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篇 |
环保管理 | 16篇 |
综合类 | 84篇 |
基础理论 | 33篇 |
污染及防治 | 1篇 |
评价与监测 | 15篇 |
社会与环境 | 20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西南高山峡谷区是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认识其植被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以为西南高山峡谷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区域经济、环境以及生态和谐统一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2000~2019年NDVI、社会经济因子和自然因子数据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西南高山峡谷区NDVI时空变化及稳定性特征,并探讨了NDVI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空间上看,植被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中高和高植被覆盖的区域面积占比71.71%,植被覆盖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时间上看,植被呈现改善趋势的区域面积占比85.90%,恢复效果明显,且未来植被变化趋势还将以改善为主.②高程、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是影响NDVI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q值均不低于0.40;气温和降雨量为次要因子,q值分别为0.274和0.225.双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单因子的影响力,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两种关系,其中高程∩植被类型组合q值最高为0.714,其次是高程∩土壤类型组合q值为0.688.③研究时段内NDVI整体稳定性较好,低波动变化和较低波动变化的区域面积占比为89.95%;而中等以上波动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0.05%,集中在海拔高、气温低、降雨少、土壤贫瘠和植被较差等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植被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策略修复西南高山峡谷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2.
近50 a东江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1956—2005年降雨、径流与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小波分析以及R/S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东江流域径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50 a来流域年径流序列变化趋势不明显,存在4 a、7~9 a、11~13 a、16~22 a等4类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河源、岭下站径流序列具有较强的状态持续性,博罗站持续性很小。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当年,东江流域年径流量普遍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年径流量普遍增加。太阳黑子数的急剧变化,与东江径流量的丰、枯也有良好的响应关系。③50 a来,在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的背景下,河源、岭下站径流仍然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蒸发量下降的缘故,是气候因素和流域植被退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3.
34.
探究植被动态变化并识别其驱动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MODIS NDVI数据与同期气象、DEM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与Hurst指数法,深入解析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植被时空变化特征,预测其未来演变规律,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揭示全域及不同自然地理分区尺度下,各探测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植被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时空演变上,2000~2020年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NDVI时空异质性明显,时间上以0.002 a-1(P<0.05)的速率波动增长并于2011年发生上升突变;空间上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增\"分布格局,21年间NDVI等级转移以\"中植被覆盖→中高植被覆盖\"为主,植被改善区域面积远大于退化区域面积.②趋势预测上,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NDVI未来变化趋势主要为持续改善,占比37%,但以弱持续居多.③驱动机制上,风速、蒸发和相对湿度对全域NDVI空间分异的影响最为显著,21年间自然因素的影响呈削减态势,而人为因素的影响愈发增强,在不同植被区、气候区、土壤区和地貌区中,NDVI空间分异的主控驱动因子差异性较大;不同空间尺度下各因子间协同效应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较单因子作用有明显提升.研究有助于明晰北方寒区林草交错带生态脆弱成因,为不同环境条件下制定植被资源差异化保护与管理方案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35.
选择位于红壤丘陵区的鄱阳湖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 km×1 km分辨率的时序SPOT4 VEGETATION数据,对流域内典型土地覆被--常绿覆被的绿度值、峰值、谷值、年均NDVI(NDVI-I)和NDVI年内极差(NDVI MM)等特征值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常绿覆被类型的NDVI指数年内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时序NDVI指数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刻画不同常绿覆被类型之间的差异性,植被指数NDVI特征值随覆被的类型及其生长状态有规律地变化,即NDVI年均值和最小值基本上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针叶-落叶混交林”的顺序变化;典型常绿阔叶林的NDVI指数年内变化曲线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波动;常绿针叶林以及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占主导地位的常绿混交林NDVI指数年内变化比较和缓,但常在8月和11月有所波动;以常绿针叶林为主、但有较多落〖JP2〗叶林混杂其中的常绿混交林,其NDVI指数年内变化曲线基本上呈和缓的单峰型波动。 相似文献
36.
利用GIMMS和MODIS两种遥感数据,分析了1982~2008年东北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不同类型冻土区和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和CO2体积分数增加的响应.研究表明,不同冻土类型区植被生长季NDVI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连续多年冻土区>大片多年冻土区>季节性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东北冻土区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平均NDVI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森林>灌丛>沼泽>农田>草地,其中森林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值为0.61,草地为0.46.过去27年间,东北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年际变化曲线可分为3个变化阶段:①1982~1990年,小幅上升阶段;②1990~2000年,缓慢下降阶段;③2000~2008年,明显上升阶段.1982~2008年期间,连续多年冻土区及大片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值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对于不同植被类型而言,除森林植被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外(p<0.05),其它植被类型NDVI值无显著变化趋势.过去27年间,东北冻土区年均气温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显著下降,CO2浓度显著升高.研究区全区平均NDVI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气温是影响东北冻土区生长季植被NDVI的主要气候因子.森林和沼泽湿地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5种植被类型中仅森林植被受CO2浓度影响显著.年平均气温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森林>沼泽湿地>灌丛>农田>草地;降水的影响为:森林>沼泽湿地>草地>灌丛>农田;CO2浓度的影响为:森林>沼泽湿地>草地>农田>灌丛. 相似文献
37.
基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的极端干旱气象对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影响遥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年际同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极端干旱气象对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旱灾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及应采取的管理和科研措施. 结果表明:2009年8月—2010年3月,西南地区的生态系统受极端干旱天气影响显著,威胁程度呈上升趋势;贵州、广西和云南三省(自治区)受干旱影响的生态系统面积先后超过各省份生态系统总面积的80%,生态系统强度变差区集中在云南的中东部、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等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农作物大面积枯死或绝收;大量水库、池塘干涸,河流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河流断流,危及水生生物生存;自然植被影响明显,植被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干热河谷地带和岩溶地形区域植被大面积退化,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8.
区域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是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及其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以MODIS遥感数据为基础,提取2012—2022年德兴市有色金属矿区逐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采用Sen斜率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及Hurst指数对在产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前后的历史遗留区NDVI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2—2017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历史遗留区处于自然复绿状态,NDVI变化速率为0.0024/a,2018—2022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NDVI增速显著并达到0.0135/a。2012—2022年在产矿区NDVI变化总体呈波动平稳的低水平状态。2)2012—2017年历史遗留矿区NDVI显著减少比例最高,达到51.52%,2018—2022年该区域NDVI增加比例最高,达到99.09%。而2012—2022年在产矿区NDVI以微显著增加为主导趋势。3)通过预测分析,历史遗留区经过生态修复治理且成效显著,未来将呈强持续性正向发展;德兴市西南部的产矿区有一定比例区域呈反持续性。研究结果可为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及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1982—2009年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GIMMS和SPOT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1982—2009年期间草地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趋于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北部和新疆的南部;趋于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共和盆地、江河源地区及川西地区。②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9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上,降低和增加面积的比率为0.31,草地植被覆盖水平总体趋于升高态势。③以10 a为步长的分析表明:草地盖度呈现持续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草地盖度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雅鲁藏布江流域草地盖度呈现先增加而后减少;而持续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以及川西地区,其中青海省分布最广;统计结果显示,高原大部分地区草地盖度具有升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