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111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21.
长江上游是我国山地灾害异常活跃区,其频繁活动与该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自然和人文交叉最密切的领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入手,选择区内山地灾害频繁活动区——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坡度土地利用方式对山地灾害的综合敏感性,发现易致灾的土地利用方式依次为:道路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15°的旱地、>15°低盖度草地和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城市建设用地、>8°的裸岩地、>25°的滩地、>35°的高盖度草地,并根据敏感值的大小进行了敏感性区划。研究成果对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布局水土保持工程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22.
This research letter focuses on tourist behavior and tourism business operators’ contributions to rural mountain region economic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en using social media.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43 interviews from different tourism business operators,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576 tourists from the Gilgit-Baltistan, Pakistan. Drawing on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ts’ intentions and rural mountain reg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udy also reveals that most tourists are willing to pay more taxes when touring mountain regions. The real business outcomes from tourism business operators show that rural mountain region tourism creates bette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rural population. All tourists demonstrated the motivation to take part in rural mountain reg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le touring rural locations. The study also offers polic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323.
研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对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的差异,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分析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流域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相差754.79 km2。耕地、居民地、水域、沙地主要分布在3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的平地上,耕地和居民地多分布在南坡和西南坡上;林地主要分布在3 500~4 000 m且坡度多在6~25°的缓地和斜坡上,各坡向分布较均匀;草地主要分布在4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5°的坡地上;沼泽多分布在3 500~4 500 m且坡度小于25°的河源地区,多分布在北坡和东北坡上;其它用地主要分布在4 000~4 500 m的坡度较大的斜坡或陡坡上。随高度、坡度增加,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坡向上呈现:平地>阳坡>阴坡。说明地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分布,且这种影响比较符合当地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324.
Conflicts between protected-area managers and local people are common, but the drivers of conflict are rarely analyzed. This limits opportunities to identify strategies that reduce conflict and the magnitude of resulting threats to conservation.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CD) was adopted at Bwindi Impenetrable Forest, Uganda, to reduce conflict during gazettement of the national park, but the success of this approach remains contested. We retrieved documents of conflict written by park staff and local people from 1986 through 2000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gazettement). We extracted data on 48 incidences of violent conflict and categorized them by gazettement period, area, instigator, and type to undertake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triggers of violent conflict at Bwindi. Before and during gazettement, local villagers instigated most of the conflict incidents when law-enforcement efforts sought to halt commercial activities within Bwindi. No conflict arose from the arrest of villagers collecting subsistence resources during these periods. After gazettement, prohibitions on commercial activities continued to drive conflict even though villagers collecting subsistence resources were arrested more frequently than before gazettement, and local attitudes toward the park had improved following receipt of ICD benefits. Law-enforcement efforts targeted commercial activities to reduce this threat to Bwindi's mountain gorillas (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 although the activities remained important income sources for people in villages near Bwindi. Losing commercial income following gazettement therefore appeared to be their primary motivation for instigating conflict with park rangers. Prohibitions on subsistence resource use triggered conflict less often. Our use of typologies for a multivariate conflict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by identifying differences between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as drivers of conflict, conflict analysis can enable a mor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conflict-resolution measures that could further conservation efforts. At Bwindi targeting ICD toward individuals who lost benefits from commercial activities may strengthen the role of ICD in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325.
现阶段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审查验收要点散见于相关政策要求和技术规程中,地方在落实基本农田方案时存在“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等现象,在实践层面缺乏一套对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价的方法体系。论文从“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调整划定原则出发,尝试构建一套数量、质量兼顾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约束指标是以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为评价准则进行分值修正,质量控制指标是以调整划定前的现状为基准,通过对比分析后修正指标分值。而后基于约束指标和质量控制指标得分对调整划定后的方案进行评价,并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县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在数量、质量方面符合相关规定,验证了方法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26.
