0.2 ng/m~3(n = 1183). Except for these periods, Hg~0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rest of the study varied from 0.3 to 1.8 ng/m~3,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0 ± 0.2 ng/m~3(n = 3600).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in the summer, air masses from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 can be an exporter of mercury to lower latitudes. Perhaps the atmospheric transport of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Hg~0 into lower latitudes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biologic and economic health of important fisheries, such as the Bering Sea.  相似文献   
260.
利用2011年10月17~22日连续在线观测沈阳地区大气能见度、颗粒物质量浓度ρ(PM10)、ρ(PM2.5)、ρ(PM1.0)、以及通过太阳光度计测量数据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波长指数、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数据,结合相对湿度、风速、温度等气象资料,分析了2011 年秋季沈阳一次雾霾天气过程中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气溶胶光学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温度偏高、小风天气以及颗粒物质量浓度累积是造成沈阳能见度下降、引发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雾霾期间细粒子所占比例较高,ρ(PM10)、ρ(PM2.5)、ρ(PM1.0)平均值分别为138.8、103.3、94.9μg/m3,比雾霾过程前均增加约2倍左右,PM2.5/PM10和PM1.0/PM10分别为74.7%和68.6%;当RH0.90),RH >80%时, 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间的相关性减弱;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明显增加,雾霾前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om波长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82和0.94,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om波长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42和1.25;雾霾天气过程中,细模态粒子的峰值浓度约是雾霾前细粒子浓度的2倍,说明沈阳地区大气污染物以细粒子为主,进而影响气溶胶光学特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