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111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选择贵州喀斯特山地农业系统不同种植区休耕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水溶性氮素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休耕地土壤SON含量范围为4. 11~14. 34 mg/kg,平均含量为8. 62 mg/kg。不同种植区休耕地土壤SON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 05),SON占TSN的比例差异极显著(p0. 01),传统农业种植区SON的变异较大,其它种植区的较小。水溶性氮素组成以SON和NH_4~+-N为主,不同种植区的NH_4~+-N、NO_3~--N占SIN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 05),而两者占TSN及SIN占TSN的比例差异极显著(p0. 01)。传统农业种植区表层和深层土壤SIN的含量都要比其它种植区高,SON则相反,说明不同类型的农业对土壤氮的影响不同。不同种植区表层土NH_4~+-N、NO_3~--N、TSN、SON含量差异极显著(p0. 01)。除了打通种植区,其它种植区NH_4~+-N含量随着土层的增加总体上表现出下降的规律。除了大冲种植区在0~30 cm深度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外,其它种植区NO_3~--N含量自土壤表层到30 cm深度,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增加,自30 cm深度往下,随着土层的增加而下降。TSN和SON中,除了青岩种植区随着土壤表层到20 cm深度处降低外,其它种植区随着土壤表层到20 cm深度处先增加,然后从20 cm深度往下随着土层的增加再降低。SON容易向下淋失,不易在土层深部发生积累,造成氮素的流失和带来环境污染风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2.
基于InVEST模型的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北京山区遥感影像数据和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利用In 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评估分析了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为99. 95 Mg/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0. 51、3. 16、0. 86、8. 61、76. 81 Mg/hm~2。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碳密度与凋落物碳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林分类型平均碳密度表现为落叶针叶林(153. 99 Mg/hm~2)针阔混交林(132. 45Mg/hm~2)落叶阔叶林(125. 10 Mg/hm~2)常绿针叶林(111. 78 Mg/hm~2)灌木林(72. 26 Mg/hm~2)。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77. 41 Tg,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为8. 14、2. 45、0. 67、6. 67、59. 48 Tg。各林分类型总碳储量表现为落叶阔叶林(43. 23 Tg)灌木林(25. 90 Tg)常绿针叶林(6. 21 Tg)针阔混交林(1. 42 Tg)落叶针叶林(0. 65 Tg)。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是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55. 84%和33. 46%。在北京山区各个区县中,怀柔区碳储量最高(15. 37 Tg),平谷区碳储量最低(4. 89 Tg)。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不均,总体表现为北京山区北部区县较高,西部区县偏低,中部和东部最低。  相似文献   
33.
海南五指山大气气态总汞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测汞仪(Tekran 2537B)于2011-05~2012-05对五指山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1 a的观测.结果表明,五指山TGM含量为(1.58±0.71)ng·m-3,与全球大气汞背景值相当,表明五指山大气几乎没有受到明显的大气汞污染.TGM的月变化特征表现为2011年6~8月和2012年3~5月TGM含量较低,2011年9月~次年1月含量较高,热带季风是影响TGM月变化的主要因素.五指山TGM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小时均值最低值出现在09:00,峰值出现在19:00,白天TGM浓度低于晚上.日变化受汞长距离迁移和本地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从中国大陆的长距离迁移为五指山TGM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南岭山区传统聚落景观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岭山区的乡村传统聚落,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的完美结合,而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古代南岭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移民们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其聚落景观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成为极富开发价值的 旅游资源。为促进南岭山区21世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将这一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列入议事日程。但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并坚持突出重点,择优开发;因地制宜,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旅游开发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保护与利用并重等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35.
元宝山中山土壤形成特点及系统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元宝山的实地考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山地土壤剖面进行描述及分析,研究了元宝山土壤的形成条件和特点,并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一书要求,根据诊断层及诊断特性,检索了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得出元宝山土壤垂直分布按海拔由低到高依次为:粘化富铝湿润富铁土-强度铝质湿润淋溶土-黄色铝质湿润淋溶土-普通铝质常湿雏形土-石质铝质常湿雏形土。  相似文献   
36.
太行山是我国山地植被破坏历史最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山地生态系统,“七五”期间国家将绿化太行山列入重点攻关项目。从1986年开始,作者根据生态工程原理提出:环境辨识工程、种群引进选择工程、种群匹配工程、水土富集工程、时间节律工程和食物链工程为主的立体林业工程新思想,并在湘山小流域建起实施模式。经四年的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37.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主要为山地黄壤和赤红壤。本文用差热-热重-微商热重(DTA-TG-DTG)联合热分析法,对两种土壤的粘粒矿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确认两种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三水铝石、蛭石、针铁矿等。伊利石、三水铝石、蛭石的含量山地黄壤多于赤红壤,而高岭石则相反。两种土壤的风化程度不高,土壤矿物风化主要处于幼年阶段,山地黄壤尤其明显。另外,对不同林型下的赤红壤也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粘粒矿物组成和数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8.
川西亚高山白桦林小气候的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川西亚高山白桦林(海拔2 540 m)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5 cm和15 cm层温度等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林冠下的太阳辐射日进程与林冠上的不同,但辐射强度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林冠下太阳辐射日总量不仅受林冠上辐射日总量的影响,也受森林群落生长季节的影响;春、夏和秋季,林冠下平均辐射日总量分别占林冠上平均辐射日总量的53.1%、39.4%和55.8%.2)夏季,白天空气温度高于土壤温度,而夜间则相反;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日极端温度出现的时间不同步,空气温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敏感性比土壤温度的敏感性高.3)春季,土壤表层>4℃的积温高于空气和土壤底层>4℃的积温;夏季,>4℃的积温由高到低的次序为:林冠下空气>土壤5 cm层>土壤15 cm层,而秋季的比较结果与之相反;空气日平均温度与土壤日平均温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1).4)林冠下的空气相对湿度(RH)比林冠上的高,林冠下的空气RH日变幅和季节性变幅比林冠上的小.图7表1参19  相似文献   
39.
历山山地草甸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运用12种多样性指数综合分析了历山舜王坪草甸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放牧强度渐弱,物种多样性升高,土壤环境因子影响多样性指数,且有机质、N和K对各多样性指数的影响都较大.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且其随Cu,K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养分的增加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升高;而有机质和N增加群落多样性反而减少,这是因为人为干扰的影响超过了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得出,该研究地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因子有放牧强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等,其中放牧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图3表3参15  相似文献   
40.
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探讨了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结构与功能以及景观生态过程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基本特征,尝试从景观角度认识西南岩溶区生态空间特性与演化过程。受地质地貌和土地利用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景观基质脆弱、景观格局分异明显,具破碎化与景观结构粗粒化、景观动态变化范围大且速度快、整体退化明显的特点,以石漠化为特征的景观演化削弱了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岩溶山区的景观生态建设须充分认识岩溶山区资源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适生植物资源,协调生态效应和水文效应,促进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持向高效利用发展,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今后应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结合起来、与人文因子和地学背景结合起来,加强小尺度的景观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