对重庆四面山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杉木×马尾松×木荷、木荷×石栎×枫香×香樟、木荷×石栎人工林进行了有机碳储量研究。运用网格取样法取样,每个样地各层各取样81个,共计取样810个。结果表明:(1)林分类型不同,A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差异显著(p〈0.05)。在此五种林分类型中,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以杉木人工纯林为最高,石栎木荷枫香香樟人工混交林为最小;B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差异不显著(p〉0.05)。在垂直剖面上,五种人工林均差异显著(p〈0.05),且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之减小,体现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表聚作用。(2)有机碳储量规律基本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规律一致。在垂直剖面上,此五种人工林有机碳储量均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规律。不同林种类型、同一土层深度或是不同土层深度、同一林种类型其有机碳储量变异系数大小均不一样,这说明此五种林地土壤普遍存在空间异质性且其异质程度不一样。(3)就 A 土层而言,本研究区五种人工林平均有机碳密度为5.34 kg·m^-2,比相关研究的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密度3.11 kg·m^-2,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4.24 kg·m^-2,全国土壤有机碳密度2.67kg·m^-2等分别多出71.70%,25.94%,100%。  相似文献   
327.
半干旱山区采矿扰动植被指数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潞安矿区7个生产矿井中的8个试验工作面,采用概率积分法预测开采沉陷值;对2004—2007年7个时相(分别为2004年7月8日、11月1日,2005年2月1日、8月26日,2006年5月22日,2007年4月9日和6月1日)的SPOT2/4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及波段运算,提取工作面开采沉陷前后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值,经离散傅立叶变换得到NDVI时间序列曲线,以研究采矿扰动区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①试验工作面地表覆被NDVI变化与采矿扰动区具有空间相关性. 非采矿扰动区(伪不变特征区)森林冠层的NDVI最大值由2004年的0.619451增至2007年的0.739987,平均年净增加6.18%. 在采矿扰动区,虽然开采前地表NDVI最大值呈增加趋势,但开采当年却显著下降,年均降幅达11.91%. ②试验工作面地表NDVI变化与采矿扰动具有时间相关性. NDVI在开采前表现相对稳定,受开采扰动虽出现下降但却滞后4~6个月,并且持续1~2a,其后转入上升期. 常村矿的S1-1#、S3-2#、N1-4#,漳村矿的2101#、2102#、2201#,五阳矿的5100#,王庄矿的5210#等8个试验工作面NDVI最大值年均降幅分别为12.24%、27.81%、15.79%、19.19%、7.19%、21.48%、13.25%和1.66%,平均值为14.83%. 在气候、耕作、采矿扰动等诸多因素影响下,采矿扰动是半干旱山区采矿区地表NDVI变化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328.
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地球环型振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3天的VHE、VHN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提取了2001-11-14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T2~0T40地球环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环型振荡振型周期与PREM预测的环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频率与PREM模型略微不一致的环型振荡振型可以解释为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因此地球自由振荡信息可用于揭示地球的三维不均匀结构信息或各向异性信息,并可能对区分地幔对流模式(全地幔对流或上地幔对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29.
四川西部山区土壤和大气有机氯污染物的区域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长距离传输和边远山区POPs的区域分布与来源,于2005年10月—2008年4月在四川西部山区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沿巴朗山迎风坡1个海拔梯度(1 242~4 475 m)采集表层土壤和大气被动采样样品.对色谱-高分辨质谱(GC-HRMS)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卧龙山区2 8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土壤和大气中HCB,HCHs和DDTs具有浓度低、分布均匀的特点,这可归因于大气长距离传输的贡献;在有人居住和活动的地区,也观测到HCHs和DDTs的浓度异常和污染情况.通过对有机氯污染物浓度水平、相对化学组成、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可以区分大气长距离传输和局地污染源排放2种源贡献.大气被动采样技术能够提供边远山区有机氯污染物大气浓度水平和时空分布的信息. 结合大气和土壤的现场数据,可以综合观测和表征山区环境有机氯污染物的浓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330.
曹云生  杨新兵  张伟  宋庆丰  张建华 《生态环境》2010,19(12):2840-2844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应用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冀北山区12种典型森林群落内的草本植物多样性规律,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其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群落类型草本植物的组成和多样性指数不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纯林的种数最多为34种,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纯林的种数最少为19种,其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分别为0.927 3和2.879 6;在1 200~1 700 m之间,随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性,但没有线性上升的趋势关系;选取的地形因子对样点草本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坡向〉海拔〉坡度〉坡位〉坡形,坡向是样点草本植物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地形制约因子,环境解释率为98.7%,证明排序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