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4篇 |
免费 | 182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8篇 |
废物处理 | 20篇 |
环保管理 | 72篇 |
综合类 | 755篇 |
基础理论 | 124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68篇 |
评价与监测 | 51篇 |
社会与环境 | 27篇 |
灾害及防治 | 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采用低温富集培养及混合平板分离技术,从巢湖底泥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在低温下仍具有较高效能的菌株D3、D6,经过厌氧/好氧交替培养,2种菌株在低温下(8℃)的除磷率均达到80%以上。在低温下,研究了pH、微量元素对2株菌株生长及除磷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株菌都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性,适宜其生长和除磷的pH为中性偏碱,微量元素的缺乏对2株菌株的生长和除磷效果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染色观察显示,厌氧培养时菌体内聚羟基丁酸(PHB)颗粒明显增多,转为好氧培养后异染颗粒增多,为典型的聚磷菌特征。经鉴定,2株菌均属假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162.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前沿学科领域。国家环境基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环境基准研究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前沿,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1)环境基准的理论与方法学;2)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3)基准目标污染物的筛选甄别和优先排序技术;4)水体营养物基准;5)生物测试与毒性评价技术;6)人体暴露评价理论与相关技术;7)环境基准的审核和校对;8)环境基准与标准转化理论及其对环境管理支撑技术。本文从环境基准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与环境基准研究紧密相关的8个重点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重点研究内容。同时指出,这些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基准研究的根本,未来环境基准的长期战略发展必将是建立在各个重要方向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基准研究也必带动这些方向的共同蓬勃发展,为环境地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63.
基于安全性能思想的设计方法是石化行业平面布局安全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文章对这种设计方法中目前存在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事故场景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等指令性规范中各级别平面布局安全设计的依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各级别布局设计中主要的安全考虑和大致的安全间距范围,并对目前安全考虑中存在的模糊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导致其存在的原因主要为"事故场景考虑不同"和"‘相互影响’的含义不同";由此,结合事故伤害理论,对石化行业常见的9种19类常见事故场景的后果分析估算,得到了各事故场景对目标设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范围,并以之为依据,分析给出了各级别布局安全设计中适合考虑的事故场景及适当的安全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64.
根据2018—2019年南湖水系的现场调查结果,分析其水体透明度(SD)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探讨SD的影响因素及沉水植物恢复所需水体SD目标值。结果表明,南湖水体SD为10.0~46.0 cm,均值为24.8 cm,显著低于国内部分湖泊,空间上SD低值主要集中在入湖河口与航道附近,时间上在5月、9月和10月较低;南湖周边水体的SD为8.0~71.0 cm,均值为27.6 cm,低值主要集中在外环河网西部及北部的河口交叉处。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SD与无机悬浮物(ISS)和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在254 nm处的吸收系数均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8和0.34,其中ISS对SD的影响更大。结合水下地形和光补偿深度,确定南湖水体SD恢复初期目标值为80~100 cm;提高南湖水体SD应从减少水体悬浮物浓度和控制DOM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5.
为提高机场安检效率,运用排队论和概率论,结合速度和准确性操作特性曲线,建立2阶段安检系统数学模型;根据实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改变第一阶段安检速度与抽检比例,分析第一阶段、第2阶段以及整个2阶段安检系统的错误通过率、错误报警率、随身物品平均等待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旅客到达率不变的情况下,第一阶段最大检测时间越长,整个安检系统的错误通过率与错误报警率越高,随身物品平均等待时间越短;当第一阶段最大检测时间超过5 s后,其对随身物品的平均等待时间影响很小;提高抽检比例,会使随身物品平均等待时间增加,使整个安检系统的错误报警率升高。 相似文献
166.
无伤害事故由于没有造成伤害,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事故的后果是具有随机性的,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应重视对无伤害事故的管理,做好无伤害事故的收集、调查、分析、统计、处理和研究,从中找出事故规律,以采取防范措施,达到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7.
事件树分析过程中事件树的编制和分析方法缺乏系统性,导致实际运用中事件树的编制缺乏可操作性。从目标系统的选择、环节事件逻辑关系的确定、定量分析中基本数据的来源和确定方法等三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可靠性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从控制和影响初始事件发展演化的角度,调查分析对初始事件做出响应的安全功能,按系统工作原理对目标系统进行重构,构建目标系统的功能结构图,画出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入手,对"传统的事件树绘制程序"进行修正,解决了事件树分析过程中目标系统的选择、环节事件逻辑关系的确定以及定量分析基本数据的确定方法等问题。修正后的方案对实现事件树的正确编制和系统分析逻辑更清晰,操作指导性更强。 相似文献
168.
为解决小样本情形下岩爆烈度等级评价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提出基于多因素灰靶决策理论的岩爆烈度评价方法。首先,利用该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然后,引入基于正负靶心的灰靶决策理论,建立多维空间岩爆烈度等级评价模型,利用空间投影距离法建立不同岩爆烈度等级的综合靶心距分布集;最后,通过度量靶心距的大小判定岩爆烈度等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岩爆情况相吻合;相较于粗糙集理论和Russenes判据,能够弱化因信息量不足所造成的决策模糊性,给出更为确切的岩爆烈度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169.
为获得更好的检测精度和更快的检测速度,保障通航机场场面运行安全,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3算法,分别从网络结构和损失函数2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主干网络中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代替原卷积,构建基于距离交并比(DIoU)的目标框回归损失函数;然后,以某通航机场为研究对象,搭建通航机场场面目标检测场景,采用迁移学习和冻结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以提升场面目标检测的速度;最后,比较分析所提算法与传统的YOLOv3、YOLOv4算法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飞机目标的检测效果明显优于车辆和人员目标,改进的YOLOv3算法对目标的检测精度、召回率、全类平均精度(mAP)分别达到92.96%、80.51%、91.96%,图形处理器处理速度高达74 帧/s,较传统的YOLOv3、YOLOv4算法性能均有明显提升,可实现通航机场场面运动目标的有效检测。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