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162篇
综合类   515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117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1 毫秒
391.
山西省近50年无霜期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晓辉  王麒翔  王孟本 《生态环境》2010,19(10):2393-2397
根据山西省108个地面站近50 a(1959—2008年)的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系列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法,对山西省近50 a无霜期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全省108个地面站的平均无霜期在124.6~232.9 d之间。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在所有地面站中,77个站初霜日推后,78个站终霜日提前,87个站无霜期延长,其中35个站显著延长。全省初霜日显著推后(+1.41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7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3.72 d/10 a)。初霜日推后和终霜日提前对无霜期延长的贡献约分别为1/3和2/3。Pearson相关分析证明,在全省范围内,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与年平均气温、纬度和海拔具有密切关系。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气温每升高1℃,初霜日迟4.7 d,终霜日早4.1 d,无霜期延长8.8 d。纬度每北移1o,初霜日早6.1 d;终霜日迟4.5 d;无霜期短10.6 d。海拔每升高100 m,初霜日早3.4 d;终霜日迟2.8 d;无霜期短6.2 d。对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这些特点的认识,对本区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管理、生态恢复和生态工程实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2.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relies heavily on protected areas but their role and effectiveness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is still debated. We estimated the climate-driven changes in the temperature niche compositions of bird communities inside and outside protected areas in southern Canada. We hypothesized that communities inside protected areas include a higher proportion of cold-dwelling species than communities outside protected areas. We also hypothesized that communities shift to warm-dwelling species more slowly inside protected areas than outside. To study community changes, we used large-scale and long-term (1997–2019) data from the Breeding Bird Survey of Canada. To describe the temperature niche compositions of bird communities, we calculated the community temperature index (CTI) annually for each community inside and outside protected areas. Generally, warm-dwelling species dominated communities with high CTI values. We modeled temporal changes in CTI as a function of protection status with linear mixed-effect models. We also determined which species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temporal changes in CTI with a jackknife approach. As anticipated, CTI was lower inside protected areas than outside. However, contrary to our expectation, CTI increased faster over time inside than outside protected areas and warm-dwelling species contributed most to CTI change inside protected areas.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ubiquitous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Currently, protected areas can aid cold-dwelling species by providing habitat, but as the climate warms, the communities’ temperature compositions inside protected areas quickly begin to resemble those outside protected areas, suggesting that protected areas delay the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cold-dwelling species.  相似文献   
393.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站点监测数据及卫星遥感资料,研究了2015~2020年济南市近地面臭氧(O3)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和前体物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2015~2020年济南市O3浓度呈上升趋势,全年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MDA8)的第90百分位数(即年评价浓度)和4~9月MDA8 O3浓度年均值分别以4.8μg·(m3·a)-1和3.8μg·(m3·a)-1的速率增长;各监测站点间O3浓度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且O3浓度高值范围进一步扩大,济南市有16.1%和22.6%的监测点年评价值和4~9月MDA8 O3出现了显著的正趋势(P<0.05),这些监测站点主要位于市区和靠近市区的郊区.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15~2020年4~9月济南市NO2对流层柱浓度下降20.6%,年下降速率为0.3×1015  相似文献   
394.
近些年来湖南省臭氧(O3)污染程度呈现持续恶化态势,针对该区域O3污染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基于观测数据对2015~2020年期间湖南省14个地级市O3污染浓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O3污染长期趋势变化的主控因素进行了识别(气象校正).结果表明,时间上,湖南省区域O3具有明显的日际、...  相似文献   
395.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的装备概况、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旨在对促进我国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水平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96.
污水生物除磷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性难题,其中磷通常是主要限制因子.生物除磷工艺简单,污泥产量少,可节约能源,运行费用也较低,便于操作和磷的回收.在介绍水体中磷的来源、污染特点及其造成危害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国内外生物除磷的研究进展,并对生物除磷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97.
湖南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湖南省沅江市(28°42′~29°11′N、112°16′~112°56′E)为代表,通过典型样区密集取样分析和同一区域的历史资料比较,研究了洞庭湖区农业用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趋势,发现稻田土壤有机碳在最近25a中稳步增加,而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2004年典型样区土壤有机碳均值为(26.66±4.93)g·kg-1,主要分布区间为20~35g·kg-1,比1979提高22.64%;其中耕作制度为双季稻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8.12g·kg-1,年均增加量约313.5mg·kg-1(年递增率为1.15%);耕作制度为一季稻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7.25g·kg-1,年均增加量约278.3mg·kg-1(年递增率为1.16%),耕作制度为水旱轮作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g·kg-1提高到了2004年的23.90g·kg-1,年均增加量约144.5mg·kg-1(年递增率为0.78%),而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由1979年的20.29 g·kg-1降低到了2004年的18.40g·kg-1,年均减少量约75.48mg·kg-1(年递减率为0.37%).方差分析表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改为旱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减少未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洞庭湖区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均是重要的固碳场所,农业用地的土壤有机碳库是大气CO2循环的“汇”,而不是“源”.  相似文献   
398.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对植被生长和区域生态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辽河三角洲植被生态状况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1995—2009年的NOAA/AVHRR NDVI和2009—2020年FY3/MERSI NDVI数据,通过修正拟合和S-G滤波法构建了1995—2020年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集。利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和Hurst指数分析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NDVI时空分布特征,重点研究了水田和沼泽湿地的植被生态状况变化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上看,26 a间辽河三角洲NDVI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32%;NDVI年内呈典型的单峰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2)从空间变化上看,区域内NDVI呈西南—东北方向递增,最高值主要分布在水田区,次高值分布在沼泽区。(3)绝大部分水田植被逐年变好,且植被生态状况比较稳定,低波动变化区域占96.72%,未来植被生态状况将持续改善的区域占61.05%。(4)沼泽植被逐年变好的区域占97.67%,变好最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和双台子河口附近,且该区域未...  相似文献   
399.
铝合金及其氧化膜大气腐蚀行为与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综述了铝合金及其阳极氧化膜的大气腐蚀行为和特点。重点阐述了铝合金及阳极氧化膜大气腐蚀过程,大气腐蚀形态即点蚀、晶间腐蚀和剥蚀的特点,我国大气腐蚀规律,大气腐蚀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以及最新进展,并展望了铝合金大气腐蚀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00.
刘钰  曾妍妍  周金龙  雷米 《环境科学》2024,45(7):3973-3982
地下水污染预警是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手段. 将地下水水质现状、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和地下水污染风险三者耦合的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应用于巴里坤-伊吾盆地平原区,实现地下水水质状态预警和趋势预警相结合的区域尺度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 采用基于综合权重的TOPSIS法进行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通过计算得出的18眼原位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趋势度插值结果分析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利用迭置指数法将地下水脆弱性图、地下水污染荷载图和地下水功能价值图空间叠加得到地下水污染风险分布图. 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质以良好和较好为主,且2011~2022年间呈稳定状态,地下水污染风险整体较低. 地下水污染预警级别整体较低,重警和巨警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4%和17.5%,主要分布在伊吾县的下马崖乡和巴里坤县的三塘湖镇北部、大红柳峡乡、大河镇,区域内出露的第四系沉积物以砂卵砾石为主,孔隙发育,透水性强,对污染物的截留和吸附能力较弱,工农业和生活产生的污染物易渗漏至地下水含水层,造成地下水水质较差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较高,最终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污染预警级别高. 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为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