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71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285篇
基础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mine work wastes on elemental composition (N, P, Ca, K, Mg, Fe, Mn, Cu, Zn) of some alpine and subalpine plant species and in soil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Etibank Wolfram Mine Work in Uludag mountain. Soils and plant parts belonging to Thymus praecox Opiz., Acinos alpinus (L.) Moench, Plantago holosteum Scop and Festuca punctoria Sm speci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irections around Wolfram Mine Work were used for our investigations. All samples were analysed by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FAAS) for Ca, K, Mg, Mn, Fe, Zn, and Cu.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ample sites were in terms of pH, % CaCO3, % C, % N and % P contents of soil. The changes of Ca, Mg, Fe, Mn, Fe, Zn, and Cu contents in soil were determined to be due to mining activity. Of the four species examined, an important change was determined in concentrations of Mg, Mn, Fe and Zn although P. holosteum and F. punctoria were different in above- and below-ground parts, showing that plant element content is specific to species.  相似文献   
312.
铁交联累托石处理工业镀锌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铁交联累托石的制备 ,研究了交联累托石对含锌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 :当交联累托石的用量为 1 2g/L废水、pH =4、常温搅拌吸附 90min时 ,Zn2 + 由 12 2 5mg/L降为 0 97mg/L ,达到国标GHZBI 1999地表水质量一级标准。累托石对Zn2 + 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 :Γ =0 34C0 492 3 ,动力学试验表明 :吸附反应为一级反应方程 :lnCt=lnC0 -0 340 6t,其相关系数r =0 95 18,试验测得其热力学函数为 :ΔH =1 91kJ/mol,ΔS =6 90J/mol·K ,ΔG =- 0 16kJ/mol,说明该吸附过程可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313.
Liu Y  Yang F  Chen J  Gao L  Chen G 《Chemosphere》2003,50(10):1275-1279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rate constants for five chlorobenzenes in the presence of Pd/Fe as catalyst were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Linear free energy relationships (LFER) for the dechlorination rate constants of five chlorobenzenes and three chlorophenols were developed by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regression based on quantum chemical parameters computed by PM3 Hamiltonian. The optimal LFER model obtained is
logk=−1.63+1.46×10−3ΔHf−7.69×10−1ELUMO
where k stands for the dechlorination rate constants, ΔHf is the standard heat of formation, and ELUMO is the energy of the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The Q2cum value of the model is 0.879, indicating good robustness and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model.  相似文献   
314.
各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分布特性有相似的规律,每个微量元素的各种形态都可以根据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划分为两组.第一组形态分布百分率与植物有效性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第二组则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而第一组的形态为主要的有效养分源,第二组的形态很难为植物提供有效养分.减少相应元素转化成为第二组的形态和增加第一组各形态的储备容量是调节和控制土壤营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15.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级Fe_3O_4,将其包覆在纳米Pd/Fe颗粒表面制成纳米级Fe_3O_4-Pd/Fe复合材料,并用于2,4-二氯苯氧乙酸(2,4-D)的催化脱氯.同时,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分析,并考察了初始pH、钯化率、反应温度、纳米Fe_3O_4投加量等实验参数对n Fe_3O_4-Pd/Fe复合材料催化脱氯2,4-D的影响.结果发现,纳米Fe_3O_4粒径小于Pd/Fe纳米颗粒,具有一定的磁性,包覆于纳米Pd/Fe表面,提高了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及分散性,并有利于复合材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此外,纳米Fe_3O_4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可作为良好的电子通道为纳米Pd/Fe颗粒传递电子,促进反应的进行,增强2,4-D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钯化率、反应温度、Fe_3O_4∶Fe质量比及中性pH条件均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当纳米Fe投加量为1.0 g·L-1,m(Fe_3O_4)∶m(Fe)为1∶1,初始pH为7.0,钯化率为0.15%,反应温度为25.0℃时,反应90 min后,40.0 mg·L-1的2,4-D的去除率达到100%,苯氧乙酸(PA)的生成率达99.8%.  相似文献   
316.
以制备的桉树遗态Fe_2O_3/Fe_3O_4/C复合材料(PBGC-Fe/C)为吸附剂,对某尾矿库废水中砷等重金属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了温度、pH、废水化学组成、吸附剂投加量及粒径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投加量越大、粒径越小,温度为35℃,p H为3左右吸附效果最好。但实际废水组分复杂,存在竞争吸附及化学沉淀等使砷的总去除率随p H的增大而增大。综合考虑,吸附砷的最佳条件组合为废水p H=5,PBGC-Fe/C投加量0.06 g/m L,粒径150μm。此时废水中总砷质量浓度为0.487 mg/L,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317.
