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3篇
  免费   800篇
  国内免费   2477篇
安全科学   414篇
废物处理   197篇
环保管理   1802篇
综合类   6840篇
基础理论   1131篇
环境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765篇
评价与监测   1061篇
社会与环境   387篇
灾害及防治   4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310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393篇
  2019年   342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372篇
  2016年   393篇
  2015年   482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685篇
  2012年   647篇
  2011年   712篇
  2010年   571篇
  2009年   555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653篇
  2006年   652篇
  2005年   479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474篇
  2002年   408篇
  2001年   369篇
  2000年   343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73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5篇
  1973年   8篇
  1972年   8篇
  197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系统分析梳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及防控技术对于该技术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应用情况、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膜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在8%左右,1991—2011年20年间,地膜使用强度增加了3~10倍,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总体上,北方省区的地膜使用强度大,增长幅度快。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最大作物依次为玉米、蔬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kg·hm-2。西北地区是残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残膜量远远高于华北和西南地区。残留地膜大小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片状、蜷缩圆筒状和球状等,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目前,我国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技术滞后,人工回收是普遍和主要的回收形式,其他防治技术如机械回收、节约型地膜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未较大规模应用。当前,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修订完善地膜标准和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可回收性;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应性研究,促进技术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92.
本研究采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开发的SWAT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对茫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研究,构建了适用于茫溪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对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茫溪河流域污染特征以非点源污染为主;东茫溪河水系的泥沙、氮、磷等负荷均大于西茫溪河水系;单位泥沙负荷最大的区域为流域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一带的深丘地区,是茫溪河流域的主要泥沙输出区;氮、磷负荷最大的区域为茫溪河中下游一带的平坝、浅丘地区,是茫溪河流域的主要氮、磷输出区;研究区内泥沙、营养物质的输出具有很强的时间规律,有机氮、有机磷的输出在雨季(6月~9月)会出现高峰,因此雨季是流域内非点源污染源输出的重点时段。  相似文献   
993.
陈杰  雍毅  叶宏  郭卫广  刘静 《四川环境》2014,(6):110-114
主要通过我国污染源普查和2013年环境公报介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从土壤侵蚀、农业化肥及农药、畜禽粪尿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垃圾、大气干湿沉降、航运污染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结合对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活动和田间管理、畜禽粪便及垃圾污染、社会经济因素等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分别从技术措施、法律措施和经济措施3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面源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4.
Creating False Images: Stream Restoration in an Urban Sett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ream restoration has become a multibillion dollar business with mixed results as to its efficacy. This case study utilizes pre‐ and post‐monitoring data from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an urban stream to assess how well stream conditions, publicly stated project goals,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lign. Our research confirms previous studies showing little communication among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restoration practitioners as well as 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that restoration efforts tend to focus on small‐scale, specific sites without considering broader land use patterns. This study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restoration by documenting that although improving ecological conditions is a stated goal for restoration projects, the implemented measures are not always focused on those issues that are the most ecologically salient. What these projects have accomplished is to protect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positive public perception. We argue that these disconnects among publicized goals for restoration, the implemented features, and actual stream conditions may create a false image of what an ecologically stable stream looks like and therefore perpetuate a false sense of optimism about the feasibility of restoring urban streams.  相似文献   
995.
以小麦秸秆为原材料,在300℃下缺氧裂解3、6、8 h制备生物炭,比较了3种生物炭的产率、pH值、灰分以及C、H、N元素含量,表征了300℃、6 h生物炭的表面形态,并用其作为修复材料,对大港油田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结果表明,随裂解时间的延长,生物炭产率下降,pH值升高,灰分含量增加,H/C值下降,但产率、pH值、灰分和H/C值都是从3h到6h差异显著,6h到8h差异不显著。C元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石油污染土壤经生物炭修复14 d和28 d后,总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5.48%和46.8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修复14 d后土壤中的萘、苊、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苯并[a]芘含量下降幅度达98.18%,其他几种PAH的降解率也都高于对照组,28 d后这些PAH的含量又有上升趋势。这说明小麦秸秆裂解时间对生物炭的性质有影响;300℃、6 h生物炭可以用来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液体硅橡胶(Liquid Silicone Rubber,LSR)已经在外绝缘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对其耐老化性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地区使用时,高温、高湿环境更容易导致液体硅橡胶的老化。在许多地区都观察到了电流、电压互感器的液体硅橡胶绝缘外套的龟裂、老化现象,对设备的安全运行产生了影响。本文设计并实施了在光照、高温、高湿、电晕等老化因素作用下的液体硅橡胶人工老化试验,并对老化试验后的样品进行了硬度、力学性能、憎水性、光泽度以及SEM、FTIR等微观性能试验和分析。认为在光照作用下,高温、高湿环境对液体硅橡胶具有加速老化作用,表现为硬度上升、憎水性下降、光泽度下降,并且在表面出现细微裂纹。  相似文献   
997.
紫外辐射是模拟环境条件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紫外辐射强度、剂量等的定标对于老化耐久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验手段对目前常见的定标用紫外标准光源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该类光源的性能指标未来的改进方向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98.
罗刚  周欢  解兵  韩啸 《四川环境》2014,(1):55-60
利用2010~2012年例行监测数据和2011年实地补充监测数据对苏南运河镇江段水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该区域污染源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苏南运河镇江段在2010~2012年期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氨氮、总磷、COD Cr,总氮项目超标2.706~2.998倍,显示污染类型以氮磷类和有机类为主。研究区域内污染负荷以生活污水的排放所造成的污染的贡献率最大(占56.8%),农业面源排放所造成的污染居第2位(占32.3%),表明苏南运河镇江段的治理重点在于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的控制上。在此结论基础上,提出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999.
纳米零价铁对多种污染物质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污染的水体、土壤及底泥中被广泛研究与应用。前人对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在污染治理各方面的应用、作用的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针对纳米零价铁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虽有提及,但少有人集中进行整理。本文主要针对纳米零价铁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对提高其反应活性的常用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纳米零价铁实际应用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并拓展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近年来铅蓄电池行业血铅污染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群众的高度关注,国家和地方也陆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控制重金属污染的法规政策,将铅蓄电池行业推向了改革的风口浪尖。经过几年的初步改革,虽然相关企业的环保行为有所提升,但与国家和地方的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以江苏省现有规模以上铅蓄电池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各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环保发展对策,为全省乃至全国铅蓄电池行业的综合整治和产业升级指明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