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7篇
  免费   1612篇
  国内免费   131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414篇
综合类   3044篇
基础理论   622篇
污染及防治   421篇
评价与监测   348篇
社会与环境   371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5年   36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人工湿地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污染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结合抚仙湖当前污染状况,以马料河人工湿地为例,探讨利用人工湿地控制水体水质下降、脱氮除磷机理及其去除效率.结果显示:马料河人工湿地对TN、TP、SS的去除效率分别为:44.21%、46.03%、86.6%;其中TN的去除效率与进水流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TP的去除效率相对稳定,去除机制主要与湿地基质有关.  相似文献   
62.
洪泽湖水体富营养化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2014年—2017年对洪泽湖12个水质断面定期调查,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LI)综合评价其水体富营养状态,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分析其富营养化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洪泽湖70%以上的调查断面水质全年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夏季是其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季节;洪泽湖年内水体水质差异较大,而其水华特征并未呈现明显差异;洪泽湖富营养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营养盐的积累程度,并与湖泊透明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与湖水pH值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3.
余辉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1):1243-1250
琵琶湖富营养化全面有效的控制得益于对流域污染源的系统控制. 琵琶湖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包括通过立法与监管严格控制工厂与企业的污水排放、城镇污水管网与大型污水处理设施的高度覆盖、农业集落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三部分,流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全覆盖及高度处理技术的普及是其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 琵琶湖流域城镇下水道普及率达86.4%,主要污染物——TN、TP及CODMn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0.0%、98.7%及94.6%. 琵琶湖流域同时实施了净化槽普及、设置农业集落排水处理设施、初期雨水净化处理及农田循环灌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面源治理对策. 通过综合治理,琵琶湖主要入湖污染负荷明显减少,与1985年相比,2012年CODMn点源污染负荷减少了76.8%,TN减少了45.5%,TP减少了65.6%. 与之比较,我国的湖泊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有针对性的地方排放标准的缺失及执法力度的不足、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及运营管理技术上的差距、面源污染对策的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64.
下行流人工湿地去除生活污水中氮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下行流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分析了系统对TP,TN的处理效果,并将有无植物2种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下行流人工湿地对N,P都有很高的去除率;进水中TN,TP的浓度变化对出水中N,P含量影响不大,系统对N,P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植物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白洋淀水体、底泥及鲫鱼体内DDT、BHC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白洋淀水体、底泥及鲫鱼肌肉中的DDT及其衍生物和BHC的残留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分别给出含量范围。研究表明,鱼体肌肉中BHC的4种异构体的含量顺序(δ>α>γ>β)与其在水和底泥中的含量顺序(α>γ>δ>β)略有不同。鱼体肌肉中DDT主要以代谢物P, P' DDE形式存在。两种农药的污染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位于府河入淀口及村庄附近的水体、底泥及鱼体肌肉中DDT及其衍生物,BHC含量较高,与1975-1977年检测结果相比,鲫鱼肌肉中DDT及其衍生物残留量下降了54-2%, BHC下降了86-9%.  相似文献   
66.
贵州红枫湖水体溶解有机质的剖面特征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溶解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与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相结合在湖泊水体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研究中少有报道.本研究对贵州喀斯特地区高原性湖泊———红枫湖水体DOC和DON的含量进行了近2a的测定,研究了DOM的剖面特征和季节变化,并探讨了DOM垂向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红枫湖DOC的浓度范围为1.60~3.08 mg·L-1,DON的浓度范围为0.10~0.37 mg·L-1.在湖水混合期表层和底层的DOC和DON的浓度基本一致,在湖水分层期DOC和DON浓度表现出从表层往底层减小的趋势.表层水体(0~2m或3m)DOC的浓度在春末夏初或夏季达到最大,DON的浓度在春末夏初稍高于其它月份.结合叶绿素和降雨的数据分析认为,藻类活动和陆源输入直接导致了表层水体DOM的季节变化模式.DOM的C/N在一般情况下向下增大,但在夏季南湖的垂向水柱上,DOC和DON的浓度在12m以下增大,C/N从12m的18.1下降为14m的14.9,并向下持续减小,这很有可能是颗粒态有机质发生降解释放出C/N较低的DOM,成为水体内DOM的一个内源.  相似文献   
67.
