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安全科学   120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220篇
基础理论   73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青海湖湖水季节性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对青海湖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形成过程及环境意义的理解、湖泊的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沉积物捕获器采集了为期一年每月一次的青海湖季节性的湖水,并采集了青海湖和周围子湖空间分布上的湖水样品。对季节性样品阳离子的分析显示,青海湖湖水中的阳离子在旱季(12月至次年4月)达到最高值,在雨季逐渐降低。湖水的Ca2+和Mg2+从2—3月份逐步降低,表明自生碳酸盐开始沉淀,并且在雨季来临时沉淀持续大量发生,而在雨季后期,则可能发生含Mg碳酸盐的部分溶解。空间分布的样品分析显示,青海湖可能经历了太阳湖和月牙湖的水化学阶段,在未来的演变过程中,湖水的Ca2+和Sr2+受自生碳酸盐沉淀的控制而保持基本稳定,Mg2+、Na+、K+则将持续增加,其水化学将朝着当前海晏湾,并进一步朝尕海湖水的方向演变。本文的研究还进一步暗示了在长时间尺度上自生碳酸盐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  相似文献   
472.
大气中氯氟烃类物质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低温脱水和低温浓缩,建立了用气相色谱测定大气中超痕量氯氟烃类物质的分析。方法,对上海市清洁大气中CFCs本底浓度进行了监测,并与日本东京大学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73.
华北工业城市降水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为了解华北工业地区降水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使用干湿沉降自动观测仪采集了河北唐山市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大气降水样品,使用ICP-MS对样品中25种金属元素的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唐山降水中地壳元素(Ca、Mg、Na、K、Fe和Al)占所测元素浓度总量的97.72%,重金属(Zn、Mn、Pb、Ba、Sb、Cu、Ni、As、V、Co和Se)仅占2.25%;Zn和Ca分别是含量最高的重金属和地壳元素,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88.7μg·L-1和4.5 mg·L-1.降水中金属元素浓度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多数元素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特征.唐山降水中部分重金属的浓度高于华北背景地区泰山顶的报道结果,其中Tl、As、Ag、Zn、Pb、Cd、Se和Sb的富集因子介于102~105之间,明显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唐山降水中金属元素的污染主要与钢铁冶炼工业、扬尘和燃煤的源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474.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江  陆贻通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0):717-721
介绍了6种应用于环境检测的现代生物技术类型和技术原理.主要包括生物酶技术,金标免疫速测技术,PCR技术,生物发光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分析及探讨了这些技术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检测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原位,高通量的特点。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对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5.
西双版纳城、郊雾水化学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1997年 11月西双版纳城、郊雾的外场试验观测资料 ,从该地区雾水化学组成与其他地区雾水化学组成的比较、雾水化学组成与环境的关系、雾水化学组成的来源、雾水化学成分的浓度与雾的微物理结构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雾的化学特征 .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城郊雾水明显呈碱性 ,F-浓度比我国其他地区高很多 ;由于生态环境的不同 ,西双版纳城郊雾的化学成分浓度有很大差异 ;与历史资料比较 ,西双版纳城区雾水总离子浓度明显增加 ;雾水的化学组成与当地的气溶胶、土壤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 ;雾水总离子浓度与雾滴粒径有关 .  相似文献   
476.
化学活化法制备麻疯树果壳活性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麻疯树果壳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碱炭比(KOH与麻疯树果壳炭化料的质量比)等因素对活化结果的影响,并利用N2吸附和BET等现代分析测试方法来表征活性炭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化学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性能较好,且当活化温度为850℃,活化时间为240min,碱炭比R=4时制得活性炭产品的质量最好;化学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为微孔吸附剂,在最佳条件下得到最大的碘吸附值和比表面积分别为2218.44mg/g和1890m^2/g。  相似文献   
477.