采用水热合成法将Mn O_2包覆于纳米Fe_3O_4的表面,制备出纳米Mn O_2/Fe_3O_4,并将其用于含镉溶液的吸附。考察了吸附效果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纳米Mn O_2/Fe_3O_4的重复使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镉离子质量浓度为1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4 g/L、吸附温度为20℃、溶液p H为6.0、吸附时间为12 h的条件下,镉离子去除率由使用纳米Fe_3O_4时的3%增至使用纳米Mn O_2/Fe_3O_4时的96%;在初始镉离子质量浓度为50 mg/L、纳米Mn O_2/Fe_3O_4投加量为4 g/L、吸附温度为20℃、溶液p H为6.0、吸附时间为1 h的条件下,镉离子去除率达78%,吸附量为9.7 mg/g;经5次重复使用后,纳米Mn O_2/Fe_3O_4对镉离子的去除率仅比首次使用时降低了10百分点,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318.
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生物氧化Fe2+与石灰中和相耦合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酸性矿山废水处理工艺.在Fe2+生物氧化段提高Fe2+氧化与总Fe沉淀效率是调控此类废水高效处理的关键步骤,且该阶段常伴有黄铁矾等次生铁矿物的合成.本研究通过摇瓶实验,在p H约2.50的K2SO4(8 mmol·L-1)-Fe SO4(160 mmol·L-1)-H2O酸性硫酸盐体系中按约3×105cells·m L-1的浓度接入A.ferrooxidans,在15℃和30℃两个温度水平下,探究附着微生物的黄钾铁矾回流对体系Fe2+生物氧化与总Fe沉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5℃条件下培养至144h,体系p H变化至2.40,Fe2+氧化率和总Fe沉淀率分别仅为46.7%和12.2%.当体系接入附着微生物黄钾铁矾10 g·L-1时,体系Fe2+在132h即可完全氧化.144 h时,体系p H降低至2.24,总铁沉淀率为25.3%.30℃条件下体系Fe2+在72 h完全氧化,p H变化至1.89,总Fe沉淀率为34.3%.当体系接入回流的黄钾铁矾10 g·L-1时,体系Fe2+完全氧化时间缩短至60 h,p H降低至1.85,总Fe沉淀率为37.3%.本研究不同处理体系所得次生铁矿物均为黄钾铁矾,附着微生物黄铁矾回流对15℃环境所得黄钾铁矾形貌影响不大,均为粘附紧密、表面光滑的晶体形貌.而30℃环境中,附着微生物黄铁矾回流却使得原本较为分散、晶型棱角明显的黄铁矾晶体结构变得紧密而光滑.本研究结果可为酸性矿山废水处理提供一定的参数支撑.  相似文献   
319.
间接光度法测定饮水中二氧化氯的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临新  李崧  谢家理 《四川环境》2003,22(4):49-51,63
在酸性介质中 ,将二氧化氯与过量的亚铁离子反应 ,未反应的亚铁离子再与邻菲罗啉显色 ,通过测定显色溶液吸光度值的改变来实现对水中二氧化氯的定量。本文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该方法的实验条件以及干扰因素。本法操作简便无毒 ,专一性强 ,分析速度快 ,准确度与灵敏度较高。检出限为 :( 5 3 6× 10 -3 1 3 3 )mg/L。相关系数为 :0 9997。变异系数为 :2 5 5 %。  相似文献   
320.
研究了纳米Fe、Si体系降解3,3′,4,4′-四氯联苯(PCB77)的动力学差异.结果表明,纳米Fe0、纳米Fe3O4和纳米Si0对PCB77均有降解作用,该降解为还原脱氯反应.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0177,0.0038,0.0045h-1.PCB77初始浓度为5mg/L,纳米材料投加量为5g/L,溶液pH4.5条件下,纳米Fe0体系对PCB77降解效果最为显著,64h时PCB77残留率仅为19.83%,氯离子浓度为50.3μmol/L,反应体系pH值从4.5升至5.26.纳米双元体系Fe0和Si0、Fe3O4和Si0对PCB77降解过程也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Kobs分别为0.0114,0.004h-1,其中纳米Fe0和Si0体系降解效果优于纳米Fe3O4和Si0体系.PCB77残留率分别为34.91%和66.62%,氯离子浓度分别为40.07,20.47μmol/L,反应体系pH值变化不明显.随着溶液初始pH值增加,纳米Fe0、纳米Fe3O4降解PCB77效果明显降低,但溶液pH值升高有利于纳米Si0对PCB77的降解.两组纳米双元体系对PCB77的降解效果受pH值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