选取陶瓷碎片废弃物作为基质,芦苇和菖蒲作为湿地植物,构建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纳污河道内的污染河水进行处理。水力负荷为15cm/d,考察了在较高浓度进水(CODCr和氨氮浓度分别为40~70mg/L和10~35mg/L)和较低浓度进水(CODCr和氨氮浓度分别为15~30mg/L和0.3~3mg/L)2种工况下系统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在较高浓度进水情况下,系统对CODCr、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0.0%和42.4%;在较低浓度进水情况下,系统对CODCr、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8.5%和63.0%。陶瓷碎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湿地基质。  相似文献   
68.

随着对湿地重要性认知的提高,我国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其中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备受关注。描述了近自然概念的由来,提出了近自然湿地的定义并辨析了其与人工湿地的主要区别。以太湖竺山湖湿地生态修复为例,介绍了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的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措施和修复效果。在竺山湖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中,依次实施了水文水动力改善、基底形态营造、植物恢复、水生动物恢复、生物量管理等措施,具体包括:改善水体连通性和流动性,提高生境多样性和适宜性;基于5种基底形态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分析,构建了多起伏型基底形态;根据土著适生、净化水质、兼顾景观等原则,筛选出21属35种土著湿地植物,设计并应用了2种植物配置模式;根据生态系统调控 (EwE)模型对湿地食物网结构的分析结果,对水生植物收割量、鱼类及虾蟹类的种群数量提出了调控建议。生态修复后竺山湖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Ⅱ类(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大型水生植物多样性显著提高。竺山湖湿地生态修复效果验证了近自然生态修复方法的有效性,今后还需不断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丰富近自然湿地生态修复的理论及技术,并开展大规模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9.
达里诺尔湖水体DOM荧光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伟  胡泓  赵茜  王璐  夏瑞  王晓  卜利胜  薛婕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9):2084-2093
达里诺尔湖(简称“达里湖”)是内蒙古自治区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探究达里湖水质状况及污染来源,对加强流域水环境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2018年9月及2019年6月对湖水进行采样,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PARAFAC(平行因子分析)模型,探究达里湖水体DOM(溶解性有机质)来源及其与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达里湖水体中pH较高,ρ(DOC)(DOC为溶解性有机碳)、ρ(NH4+-N)、ρ(TP)相对较高,均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标准限值.②水体中DOM含4种荧光组分.夏季水体DOM主要分布于河流入湖口附近,其中,类腐殖质荧光组分(紫外区类富里酸和可见区类富里酸)占总组分的62.93%,类蛋白类荧光组分(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占总组分的36.07%;秋季水体DOM主要分布于东南侧,其中,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占总组分的40.52%,类蛋白类荧光组分占总组分的59.48%.③达里湖采样点荧光参数表明,达里湖DOM自生源特征较强,腐殖化程度较低.类腐殖质荧光组分与ρ(DOC)、ρ(Chla)均呈正相关,类色氨酸荧光组分与pH呈正相关,类络氨酸与ρ(DTN)、ρ(NH4+-N)、ρ(DTP)均呈正相关.研究显示,达里湖DOM具有陆源与生物源双重特性,DOM的形成与微生物、细菌、浮游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0.
为对鄱阳湖流域的天然劣质地下水进行锰富集研究,对在该流域收集的243组地下水监测数据,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地下水中锰的分布特征及富集原理,并结合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了地下水中锰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和Cl-Ca·Mg型;(2)约有38.2%的区域地下水中锰浓度为0.1~0.4 mg·L-1,34.7%的区域锰浓度>0.4 mg·L-1;高浓度锰在山地丘陵和平原区域均有分布,分别受到氧化还原环境控制;(3)鄱阳湖流域范围内高锰地下水分布较为广泛,但对所有成人和绝大部分儿童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绝大部分区域无需进行额外管控。该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的水源地选取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