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9篇 |
免费 | 245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篇 |
废物处理 | 21篇 |
环保管理 | 117篇 |
综合类 | 702篇 |
基础理论 | 132篇 |
污染及防治 | 68篇 |
评价与监测 | 80篇 |
社会与环境 | 71篇 |
灾害及防治 | 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79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59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1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江苏骆马湖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水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不容忽视.为研究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4~2018年进行了逐月监测.研究期间骆马湖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电导率等参数呈逐年升高趋势,氟离子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共鉴定有浮游植物7门71属,月均生物量变化范围0.16~5.51mg·L-1.硅藻和绿藻为绝对优势门类,其次为甲藻及隐藻;主要优势属为针杆藻(Synedra sp.)、隐藻(Chroomonas spp.)、直链硅藻(Aulacoseira spp.)、锥囊藻(Dinobryon sp.)、栅藻(Scenedesmus spp.)、脆杆藻(Fragilaria spp.)、转板藻(Mougeotia sp.)、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和裸藻(Euglena spp.). 2014~2018年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年际差异较大,其变化主要体现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再分配,硅藻和绿藻继续保持优势外甲藻和蓝藻的优势度增加.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变化与总氮、氟离子、水温、总磷、溶解氧、... 相似文献
982.
对滇池周边3个底泥堆场次生演替恢复过程中主要植物的生态学特征和污染物富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底泥堆场由表流湿地向潜流湿地过渡,植被的整体含水量逐渐减少,种群密度逐渐增加;3个底泥堆场优势种的生物量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少;植物优势种富集某种重金属的能力与生物量的相关性系数(Zn〈Cu〈Pb〈As〈Cr〈Cd〈Hg)随富集能力的提高而降低,其中Hg的富集与生物量有较高的相关性;水生植物富集污染物的能力高于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富集污染物能力最强的是凤眼蓝,其次是长柱柳叶菜和水烛;陆生植物富集污染物能力最强的是稗、云南莎草和水蓼。 相似文献
983.
984.
为了解我国西南山区湖泊水体CO_2的释放/吸收特征,于2017年7月对重庆西部山区典型9个湖泊表层水体溶解性无机碳进行调查,并同步监测关键环境因子,运用薄边界层法和静态箱法对其水-气界面CO_2通量[F(CO_2)]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渝西山区湖泊夏季表层水p(CO_2)介于2.1~45.0 Pa之间,均值为(18.1±12.1) Pa;模型法和静态箱法计算的CO_2通量均值分别为(-8.0±2.9)、(-3.4±3.6)和(-7.1±22.3) mmol·(m2·d)-1,总体表现出大气CO_2汇的特征.水体p(CO_2)和F(CO_2)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表层水p(CO_2)和F(CO_2)与风速和ORP显著正相关,与pH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85.
通过对浙江省临海市东湖水体磷元素的输入与输出途径与通量、磷元素在湖泊环境中的循环特征以及磷循环对水温上升的响应分析,并基于对该水体从2000年开始隔年进行各参数的观测,表明2000年以来磷输入年平均增量为0.007~0.009mg/L,水中叶绿素a平均年增0.14~0.56μg/L,透明度年平均下降0.38~0.49m,溶解氧年平均下降0.21~0.71mg/L.并依此建立了反映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潜势的这些主要代表性参数与湖水中总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可以通过从磷物质单因子的变化预测所引起的其它因子变化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判断湖泊的营养状态,从而为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提高湖泊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6.
基于水环境约束的抚仙湖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污染水体,是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源. 在考虑水环境容量农业分配量、农业面源污染削减、粮食及副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建立抚仙湖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置惯性发展和目标导向2种发展方案进行仿真模拟. 结果表明:目标导向发展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流域内污染物入湖量,TN和TP分别削减了221.45和24.74 t,处在允许的水环境容量农业分配量范围内. 根据调整优化结果,建议在抚仙湖流域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建立集中养殖小区,采用立体式生态饲养畜禽模式. 相似文献
987.
988.
湖泊水体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代谢功能研究对城市景观湖泊水环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汉城湖、南湖、兴庆湖和桃花潭为研究区域,使用Illumina Nov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4个不同类型湖泊中群落组成和结构,使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采用Tax4Fun预测细菌群落的代谢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湖泊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各不相同,其中桃花潭α多样性最高,兴庆湖最低,同一湖泊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有聚集趋势;4个湖泊水体的细菌优势门类相似,主要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不同之处仅在于细菌的比例;4个湖泊水体属水平细菌群落分布有较大差异;水体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最关键因子为氮磷营养盐(P<0.05); Tax4Fun功能预测表明,4个湖泊水体细菌群落代谢功能相似,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对丰度最高,此外,其潜在的耐药性细菌污染较大以及致人类患传染性疾病可能性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西安市城市湖泊水环境细菌现状,为城市湖泊治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9.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在陶然亭湖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2010年陶然亭湖富营养化监测数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分别从年均值及月份变化两方面对陶然亭湖的营养状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2010年陶然亭湖的营养状态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营养级别从重度富营养下降至中度富营养。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富营养化程度在夏季和秋季形成高峰,冬季和春季一般较低。由于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水质较差,补给到景观湖泊,加剧了富营养化程度。可以从污水处理厂加强对再生水质中氮、磷的处理和控制、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来降低陶然亭湖的富营养化程度。 相似文献
990.
为揭示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水化学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以及主要控制因子,于2006~2010年连续定点(30°47.27’N,90°58.53’E,4 718 m a.s.l.)采集近岸表层湖水样品;于2009年8月采集湖心区剖面样品;于2010年10月采集湖心区剖面样品及表层湖水样品;对其主要化学离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HCO3-.绝大多数离子浓度在季风期较高(6~9月),而非季风期尤其是封冻期(1~4月)偏低;Ca2+浓度的变化则相反,即封冻期较高,而非封冻期较低且变化较小.对垂直剖面湖水分析表明,在湖水垂直结构稳定的非季风期(如10月),除Ca2+浓度随深度无显著变化外,其他离子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纳木错湖水主要离子来源于入湖河水的贡献;影响离子时空变化的因素包括蒸发、降水、pH值等,其中蒸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它造成湖水Na+浓度不断升高而Ca2+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