三峡库区降水化学组成及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2000-2009年三峡库区巴南、涪陵和万州3个观测点降水的pH、电导率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巴南、涪陵、万州降水pH平均值分别为5.76、6.03和5.52,平均电导率分别为117.3、72.3和63.1 μS·cm-1,降水酸化趋势在逐渐增强,污染程度高于北京、成都、深圳、湖南等地.降水中SO42-占阴离子总量的77%,NH4+和Ca2为主要的阳离子.巴南、涪陵、万州3个监测点的[NO3-]/[SO42-]比值较低,分别为0.125、0.164和0.169,表明降水酸化类型为硫酸型.由于排放与气象条件(包括降雨量等)的季节性变化,各离子组分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冬春季降水中离子浓度高于夏秋季,污染程度为巴南>涪陵>万州.  相似文献   
478.
清水江流域岩石风化特征及其碳汇效应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吕婕梅  安艳玲  吴起鑫  吴永贵 《环境科学》2016,37(12):4671-4679
岩石风化产生的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对清水江流域主要离子组成进行分析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化学物质平衡法和扣除法估算流域岩石风化速率及对大气CO_2的消耗量.结果表明,流域河水溶质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并以碳酸盐岩风化为主.碳酸盐、硅酸盐、大气CO_2对河水溶质的贡献率分别为58.28%、17.38%、17.74%.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速率为109.97 t·(km~2·a)~(-1),与乌江接近,高于全球流域均值.流域岩石风化对大气CO_2的消耗通量为7.25×10~5mol·(km~2·a)~(-1),岩石风化对大气CO_2的消耗量为12.45×10~9mol·a~(-1),其中,碳酸盐岩风化消耗量占63.13%,为7.86×10~9mol·a~(-1),硅酸盐岩风化消耗量占36.87%,为4.59×10~9mol·a~(-1).SO_4~(2-)、F~-、NO_3~-的相关分析及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人为活动对清水江流域河水溶质的影响不容忽视,其贡献率为4.87%.  相似文献   
479.
泰山降水化学及大气传输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为了解泰山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来源,于2004年7月至12月间在泰山上采集了23场降水样品,进行了pH值、电导率的测定、主要水溶性阴阳离子的分析以及每场降水的后推气流轨迹分析.结果表明,降水pH的雨量加权均值为4.74,电导率的雨量加权均值为2.26mS·m-1,泰山降水已受到酸性污染;降水中浓度较高的阳离子是NH4 和Ca2 ,雨量加权均值浓度分别为50.62和29.04μeq·L-1,浓度较高的阴离子是SO42-和NO3-,雨量加权均值浓度分别为70.32和23.44μeq·L-1;SO42-/NO3-、NH4 /Ca2 当量浓度比的平均值依次为3.41、2.13.对降水的化学组成作了相关性分析,发现NH4 、Ca2 、SO42-、NO3-浓度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气流轨迹分析发现酸性最强的降水气团来自于我国的南部地区或沿途经过华东地区,离子浓度最高的降水气团来自于我国的北部地区或欧洲大陆,来自东亚地区的降水气团的离子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480.
Traffic is a main source of air pollutants in urban areas and consequently daily peak exposures tend to occur during commuting. Personal exposure to particulate matter (PM) was monitored while cycling and travelling by bus, car and metro along an assigned route in Lisbon (Portugal), focusing on PM2.5 and PM10 (PM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2.5 and 10 µm, respectively) mass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vehicles, the indoor-outdoor interplay was also evaluated. The PM2.5 mean concentrations were 28?±?5, 31?±?9, 34?±?9 and 38?±?21?µg/m3 for bus, bicycle, car and metro modes, respectively. Black carbon concentrations when travelling by car were 1.4 to 2.0 times higher than in the other transport modes due to the closer proximity to exhaust emissions. There are marked differences in PM chemical composition depending on transport mode. In particular, Fe was the most abundant component of metro PM, derived from abrasion of rail-wheel-brake interfaces. Enhanced concentrations of Zn and Cu in cars and buses were related with brake and tyre wear particles, which can penetrate into the vehicles. In the motorised transport modes, Fe, Zn, Cu, Ni and K were correlated, evidencing their common traffic-related source. On average, the highest inhaled dose of PM2.5 was observed while cycling (55 µg), and the lowest in car travels (17 µg). Cyclists inhaled higher doses of PM2.5 due to both higher inhalation rates and longer journey times, with a clear enrichment in mineral elements. The presented results evidence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transport mode in exposure assessment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