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58篇 |
免费 | 914篇 |
国内免费 | 171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78篇 |
废物处理 | 113篇 |
环保管理 | 997篇 |
综合类 | 4218篇 |
基础理论 | 1158篇 |
污染及防治 | 630篇 |
评价与监测 | 328篇 |
社会与环境 | 642篇 |
灾害及防治 | 4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篇 |
2023年 | 224篇 |
2022年 | 365篇 |
2021年 | 392篇 |
2020年 | 381篇 |
2019年 | 301篇 |
2018年 | 258篇 |
2017年 | 398篇 |
2016年 | 411篇 |
2015年 | 418篇 |
2014年 | 348篇 |
2013年 | 407篇 |
2012年 | 604篇 |
2011年 | 655篇 |
2010年 | 513篇 |
2009年 | 549篇 |
2008年 | 388篇 |
2007年 | 452篇 |
2006年 | 467篇 |
2005年 | 329篇 |
2004年 | 253篇 |
2003年 | 242篇 |
2002年 | 245篇 |
2001年 | 183篇 |
2000年 | 185篇 |
1999年 | 146篇 |
1998年 | 142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95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9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9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9篇 |
197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河流硝酸盐(NO-3)浓度及氮和氧同位素组成(δ15N-NO-3和δ18O-NO-3)可以辨识河水NO-3受自然过程和人为输入的影响,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水NO-3来源及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特别是山区人为输入对河水NO-3的影响仍不清楚.选择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显著的伊河和洛河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体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δD-H2O和δ18O-H2O)、δ15N-NO-3和δ18O-NO-3,辨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河水NO-3来源及... 相似文献
42.
针对风电场建设要求,论文利用非线性高分辨率数值模式NLMSFD尝试对山东荣成地区风资源进行评估。在试验区域内,分别选取两座测风塔不同高度上1年的月平均风速观测资料作为驱动值,利用模式对试验区的风速分布进行了模拟试验,获取了试验区100 m×100 m分辨率条件下风速一年四季的空间分布信息,并将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了模式在试验区地形及粗糙度条件下的模拟精度,评价了NLMSFD模式的可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式的模拟结果基本能反映出月平均风速的时空变化规律,但两塔位置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随高度和季节变化有所不同。从季节上看,模式的模拟结果在冬季较好,夏季误差稍大,春、秋次之;从高度上看,除10 m高度外,其它高度层的相对误差大多在10%以内。利用不同位置的观测资料驱动模式,模拟结果的精度也受影响。如利用远离海岸边的观测资料驱动模式要比近海观测资料驱动模式所得的模拟结果好;同时对于近海的测风塔,采用距地面位置较高的观测资料作为驱动值要比采用10 m高度的资料驱动模式的模拟精度好。这些结果说明NLMSFD模式在精细化风资源评估及风电场选址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人类生产和生活使用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亟需采用高效的方法对数量巨大的化合物进行毒性评价。对生理毒代动力学(PBTK)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在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PBTK模型,又称生理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利用生理学和解剖学等原理,将生物体简化为用血流连接的肝、肾和脂肪等各组织器官房室,模拟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模型参数包括生理参数和生化参数2个部分,可用MATLAB等软件进行模拟。模型已应用于数百余种有机污染物在鱼体等水生生物体的毒代动力学模拟。已有模拟结果能够预测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有效剂量,对化合物毒性进行评估,并可用于不同物种、不同剂量和不同暴露途径间的外推,有力推进了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4.
45.
近15a江苏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产水模块,定量分析了江苏省2000~2015年产水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估了水源涵养功能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江苏省多年平均产水量为571×108 m3/a,水源涵养总量78.39×108 m3/a;(2)2000~2010年江苏省水源涵养功能呈下降趋势,2010~2015年有所回升,考虑到降水因素,江苏省实际水源涵养功能持续降低;(3)土地利用变化使15a来水源涵养功能下降15.2×108 m3,降低幅度为16.9%;(4)流域尺度上水源涵养功能与江苏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关系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优化、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46.
水环境系统脆弱性是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研究水环境系统的内在机理,综合考虑影响水环境系统脆弱性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借助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框架构建水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变权灰色云模型的评价方法,对2004~2014年江苏省水环境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4年水环境系统脆弱性指数由47.056提高到63.210,脆弱性等级由“重度脆弱”演化为“中度脆弱”,并长期维持在“中度脆弱的”等级,2014年出现了向“轻度脆弱”状态转变的趋势。分析各个子系统对水环境系统脆弱性影响程度可知,影响子系统和响应子系统对江苏省水环境脆弱性系统的影响程度逐年增加;而压力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对水环境系统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逐年下降;其它子系统对水环境系统脆弱性的影响维持在一定水平小幅度波动。 相似文献
47.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出发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江苏省近年来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诊断分析可以优化区域土地的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功能经历了一般—良好的发展阶段,综合功能在不断优化;经济功能经历了较差—一般—良好—优秀—良好的发展阶段,虽然有所波动,但其依旧呈增长态势;社会功能经历了较差—一般—良好—优秀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持续稳步提高趋势;生态功能经历了一般—良好—一般的发展趋势,整体呈下降趋势。另外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子目标的障碍度在逐年下降,对目前江苏省土地利用有效性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生态功能,应减少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同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8.
In this study,the surface properties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Le An River sediment were modelled via surface complexation approach.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data of our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experiments and the metal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ith the Le An River sediment samples.Consequently,the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s for the natural sediment,in our case the Le An River sediments,which can interpret the experimental data very well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Three typical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s that is the constant capacitance model,the diffuse layer model and the triple layer model,were considered in this research.This work indicated that the consistency and the interdependency among model parameters together with the selection of the surface adsorbed species should be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49.
50.
Using empirical models of species colonization under multiple threatening processes to identify complementary threat‐mitigation strategies 下载免费PDF全文
Ayesha I.T. Tulloch Alessio Mortelliti Geoffrey M. Kay Daniel Florance David Lindenmayer 《Conservation biology》2016,30(4):867-882
Approaches to prioritize conservation actions are gaining popularity. However, limited empirical evidence exists on which species might benefit most from threat mitigation and on what combination of threats, if mitigated simultaneously, would result in the best outcomes for biodiversity. We devised a way to prioritize threat mitigation at a regional scale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predicted changes to population dynamics—information that is lacking in most threat‐management prioritization frameworks that rely on expert elicitation. We used dynamic occupancy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threats (tree cover, grazing, and presence of an hyperaggressive competitor, the Noisy Miner (Manorina melanocephala) on bird‐population dynamics in an endangered woodland community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The 3 threatening processe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different species. We used predicted patch‐colonization probabilities to estimate the benefit to each species of removing one or more threats. We then determined the complementary set of threat‐mitigation strategies that maximized colonization of all species while ensuring that redundant actions with little benefit were avoided. The single action that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colonization was increasing tree cover, which increased patch colonization by 5% and 11% on average across all species and for declining species, respectively. Combining Noisy Miner control with increasing tree cover increased species colonization by 10% and 19% on average for all species and for declining species respectively, and was a higher priority than changing grazing regimes. Guidance for prioritizing threat mitigation is critical in the face of cumulative threatening processes. By incorporating population dynamics in prioritization of threat management, our approach helps ensure funding is not wasted on ineffective management programs that target the wrong threats or spec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