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52篇 |
免费 | 822篇 |
国内免费 | 246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438篇 |
废物处理 | 165篇 |
环保管理 | 1770篇 |
综合类 | 6890篇 |
基础理论 | 1056篇 |
环境理论 | 7篇 |
污染及防治 | 881篇 |
评价与监测 | 1073篇 |
社会与环境 | 396篇 |
灾害及防治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258篇 |
2022年 | 379篇 |
2021年 | 460篇 |
2020年 | 463篇 |
2019年 | 419篇 |
2018年 | 309篇 |
2017年 | 423篇 |
2016年 | 453篇 |
2015年 | 513篇 |
2014年 | 509篇 |
2013年 | 686篇 |
2012年 | 698篇 |
2011年 | 785篇 |
2010年 | 616篇 |
2009年 | 629篇 |
2008年 | 489篇 |
2007年 | 704篇 |
2006年 | 714篇 |
2005年 | 530篇 |
2004年 | 465篇 |
2003年 | 504篇 |
2002年 | 432篇 |
2001年 | 392篇 |
2000年 | 359篇 |
1999年 | 262篇 |
1998年 | 202篇 |
1997年 | 176篇 |
1996年 | 156篇 |
1995年 | 113篇 |
1994年 | 116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16篇 |
1977年 | 5篇 |
1973年 | 8篇 |
1972年 | 8篇 |
1971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归纳了水专项东江项目2008—2013年的主要研究成果:针对保护优质水源的国家需求,选择典型的东江流域开展前瞻性的水污染控制技术研发并进行工程示范,创建了由常规水质指标实时在线化,痕量污染物控制指标识别筛选全流域优化,生物毒性指标甄别多属性全程化等成套技术构成的水源流域水质风险识别技术体系;由各类工艺废水脱毒减害,同质污水区域集中强化处理,排水持续净化等成套技术构成的水环境风险控制工程技术体系;由水生物链各物种生长状况评级,生境恢复和物种受损关键环节恢复等成套技术构成的生态健康维护技术体系。集成以上3个技术体系形成成套的流域水环境风险控制技术体系集。基于上述技术创新提出了“控制风险、维护生态、保水甘甜、发展持续”的水源流域管理创新总体策略。研发的技术体系与策略在东江流域的示范与应用,实现了东江主干流水质常年优于Ⅱ类的污染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232.
采集了14家仲钨酸铵(APT)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钨渣,分别采用HJ/T299—2007《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和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附录S推荐的方法分析了钨渣中重金属的浓度及浸出浓度,并研究了钨渣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钨渣中重金属浓度服从正态分布,浓度较高的重金属为Cu、Zn和类金属As,其最大值分别为6 260、25 000和26 900 mg/kg,平均值分别为3 510、4 560和5 640 mg/kg;浸出浓度较大的是Pb、As和Hg,其最大值分别为33.6、26.2和0.85 mg/L,超出GB 5085.3—2007中规定的相应限值的6.72、5.24和8.5倍,超标率分别为14.3%、21.4%和42.9%;钨渣中As、Mo和Hg是特征污染物,应作为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33.
分析了6种典型废矿物油的产生工艺及特性,研究了废矿物油样品的重金属浓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产生工艺和工作环境,油品的损耗程度和产污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典型废矿物油样品中检出的主要重金属包括Cr、Ni、Zn、Cu、Pb、Mo和Ba等7种。其中,Zn浓度相对较高,Cr、Cu、Mo和Ba的浓度次之,Ni和Pb的浓度相对较少。Zn、Mo、Ba主要来自于添加剂掺入,Cr、Ni、Cu、Pb主要来自使用过程中磨料混入或杂质进入。6种废矿物油直接进入环境中的重金属当量浓度表现为废车用润滑油>废液压油>废淬火油>废冷冻机油>废防锈油>废白油。其中,废车用润滑油和废液压油的重金属潜在危害最高。废矿物油再生利用过程中,重金属绝大部分进入废渣中(如油渣、蒸馏残渣、废白土等),少部分残留在再生产品中;焚烧处置过程中,重金属的去向为烟气和底灰。因此,需要针对废矿物油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其中重金属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234.
炼油厂恶臭污染物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红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4,27(1):33-35
论述了炼厂恶臭气体的防治方法,主要从密闭的生产装置、酸性水储罐及污水处理系统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目前为解决恶臭污染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5.
二氧化铈(CeO2)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催化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物的控制,这与其优异的储放氧性能即氧空穴的形成、消除相关;研究氧空穴在上氧物种的形成及活性对设计高效的铈基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正电子湮没寿命谱(PA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貌的CeO2纳米材料上氧空穴团簇大小、相对强度、单位面积上Ce3+浓度的乘积与高活性氧物种的量之间呈线性相关,这一定量关系揭示氧空穴团簇是CeO2纳米材料上活性氧物种的捕集位点,对认识CeO2催化作用机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36.
