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26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79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由数值预报模式WRF和辨识理论实时迭代统计方法RTIM组成的MOS方法对杭州市2013年2~3月和11~12月期间的空气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做预报,预报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都超过0.75 ,PM2.5、PM10、SO2、NO2、CO 24h平均浓度和O3 8h平均浓度分类预报临界成功指数(CSI)分别为89%、87%、100%、93%、100%和100%,命中率(POD)分别为93%、95%、100%、100%、100%和100%.分析表明,研究期间杭州地区气溶胶以细颗粒为主.根据PM2.5浓度、相对湿度及能见度预报值做霾日分类预报,临界成功指数为89%,命中率为93%.说明该MOS系统对污染物浓度及霾天气预报性能良好,可以为业务化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近53年山东省霾季节性特征的年代际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认识山东省霾日长期变化特征,从而为政府决策和空气质量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山东省80 个气象站53 年(1961-2013)的观测资料分析,利用多项式及线性回归拟合、定义表示随季节和年际变化程度的变量如季节变化率、年际变化率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3 年来山东省霾日季节性的年际、年代际长期变化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山东上个世纪明显的冬季霾高发的典型季节性特征演变为本世纪模糊的季节差异,即霾多发时段随年际增长逐渐由冬季蔓延至秋季,夏季和春季.全省平均霾日的季节变率从60 年代的84.0%,70-80 年代的72.4%~73.6%,到90 年代跌至56.4%,而在本世纪的13 年低达42.3%,体现了山东霾日变化季节性的年代际特征,即近53 年季节差异在不断减小,霾趋于常年化发生的大气污染事件.霾日季节性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还表明:近53 年山东霾日呈持续上升趋势,1990 年之前呈显著的增长趋势,1990 年之后上升缓慢,但维持霾高发的水平.霾日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济南地区,济宁-泰安-莱芜一带,枣庄-临沂一带,青岛地区和聊城西部地区,其中,高中心依次为济南的80.9 d·a^-1,临沂的78.2 d·a^-1 和青岛的69.0 d·a^-1.山东中东部的霾日年增长率整体高于西部地区,鲁中、鲁南及半岛南部地区是霾日年际增长高值区.山东省霾日年际变化趋势以夏季增长率最高,大部分地区的年际增长率都在4.5%·a^-1 以上,其次是秋季、春季霾日年际变化趋势,冬季霾日年际变化趋势普遍增长率最低,且大部分地区的变化率值为1.5%·a^-1 以上,近53 年来山东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霾日模糊季节性变异.  相似文献   
53.
1981~2010年深圳市不同等级霾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81~2010年深圳市地面观测及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分析深圳不同等级霾天气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大气水平能见度、空气质量与霾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霾日数总体呈增多趋势,强度增强,中度以上霾增多;各等级霾日数均呈增多态势,但不同等级霾日占年总霾日的比例变化趋势不同,轻微霾所占比例下降,轻度以上霾上升; 霾天气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特征,但重度霾却是夏季最多; 霾导致大气水平能见度明显下降,霾日平均能见度较非霾日低6~7km,霾等级越高,能见度下降越明显,霾日能见度日变化幅度较非霾日小;霾日SO2、NO2浓度为非霾日的1.4~1.7倍,PM10是非霾日的2.2倍,大气颗粒物污染加剧可能是深圳能见度恶化、霾天气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荔香站霾日SO2浓度日变化不明显,PM10 、NO2浓度呈双峰型分布,与上下班时段吻合,说明机动车的增加也是深圳霾天气增多的主因之一;霾等级越高,空气中PM10、SO2、NO2的浓度越高,从轻微到重度霾各级之间SO2、NO2和PM10浓度增幅大都在15%~20%.  相似文献   
54.
广州市与北京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相对湿度(RH)和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于2008年12月11日~2009年8月27日和2008年7月14~2008年9月17日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对能见度、RH、PM2.5和PM10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PM2.5和RH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在RH£70%和80%0.05mg/m3时,随着PM2.5降低,能见度变化不明显;当PM2.5<0.05 mg/m3时,随着PM2.5降低,能见度迅速改善.因此,在颗粒物治理的起始阶段,PM2.5下降对能见度的改善效果不很明显;但当PM2.5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能见度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5.
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2008年丹东沙尘暴监测站的ρ(PM10),ρ(PM2.5)和ρ(PM1)监测资料,探讨了丹东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由外来源经中长距离输送引发的沙尘中携带了大量的粗颗粒物,而细颗粒物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秋季居中;丹东粗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但粗颗粒物中细颗粒物所占比例却非常高;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对能见度的影响就越大.   相似文献   
56.
