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01篇 |
免费 | 432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17篇 |
废物处理 | 14篇 |
环保管理 | 370篇 |
综合类 | 1038篇 |
基础理论 | 289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18篇 |
评价与监测 | 205篇 |
社会与环境 | 172篇 |
灾害及防治 | 25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129篇 |
2012年 | 133篇 |
2011年 | 170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162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138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短缺逐渐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要素。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土地利用强度.产出效率、生态效益、可持续利用程度四方面阐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内涵.以此构建适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差距较大。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因素。②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由北向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特征。在空闾分布上具有微弱的正相关性。空间分异格局明显。③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须予以针对性改善提高。 相似文献
52.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要通过安全管理来保障其开发与运行中的安全相关活动符合系统安全计划的要求.为了评估安全管理活动的可信性,提出基于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的安全管理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安全管理流程与系统安全功能相关联的概念模型,使用安全文化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SCHAZOP)辨识出安全管理流程中的行为偏差,基于失效传导转换符号(FPTN)建立管理角色的安全文化失效模型,最终将管理行为失效模式转换成组件故障树作为安全管理评价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安全管理行为偏差体现了信号系统开发与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文化特征;辨识与分析安全文化失效,为信号系统安全管理活动的可信性提供了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53.
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园地适宜性评价——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位适宜度是对经典生态位理论和方法的深化与发展,在合理优化和发挥作物、环境最大共生效应,及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宜昌市夷陵区园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引入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构建了5个因素12个因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语言型、阈值型和空间型指标的量化方法,采用加权求和与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柑橘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最大值达0.893,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柑橘的生长发育需求;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以2级为主,所占面积达41.34%,1级地也达到21.58%;限制该地区园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土壤质地、冷月平均气温和道路通达度。同时,丰富了土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园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54.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进入,人才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因素,不同区域的发展状态越来越决定于其人才的总体实力,即人才竞争力。本文从区域比较的角度出发,构建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云南人才竞争力的特征以及在全国的位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云南省人才竞争力综合得分为-4.4558,在全国31个省区中排名第23位,导致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科技活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低。 相似文献
55.
基于GIS的陇南灾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甘肃省陇南市地震灾区为例,运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地区气候地形、人口分布、交通区位、经济基础和地震易发程度等影响因子,并通过用地适宜性分区,对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格局进行重新审视,从协调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的相互关系出发,空间开发强调因地制宜,即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而让生态和地质环境脆弱、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生态维护和生态产业功能。结果表明:陇南市用地适宜性呈现出极大的地缘差异性,适宜发展用地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丘陵盆地地区,南部地区以限制发展用地为主,西北部地区由适度发展用地和限制发展用地构成。其中适宜发展用地占地区总面积1727%,适度发展用地占4441%,限制发展用地占3831%。 相似文献
56.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和元胞自动机的城市扩张模拟——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利用多智能体算法解决城市扩张动态模拟问题,基于地理学理论和社会学规律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提出分段式粒子群算法(SPSO),并结合元胞自动机模拟复杂时空过程的能力,构建出适用于城市扩张模拟的地理元胞自动机SPSO-CA。在SPSO-CA中我们利用多时像的土地利用数据、交通路网数据和地形数据,挖掘出1995~2000年南京城市扩张的土地转换规则。再由此规则实现1995~2008年的南京市城市扩张过程的动态模拟。最后对比SPSO-CA、PSOCA及NULL模型结果得:SPSO-CA总精度86.3%,Kappa系数为0.792,Moran’s I为0.078,PSO-CA总精度83.6%,Kappa系数为0.755,Moran’s I为0.054,NULL模型总精度81.9%,Kappa系数为0.741,真实的Moran’s I为0.072。这表明无论是总精度还是空间一致性,SPSO-CA都优于PSO-CA和NULL模型,即用SPSO-CA模拟城市扩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7.
生态用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星云湖流域为研究区,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从水土保持、地质灾害规避与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安全4个方面,构建了流域重要生态用地识别指标及其识别方法,并识别出流域重要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加权叠加模型更适用于高原湖泊流域重要生态用地识别;(2)根据生态用地重要性分为核心型、辅助型、过渡型和非重要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75.98 km~2、105.05 km~2、89.47 km~2和65.11 km~2,分别占流域生态用地总面积的22.64%、31.30%、26.66%和19.40%。识别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重要生态用地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以星云湖流域作为高原湖泊流域的典型,为高原湖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方向,以期协调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8.
Ordina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Forest Biogeocenoses under Conditions of Air Pollution in the Northern Kola Peninsul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tree, herb–dwarf shrub, and moss–lichen layers in the biogeocenoses (BGCs) of pine forests of the Kola Peninsula were analyzed in the zone affected by the Pechenganikel Combined Works. Relationships of the diversity of phytocenoses with the amount of atmospheric fallout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ccessible compounds of polluting elements (nickel and copper) and nutrients (potassium, magnesium, and nitrogen) in forest litters were revealed. 相似文献
59.
湖北“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层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的内在协调性是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国民生计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基于对城市化概念与内涵的认知--城市化是一个“人口 经济 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并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层级结构演变过程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 城市化总量时序演变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存在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放增长的内在特征;② 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人口城市化导向型向经济城市化导向型转变的过程;③ 城市化相关系数的时序演变与人口城市化集聚程度>空间城市化集聚程度>经济城市化集聚程度的演变趋势密切相关,表明综合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地域协调性最高,而与经济的最低;④ 城市化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及其时序演变具有首位度城市层级结构、城市层级结构动态演变,以及城市化地域协调性不强等特征;最后就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湖北省今后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0.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方向和强度的关键因子 ,园地和林地的土壤质量大多得到明显改善 ,水田的Δ SQI多数呈下降的趋势 ,旱地的土壤质量变化比较复杂 ,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关。依此 ,本文探讨了定向培育土壤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