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9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1389篇
安全科学   437篇
废物处理   79篇
环保管理   416篇
综合类   2834篇
基础理论   56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72篇
评价与监测   207篇
社会与环境   247篇
灾害及防治   20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310篇
  2010年   255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61.
鄱阳湖湿地土壤-植物-地下水稳定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极端干旱事件频繁发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受破坏。为此,于2014年鄱阳湖湿地保护区两个断面分层采集0~100 cm土壤,并采集优势种植物和河湖水以及地下水数据,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土壤-植物-河湖水-地下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并探寻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结果表明,两断面土壤水氧同位素变化范围分别为–10.48‰~–5.23‰和–12.39‰~–6.55‰,算术平均值分别为–8.36‰和–8.63‰。断面一表层(0~30 cm)土壤水氧重同位素较富集,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断面二表层(0~40 cm)土壤水中氧同位素组成基本无变化。断面一的地下水主要是受降水补给,断面二可能是受降水和河湖水共同补给。鄱阳湖湿地两断面优势种植物虉草叶片水的氧同位素值最大,为–0.9‰,其次是灰化苔草和芦苇,分别为–4.23‰和–5.25‰。  相似文献   
262.
月湖底栖动物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水草可恢复区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质适宜是富营养湖泊恢复沉水植物(水草)的重要前提。大型底栖动物可综合指示底质的污染程度,于2002~2003年在武汉月湖开展了底栖动物水平分布对水草可恢复区指示作用的研究。首先通过月湖底栖动物与环境的相关分析,选择颤蚓科寡毛类作为底质营养状况的指示类群,然后利用同类湖泊群颤蚓与水草数据分析阈值,初步确定颤蚓密度≤100 ind/m2的底质适合水草生长,最后绘制月湖颤蚓分布的水平等值线,显示水草恢复的合适区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应用底栖动物空间格局指示水草恢复区的技术原理框架。  相似文献   
263.
大型水利工程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区北靠长江,南汇湘、资、沅、澧四水,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然而近年来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下,开始呈现"旱涝并存、旱涝交替"的特征,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加剧。为探讨上游大型水利工程(主要为三峡工程与四水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结合近50a来长江干流及四水水位与水资源情势的演变规律和总体趋势,对比分析了不同时间节点下洞庭湖区水位与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以期从众多的影响因子中辨识出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为湖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初期,对于洞庭湖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且影响主要集中在荆南三口地区,而四水工程的影响相较之下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64.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黄金水道,其岸线资源有着丰富的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苏中地区长江岸线资源利用发展迅速。因此,选取苏中扬州、泰州、南通3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和2008年的长江岸线利用状况数据,对比分析了3市岸线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2002年以来,苏中3市的岸线利用率大幅提高;新增岸线中工业岸线占比最大,港口岸线和生活服务岸线次之;工业岸线和生活服务岸线的增幅最为显著;各类型岸线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岸线,已有岸线类型的转换主要流向工业岸线和未利用岸线。港口建设需求、沿江基础工业化进程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是岸线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65.
农村城镇化是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是湖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湖南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湖南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湖南农村城镇化存在水平偏低、分布不平衡、数量增长超过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的政策制约、规划滞后性、建设随意性、建设资金不足、建设管理不到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本文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客观地分析制约农村城镇化水平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湖南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66.
中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框架及其投资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国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论述了中国环境政策框架的演变和完善过程 ,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投资重点。  相似文献   
267.
本文采用考虑反馈性出口隐含碳的MRIO模型,测算了2000—2011年中国14个制造业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视角,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显著降低了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而国外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能够显著降低其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受到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并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即只有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地位越过门槛值后,技术进步路径才能显著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此外,将制造业分为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类,发现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还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差异。因此,中国制造业应充分发挥中间品进口、自主研发、模仿创新在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中的作用,在引进FDI和国外技术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低碳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同时,中国制造业还应积极培育自身竞争优势,构建自我主导的国内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体系,主动嵌入全球创新链,提升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地位。此外,政府应根据技术创新和引进政策在不同制造业行业中的执行效果,有所侧重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68.
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研究新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土地资源的短缺、质量退化与低效利用.已成为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土地利用管理与规划决策所面临的现实难题。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人地矛盾激化和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特殊的人文生态脆弱区,受到了包括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密切关注,尤其是近10多年来在沿海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以土地科学研究新方向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为基本背景.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转换格局、驱动力因素辨识与驱动机制、土地利用转换的效应、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调控等方面,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研究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评述,并指出今后应重视深化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研究的9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269.
Nowadays, biodiesel is used as one of the alternative renewable energy due to the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 However, optimum production of biodiesel still requires a huge number of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laboratory tests. To address the problem, this research develops a novel Genetic Algorithm-based Evolutionar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GA-ESIM). The GA-ESIM is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based tool that combines K-means Chaotic Genetic Algorithm (KCGA) and Evolutionar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nference Model (ESIM). The ESIM is utilized as a supervised learning technique to establish a highly accurate prediction model between the input--output of biodiesel mixture properties; and the KCGA is used to perform the simulation to obtain the optimum mixture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prediction model. A real biodiesel experimental data is provided to validate the GA-ESIM performance. Our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GA-ESIM establishes a prediction model with better accuracy than other AI-based tool and thus obtains the mixture properties with the biodiesel yield of 99.9%, higher than the best experimental data record, 97.4%.  相似文献   
270.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antifungal and anti-toxinogenic activity of 15 essential oils (EOs) against three fungi of the genus Aspergillus (A. parasiticus KMi-227-LR, A. parasiticus KMi-220-LR and A. flavus KMi-202-LR). The minimum inhibitory doses (MIDs) of the tested essential oils and their antifungal activity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micro-atmosphere method. The original commercial essential oil samples of Jasminum officinale L., Thymus vulgaris L., 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ill &; Perry, Rosmarinus officinalis L., Ocimum basilicum L., 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 Salvia officinalis L., Citrus limon (L.) Burm, Origanum vulgare L., Lavandula angustifolia Mill., Carum carvi L., Citrus sinensis (L.) Osbeck., Zingiber officinalis Rosc., Mentha piperita L. and Cinnamomum zeylanicum Nees. (C. verum J.S.Presl.) were produced in Slovakia (Calendula a.s., Nová ?ubovňa, Slovakia). All essential oils exhibited activity against all tested strains of fungi. After 14 days of incubation, A. flavus (KMi-202-LR) showed the highest susceptibility with a growth inhibition percentage (GIP) of 18.70% to C. limon and 5.92% to C. sinensis, while A. parasiticus (KMi-220-LR) exhibited a GIP of 20.56% to J. officinal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doses (MIDs) of EOs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activity were recorded. The best antifungal activity, using the micro-atmosphere method was found in S. aromaticum with an MID of 62.5 μL L?1 air, T. vulgaris (MID of 62.5 μL L?1 air) and O. vulgare (MID of 31.5 μL L?1 air) against all tested strains. Mycotoxin production of the tested strains was evaluated by th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method. Mycotoxin production of AFB1 and AFG1 was inhibited following all treatments with C. carvi, R. officinale and S. officinale, Eucalyptus globulus L. and O. basilicum L. Essential oils exhibited a potential inhibition activity against toxic fungi, although, these affected only the production of AFB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