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83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316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好氧反硝化脱氮气态中间产物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好氧反硝化处理硝氮废水产生的中间气态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系统的好氧反硝化会产生一定量的中间气态产物NO、N2O,但逸出量相对较少,在进水COD/N=10时,NO逸出0.43mg,占总脱氮量的0.17%,N2O逸出9.17mg,占总脱氮量的3.55%;进水COD/N=20时,NO逸出0.23mg,占总脱氮量的0.05%,N2O为0.78mg,占总脱氮量的0.17%。同时发现碳源是影响好氧反硝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72.
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利用北京环境空气质量定点监测资料,研究了北京市城近郊区近20年来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SO2、降尘、B[a]P浓度显著下降,而NOx、CO浓度和O3超标情况显著上升,空气污染处于由煤烟型向机动车尾气型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出典型的复合污染特征.年内变化显示,采暖期污染比非采暖期严重,尤其SO2在采暖期浓度是非采暖期的5.7倍.从空间分布上看,TSP、降尘、O3表现为近郊区污染重于城区;SO2、NOx、CO表现为城区污染重于近郊区.空气污染源增加的压力与环境保护措施的相互作用是驱动北京市近20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变化、重点污染源的整治、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的清洁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等对保护环境空气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73.
在无O2条件下,氨氧化速率越高,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NO-2-N、NO-3-N浓度和氮损失越大;NO2为25×10-6 mg/L时氮损失率最大,约为20.93%.在相同浓度的O2条件下,氮损失与氨氧化速率相关,氨氧化速率增加时,氮损失增大.在O2的体积分数为2%时,50×10-6 mg/L NO2时的氮损失率最大,为27.57%;在O2的体积分数为21%时,100×10-6 mg/L NO2时的氮损失率最大,为34.19%.  相似文献   
374.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CoOx/TiO2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反应温度、氧含量、NO浓度和空间速度对催化剂催化氧化NO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的抗硫抗水性能。XRD、TPR和BET分析表明,350℃焙烧的催化剂具有CuCo2O4尖晶石结构,比表面积大,对NO的氧化效果好。在空速为5000h^-1,NO进口浓度500mg/m^3,含氧量10%的条件下,反应温度300℃时NO转化率可达79.5%,250℃时NO转化率接近50%。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单独抗SO2、抗H2O毒化性能,H2O和SO2同时存在时很快失活。该催化剂可用于不同时含H2O和SO2的含NO气体催化氧化后再吸收处理。  相似文献   
375.
新型MnOx/CNTs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MnOx/CNTs催化剂,用于低温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的实验.使用BET,FT-IR,TEM和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经混酸超声分散,增加了羧基活性基团,锰氧化物颗粒分布较均匀.在模拟烟气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的MnOx负载量、煅烧温度及质量和烟气流速比(W/F)对NO脱除率的影响.煅烧温度为773 K,MnOx负载量为10%时,NO脱除率达到98.56%;W/F为2~3 mg/(mL·min-1)时NO的脱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376.
利用NO2—对对硝基苯胺的褪色作用光度法测定污水中NO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06 m ol/ L 的盐酸介质中, N O2- 与对硝基苯胺(10×10- 4 m ol/ L)反应生成无色的重氮盐使对硝基苯胺溶液褪色,于382 nm 处测量吸光度的变化。 N O2- 在006~40 m g/ L 内服从比耳定律,回收率为95% ~104% 。本法选择性好,操作简便,适用于污水中 N O2- 的测定。  相似文献   
377.
火电厂烟气脱硝容量的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电力生产及火电NOx的排放情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及控制火电NOx排放的趋势,提出2010年和2020年我国火电NOx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预测满足火电NOx控制目标的合理的火电厂烟气脱硝容量.  相似文献   
378.
SBR工艺中反硝化除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吕锡武 《环境科学》2007,28(10):2259-2263
在NO-3-N/COD为0.04、0.095、0.125和0.27条件下,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反硝化除磷的特性.试验表明,污染物与控制参数(pH、ORP、 DO)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搅拌阶段,ORP可以指示是否发生了反硝化聚磷反应;在好氧阶段,上述3个参数都可以监测TN浓度的低谷(NAS point),但是pH最为灵敏.在NAS point排放上清液,能提高反应器的效率和出水水质.在反硝化聚磷的过程中,反硝化聚磷菌(DPBs)首先快速将NO-3-N转化为某种中间产物,然后再将该产物逐渐转化为N2.有机碳源对DPBs的除磷能力有较大影响,当NO-3-N/COD大于0.095时,随着比值的升高,DPBs除磷能力增强.结果表明,为取得良好的反硝化除磷效果,NO-3-N/COD应不低于0.125.  相似文献   
379.
为了解北京、上海两市大气污染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2004、2005年大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北京、上海两地大气污染特征和两地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4、2005年北京市的PM1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637倍,北京市的变化幅度较上海市的变化幅度大;2004、2005年北京市的SO2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67倍,上海市的SO2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31倍,上海市的SO2污染的因素变化幅度较小;两市的NO2浓度都较高,且季节变化不太明显;两市NO2浓度年平均值满足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质量浓度都较高,这与两市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有关;两市SO2浓度年平均值除上海市2005年外均满足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上海市SO2污染严重与上海市消耗大量煤炭有关,北京市SO2污染物浓度年度变化剧烈与冬季取暖烧煤有关;两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北京市PM10浓度年平均值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上海市PM10浓度年平均值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总体上上海市的大气质量要好于北京市。两地大气主要污染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两地的污染物来源、地理、气候等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80.
利用2017~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逐小时地面臭氧(O3)和二氧化氮(NO2)数据, 结合再分析气象数据集,分析了从汾渭平原至黄土高原三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典型城市郊区(西安:500m、榆林:1100m和鄂尔多斯:1300m)O3浓度的季-月-日变化特征,以及导致三地O3浓度差异可能的化学和气象成因.结果表明:与其他季节比较,夏季三地的O3浓度都较高且差值较小,其中西安昼间O3的净增量最大、夜间净减量也最大且前体物NO2浓度最高,说明西安夏季白天O3光化学反应最强烈、夜间NO滴定O3效应也最强,榆林其次、鄂尔多斯最弱;冬季三地的O3浓度都较低且差异较大,其中西安最低、鄂尔多斯最高,可能是由于冬季白天光化学反应都弱、夜间NO滴定O3效应差异和高海拔地区背景O3浓度高共同导致的,反映了三地O3浓度水平差异不仅受不同NOx水平下局地化学作用影响,还由区域背景值决定.分析还发现,高海拔的鄂尔多斯和榆林二地O3浓度在上午升高的速率快于西安,与二地边界层向上发展的速率一致,可能是由于此时的夹卷效应将高海拔自由对流层的高背景O3向下湍流输送所致.在每个季节雨天夜间,三地的O3浓度均高于其阴、晴天,但是这一差异在西安较弱,而在榆林和鄂尔多斯较强,这进一步意指高海拔地区近地面O3在雨天夜间更强烈地受到高浓度背景O3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降水的拖曳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雨天夜间NO的滴定作用减弱.本研究通过长期观测资料分析,推测了不同海拔高度对近地面O3的影响机制,还需在更多地区进行分析和利用模式开展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