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02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547篇
基础理论   89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杨雷  张晋娜  徐敏  彭涛  史文俊  石义静  应光国 《环境科学》2019,40(11):4879-4888
近年来,类固醇激素在淡水水体中不断被检出,但是其在海水中的污染特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中国南海流沙湾进行样品采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研究了33种类固醇激素的污染特征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海水和沉积物中均检出7种类固醇激素,含量范围为0. 003(甲羟孕酮,MP)~9. 023(去氢孕酮,DGT) ng·L~(-1)和0. 017(1,4-雄烯二酮,ADD)~9. 281(雄烯二酮,AED) ng·g~(-1).在海水中,类固醇激素浓度高低顺序为合成类高于天然类,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在沉积物中,类固醇激素在时空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海洋环境中类固醇激素的主要来源为水产养殖人为饲料添加和废水排放.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ED处于低风险,其他类固醇激素处于无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洋环境中类固醇激素的含量分布规律与盐度、水温、颗粒物(SS)和化学需氧量(COD)有关.本研究有助于认识流沙湾地区类固醇激素的污染特征,并为其生态风险评价和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2.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粤港澳三地政府在空气质量监测、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粤港澳大湾区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但臭氧浓度快速增长,臭氧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要污染物.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臭氧污染研究及臭氧污染防控,本文综述了粤港澳大湾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臭氧污染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回顾了臭氧监测网络建立、臭氧浓度水平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臭氧生成和污染输送的气象过程、区域臭氧来源解释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提出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臭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03.
804.
辽东湾海域短链氯化石蜡的生物累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短链氯化石蜡(SCCPs)在我国海域的污染现状,于2009年采集了渤海辽东湾海域的浮游动物、8种底栖动物(虾、蟹、蛤、扇贝和螺)和6种鱼类,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负离子化-低分辨质谱(HRGC/ECNI-LRMS)分析了其中的SCCPs.结果表明,渤海辽东湾海域水生动物体中SCCPs的含量变化范围为O.66...  相似文献   
805.
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测定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绍箐  马启敏  李泽利  程海鸥 《环境化学》2011,30(11):1900-1905
通过测定锦州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美国EPA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水平,分析其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总量分布范围为133.44—593.91 ng.g-1,近岸地区浓度较高,外海海区浓度逐渐降低.就其组成特征而言,以4—6环PAHs为主,占总量的5...  相似文献   
806.
We present here a copper speciation model that accounts for the long-term (‘coastal-acidification’) and short-term (daily and seasonal variation) variability in water pH and water temperature. The developed model is applied to a sub-tropical estuary (Moreton Bay, Australia) at a one hundred year time scale so that outputs are consistent with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the mean cupric ion concentration (Cu2+) in the estuary will increase by 115% over the next 100 years as a result of the projected decrease in pH and increase in water temperature. Through calibration, the estimated concentration of copper-complexing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n the estuary is found to be 22.5 nM. An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Cu2+, which is the most toxic and bioavailable form of copper, has implications for ecosystem health and may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detoxifying capacity of DOM. Models that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coupling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cesses are important for providing a holistic perspective of coastal systems, especially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 system within the context of climatic and non-climatic drivers.  相似文献   
807.
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夏季和冬季在桑沟湾9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226.7 ind m-2,年平均生物量为3.62 g(AFDW)m-2,年平均生产力为4.76 g(AFDW)m-2 a-1,P/B值平均为1.45 a-1.调查期间由湾口到湾底,次级生产力呈明显的梯度升高.相关分析表明,水深和水温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通过比较,发现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南黄海相近,高于东海、长江口和深沪湾,低于渤海、胶州湾、大亚湾和海坛海峡;P/B值低于长江口、海坛海峡和深沪湾,高于其它海区,说明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比例低于海坛海峡和深沪湾,高于其它海区.图2表3参25  相似文献   
808.
高振美  赵中华  张波  张路 《生态环境》2011,(6):1063-106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质量浓度进行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监测,分析了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RR,MC-YR,MC-LR)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水体中总氮、总磷、CODMn和浮游藻类等富营养化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MCs夏季(8月份)质量浓度最高,为(0.78±0.99)μg.L-1,其次为春季(5月份)和秋季(11月份),分别为(0.43±0.96)和(0.50±1.12)μg.L-1,冬季(2月份)质量浓度显著降低,为(0.14±0.27)μg.L-1;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常规水化学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MC-LR的质量浓度与TP的质量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Mn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微囊藻及蓝藻生物量有显著相关关系,太湖梅梁湾的藻毒素主要由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  相似文献   
809.
大亚湾裸甲藻种群动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海燕  徐宁  段舜山 《生态环境》2011,20(3):505-510
2008年1—12月对大亚湾养殖海域裸甲藻种群动态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裸甲藻类群以直径约为16~22μm的小型裸甲藻(Gymnodinium sp.)为主,另外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裸甲藻(Gymnodnium catenatum)和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也有少量出现。裸甲藻种群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5月出现裸甲藻密度高峰,全年最大密度达到903 cells.mL-1,秋冬季节密度最小。不同站位裸甲藻密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养殖及近岸海域密度普遍高于外海对照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裸甲藻密度的关键调控因子包括温度、化学需氧量(COD)、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尿素浓度。裸甲藻高密度、高频率出现的温度范围在24~26℃,DON和尿素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N 156.38~187μg·L-1和N 17.4~38.9μg·L-1。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尿素等有机氮含量的增加可能成为裸甲藻赤潮的触发因子。  相似文献   
8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质量浓度进行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监测,分析了梅梁湾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RR,MC-YR,MC-LR)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水体中总氮、总磷、CODMn和浮游藻类等富营养化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MCs夏季(8月份)质量浓度最高,为(0.78±0.99)μg.L-1,其次为春季(5月份)和秋季(11月份),分别为(0.43±0.96)和(0.50±1.12)μg.L-1,冬季(2月份)质量浓度显著降低,为(0.14±0.27)μg.L-1;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常规水化学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MC-LR的质量浓度与TP的质量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Mn呈显著正相关(P<0.05);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中MCs的检出质量浓度与微囊藻及蓝藻生物量有显著相关关系,太湖梅梁湾的藻毒素主要由微囊藻属(Microcystis)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