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3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68篇
安全科学   214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244篇
综合类   551篇
基础理论   156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82篇
评价与监测   86篇
社会与环境   110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火电厂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建立了火电厂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建立了火电厂生态工业园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了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综合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并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包头铝电生态工业园。  相似文献   
342.
南海现代珊瑚骨骼中放射性核素特征指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表实验室高纯锗γ谱仪、中国锦屏极深地下实验室高纯锗γ谱仪、低本底β计数器系统测定我国南海1500km空间跨度上10个不同站位、5种不同种类和形状的现代珊瑚骨骼中6种最主要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28Ra、40K)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90Sr)的含量,获得现代珊瑚骨骼中放射性核素平均活度排序为238U(29.94Bq/kg) > 40K(11.72Bq/kg) > 228Ra(6.37Bq/kg) > 226Ra(3.16Bq/kg) > 90Sr(1.21Bq/kg) > 137Cs(<0.06Bq/kg).除了岸礁的珊瑚骨骼中228Ra活度高于环礁的珊瑚骨骼中228Ra活度的现象外,不同种类、不同离岸距离的珊瑚骨骼之间的同种放射性核素活度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对比珊瑚骨骼、珊瑚礁区沉积物、非珊瑚礁区的海洋沉积物、全球土壤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含量,阐明珊瑚礁区是地表罕见的极低放射性水平区域,并指出现代珊瑚骨骼具有极低的226Ra/238U活度比值(~0.1)和极高的90Sr/137Cs活度比值(1000)的指纹特征.  相似文献   
343.
用鼓泡法对六种聚天冬氨酸 (Polyasparticacid ,PASP)的阻碳酸钙垢性能进行了评价 ,考察了pH值、阻垢剂用量、温度、恒温时间等对阻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阻垢率随着聚天冬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其用量在 1 0mg/L时 ,已能获得较好的阻垢效果。另外 ,与聚丙烯酸 (PAA)和聚马来酸 (HPMA)的比较发现 ,聚天冬在高温水系统中作长时间停留 ,仍对碳酸钙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44.
Objective: On 2-lane roads, discomfort glare can cause annoyance, discomfort, inconvenience, stress, and fatigue to drivers, posing a risk of accid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discomfort glare from the headlamps of cars widely used in Iran.

Methods: The discomfort glare of new vehicles including Pride Saba model GTX, Pride Model 131SL, Samand Soren, Peugeot 405, Megane, and Peugeot Pars was examined at distances of 5 to 100 m at a background luminance of 50 cd/m2 (late twilight/early dawn lighting) and 1 cd/m2 (nighttime) using Schmidt-Clausen and Bindels model and de Boer's subjective scale.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de Boer scale, at a background luminance of 50 cd/m2, the discomfort glare for all studied vehicles was between 1.98 and 4.05 in high-beam mode and between 3.5 and 5.4 in low-beam mode. At a background luminance of 1 cd/m2, discomfort glare was between 0.41 and 2.48 in high-beam mode and between 1.93 and 3.84 in low-beam mode. In high-beam mode, the average levels of discomfort glare of these vehicles gradually increased w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cars was reduced by up to about 20 m. In low-beam mode, there was no discomfort glare up to a vehicle distance of 40 m. In addition, at an angle of 1.15°–5.73° between the line of sight and light of vehicles in high-beam mode, the level of discomfort glare was increased, but at an angle of 5.73°–22.9° the level of discomfort glare was reduced. In low-beam mode at an angle of 2.86°–22.9°, the level of discomfort glare was almost identic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high-beam mode and with a 100-m distance between vehicles as well as in low-beam mode at intervals of less than 40 m between cars, discomfort glare is created.

Conclus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by providing solutions such as installing road lighting system, an increase in luminance of roads, separating or widening road lanes, increasing the lateral distance between vehicles, and increasing the angle between lighted vehicles and drivers can noticeably reduce discomfort glare.  相似文献   