以西北高原地区某铁塔厂酸洗车间为重点区,对场地开展系统的环境调查,结果表明:该场地以重金属锌污染为主要污染因子,场地内土壤Zn浓度范围13.68~68 800 mg·kg-1,局部区域土壤pH异常、土壤Fe含量和Cl-浓度升高现象;土壤Zn污染垂向迁移深,多数点位Zn污染(Zn含量超过200~500 mg·kg-1)深度达10 m以上,少数点位污染深度达15 m以下,其中北区酸池5 m以内、南区酸池3 m以内和下水管道及两侧区域3~10 m深度范围内为重污染;场地土壤pH异常范围与锌污染范围一致,土壤Cl-浓度和Fe浓度与Zn浓度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判断土壤锌污染程度和范围的辅助因子;现场速测的Zn含量与实验室总量测定结果一致性强,在pH异常区域的现场速测pH值与实验室测定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现场速测结果可作为污染表征的基础依据。推测酸池泄漏、含重金属洗液长期下渗和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为场地污染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7.
Muhammed Siddik Abdul Samad Prem Mohan Irfan Khursheed Shah Babu J. Alappat 《Environmental Forensics》2020,21(1):37-47
AbstractCement manufacturing is a process that results in the emission of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to the ambient air. An environmental forensic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urroundings of a major cement manufacturing unit at a place called Coimbatore in the southern Indian state of Tamil Nadu.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ement manufacturing unit to the SPM concentr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air environment. The sampling points’ selection and sample collection were done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utlined in the INTERPOL Manual for Pollution Crime Forensic Investigation. On-site monitoring of the air samples was carried out using Mini Laser Aerosol Spectrometer (GRIMM, Mini-LAS Model 11R). The instrument was capable of measuring particles ranging from 0.25 to 32 µm and classifying them into 31 size channels. The test results at majority of the monitoring locations were well above the limits specified in th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 of India. Microscopic studies of the dust samples were carried out for surface texture and particle shap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was analysed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 the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extent of the pollution by keeping the cement factory as the focal point. The results from the GIS and microscopic analysis established the role of the cement factory in the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of its surroundings, specifically in the areas North-West of the factory. The successfully adopted procedure can serve as a guideline for the environmental forensic investigation of similar pollution incidences. 相似文献
238.
2013年北京市臭氧时空分布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1-12月北京市O3小时浓度监测数据,探讨了北京市O3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建立了O3回归统计模型。结果显示:2013年北京市O3 8 h全年平均为84.75 μg/m3,O3超标日主要集中在5-9月份;O3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分布,一般在15:00、16:00左右达到峰值,且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空间分布上,中心城区O3浓度相对较低,生态植被优良的北部、西部山区站点浓度较高;建立的O3回归统计模型对北京市2013年O3 8 h临近预报的级别准确率在75%以上,能较好地反映O3浓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39.
David M. Oliver Nick D. Hanley Melanie van Niekerk David Kay A. Louise Heathwaite Sharyl J. M. Rabinovici Julie L. Kinzelman Lora E. Fleming Jonathan Porter Sabina Shaikh Rob Fish Sue Chilton Julie Hewitt Elaine Connolly Andy Cummins Klaus Glenk Calum McPhail Eric McRory Alistair McVittie Amanna Giles Suzanne Roberts Katherine Simpson Dugald Tinch Ted Thairs Lisa M. Avery Andy J. A. Vinten Bill D. Watts Richard S. Quilliam 《Ambio》2016,45(1):52-62
The use of molecular tools, principally qPCR, versus traditional culture-based methods for quantifying microbial parameters (e.g., Fecal Indicator Organisms) in bathing waters generates considerable ongoing debate at the science–policy interface. Advances in science have allowe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for rapid (~2 h) quantification of microbial pollution in bathing and recreational waters. In contrast, culture-based methods can take between 18 and 96 h for sample processing. Thus, molecular tools offer an opportunity to provide a more meaningful statement of microbial risk to water-users by providing near-real-time information enabling potentially more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with regard to water-based activities. However, complementary studies concerning the potenti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adopting rapid methods as a regulatory tool are in short supply. We report on findings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that examined the breadth of social impacts, challeng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tools to bathing water regulations. 相似文献
240.
近年来,化学氧化技术在地下水修复中得到了很大的关注。本研究对比了Fenton试剂、过硫酸钠、高锰酸钾及次氯酸钠4种常见的氧化剂对农药厂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地下水的pH和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Fenton试剂和活化的过硫酸钠对此农药厂地下水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两者对其中污染物都能达到80%以上的去除率,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地下水的pH降低;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钠对污染物的去除率都能达60%以上。其中高锰酸钾对地下水的pH影响不大;次氯酸钠对氯甲苯没有去除效果,对溴苯的去除率也较低,而且会使地下水的碱性过强。在地下水样中加入4种氧化剂后,会使水样的ORP立即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