利用泉州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监测资料,研究泉州市灰霾天气时PM2.5浓度与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及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泉州市灰霾天气期间往往会伴随气象因素及能见度的变化,灰霾发生前,风速降低,相对湿度减小,逆温层形成,能见度降低;灰霾结束前,风速增大,相对湿度趋于稳定,逆温层消失,能见度增大.灰霾发生时,PM2.5的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基本呈负相关的关系,与相对湿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气象条件及能见度的变化可以为灰霾天气时污染状况的预判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7.
高可视服装国际标准ISO 20471:2013正式生效,该标准规定了警示服的设计和材料的性能要求,以保证使用者在高风险环境中的日间夜间条件下的可视性。该标准相对于曾经执行的标准EN 471:2003+A1:2007进行了多处修改和调整,了解这些标准中的变化对于出口欧盟等国家的成衣制造商应对服装的设计和材料的要求将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8.
霾天能见度参数化方案改进及预报效果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秀娟  李梓铭  徐敬 《环境科学》2019,40(4):1688-1696
为了选择适合京津冀地区能见度预报的参数化方案,为霾的预报提供更准确的能见度预报产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改进了基于气溶胶体积浓度建立的Chen等能见度参数化方案(S1),并利用2017年2月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和预报系统-化学子系统(RMAPS-CHEM v1.0)的预报结果,对比评估了该方案与基于PM2.5浓度建立的参数化方案(S2)和Mie散射计算方案(S3)在京津冀地区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①模式系统对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预报总体较好,预报值与观测值非常接近,二者的相关系数在大部分地区可达0.8以上,小时相对湿度的预报值与观测值相关在0.78以上,平均误差低于3.91%.②三套方案计算的能见度都能较好地预报出2017年2月京津冀地区能见度的时间演变趋势,且在大部分时间三者计算的能见度都非常接近.总体上S1计算的能见度最低,S3计算的能见度最高,S2居中.在京津冀大部分地区,S1的均方根误差和归一化平均绝对误差最低,S3的最高,S2居中且在北京地区表现最佳.③能见度大于10 km时三套方案计算结果都偏低,其中S3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最低,能见度低于10 km时,特别是对出现频率较高的1~5 km低能见度的预报,S1方案的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归一化平均绝对误差都是最低的,更适合京津冀地区霾天气能见度的预报应用.  相似文献   
59.
The hydroxyl radical (?OH) has a crucial function in the oxidation and removal of many atmospheric compounds that are harmful to health. Nevertheless, high reactivity, low atmospheric abundance, determination of hydroxyl, and hydroperoxyl radical's quantity is very difficult. In the atmosphere and troposphere, hydroperoxyl radicals (HO2) are closely demanded in the chemical oxidation of the troposphere. But advances in technology have allowed researchers to improve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on the research of free radicals through some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So far, several methods such as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LIF),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scopy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mostly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quantity of hydroxyl and hydroperoxyl radicals. In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e have advised the use of scavenger as an advance for further researchers to circumvent some of these problems caused by free radicals. The primary goal of this review i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most critical free radical (?OH, HO2) and also understand the currently used methods to quantify them in the atmosphere and troposphere.  相似文献   
60.
ABSTRACT: Suspended sediment causes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including benthic smothering, irritation of fish gills, and transport of sorbed contaminants. Much of the impact, while sediment remains suspended, is related to its light attenuation, which reduces visual range in water and light availability for photosynthesis. Thus measurement of the optical attributes of suspended matter in many instances is more relevant than measurement of its mass concentration. Nephelometric turbidity, an index of light scattering by suspended particles,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simple, cheap, instrumental surrogate for suspended sediment, that also relates more directly than mass concentration to optical effects of suspended matter. However, turbidity is only a relative measure of scattering (versus arbitrary standards) that has no intrinsic environmental relevance until calibrated to a ‘proper’ scientific quantity. Visual clarity (measured as Secchi or black disc visibility) is a preferred optical quantity with immediate environmental relevance to aesthetics, contact recreation, and fish habitat. Contrary to common perception, visual clarity measurement is not particularly subjective and is more precise than turbidity measurement. Black disc visibility is inter‐convertible with beam attenuation, a fundamental optical quantity that can be monitored continuously by beam transmissometry. Visual clarity or beam attenuation should supplant nephelometric turbidity in many water quality application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