345.
将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限度之内,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行星边界框架所秉持的“地球系统观”,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提供了新视角,一经提出便在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引发极大关注与热烈讨论。本文系统阐述了行星边界框架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演进,着重论述了该框架在国家、省域、市域和组织等不同尺度的发展与应用,深入探讨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并与传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范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行星边界框架以复杂系统稳态和突变理论为基础,是历史经验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产物。作为对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的有益补充,该框架由全球尺度向区域尺度拓展时,遵循自上而下分配与自下而上整合两条路径。当前行星边界框架中关于生物物理过程的尺度效应与交互机制的阐述较为薄弱,导致其变量选取与边界设置仍存较大争议,在与环境影响评价相整合、向社会经济维度拓展等方面面临方法学挑战。今后应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提升行星边界框架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全球重大公共议题中的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346.
基于源地综合识别与多尺度嵌套的徐州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网络构建时,生态源地的辨识多考虑生境斑块的质量和面积,较少考虑斑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影响;且多从一个尺度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单元内进行网络构建,缺乏尺度间的嵌套协调,易导致其结构性错位。通过构建“属性—功能—结构”三位一体的源地综合识别指标体系,基于最小费用路径、电路理论、移动窗口搜索法等方法,构建并叠置分析徐州都市区和主城区两个尺度的生态网络,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两尺度生态源地重合面积79.85 km²,廊道重合长度158.42 km,重合面积45.68 km²,重叠区域对多尺度生态网络衔接稳定至关重要,需重点保护;对都市区至关重要却缺乏主城区下垫面支撑的8条廊道要优先修复。(2)识别都市区与主城区夹点分别为17处与18处,重合10处;障碍点8处与10处,重合5处。生物迁移关键区域高迁移阻力与大优化潜力并存,亟需优先修复。生物过程跨尺度的连续性要求采用多尺度级联框架协同应对生态问题。(3)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从“点—线—面”三个角度提出徐州多尺度嵌套生态网络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47.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对袁河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8年7月和2019年1月在袁河干流及支流38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营养盐离子及重金属等14项水质指标.同时,采用Bioenv分析、Mantle检验与方差分解等方法,揭示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在子流域和缓冲区对水质变化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层次分割理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特征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袁河流域重金属污染不显著,氮、磷营养盐是水体主要污染物,水质变化具有河段差异,上游污染物浓度低于中、下游.②空间格局在在近距离缓冲区(100 m、300 m)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63%),土地利用结构在远距离缓冲区(3000 m)和子流域尺度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33%),二者交互作用在过渡带(500 m、1000 m)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56%).③在近距离缓冲区和过渡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对水质变化的解释能力依次为:林地 > 农田 > 建设用地;在远距离缓冲区为:农田≈林地>建设用地;在子流域依次为:农田 > 林地 > 建设用地.其中,林地的连通性特征(ENN_MN指数)、农田的边缘密度特征(ED指数)和建设用地的形状特征(LPI、LSI指数)是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特征,占各自空间格局解释率的37.8%、31.2%、53.8%.以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是驱动袁河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加强1000 m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的管理对保护流域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8.
应城市农村居民点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预测2020年应城市的农村居民点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分别利用自然增长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等方法预测2020年应城市的农村人口规模;利用人均定额指标法预测2020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研究结果显示:(1)利用自然增长法预测2020年应城市农村人口规模为62.74万人;(2)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2020年应城市农村人口规模为64.4万人;(3)利用灰色系统法进行微分方程模型拟合,预测2020年应城市农村人口规模为65.48万人;(4)通过以上三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比较得出2020年应城市农村人口的平均规模为64.2万人;(5)利用人均定额指标法预测2020年应城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将达7704 hm~2。研究结论为应城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49.
目的解决曲堤油田的结垢问题。方法采用离子色谱仪,对水样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现场垢样进行成分分析,通过室内静态结垢实验结合滴定法,研究油井采出液及联合站注入水混合的配伍性,并对阻垢剂进行筛选及评价。结果曲堤油田水样水型均为CaCl_2型,含有较多的结垢性阳离子Mg~(2+),Sr~(2+)和Ba~(2+)的含量相对较少。对于结垢性阴离子,主要为HCO_3~-,CO_3~(2-)和SO_4~(2-)含量较少。曲堤油田结垢主要是由于Ca~(2+)、Mg~(2+)与HCO3-反应,生成白云石晶体造成的。各油井采出液在低温下混输,配伍性较好;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结垢,但结垢率均小于5%。除Q10-X16油井采出液以外,其余各油井采出液与联合站注入水均不配伍,混合后结垢率达10%以上。选择7#阻垢剂,加注浓度50 mg/L作为曲堤油田的阻垢剂类型及加药制度。结论现场调研的7#缓蚀剂对于曲堤油田的环境具有适用性,阻垢率高,能够有效减缓曲堤油田的结垢问题。  相似文献   
350.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碳足迹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全球变暖日益加剧,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碳足迹旨在测度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与能源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受到学界、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碳足迹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清单因子法、生命周期评价和投入产出分析。论文首先阐述了这3种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单区域和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投入产出分析在国际贸易、产业、消费者、区域和组织等尺度碳足迹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采用SWOT分析框架探讨了该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展望了其在混合核算方法、多尺度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情景分析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