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8篇
  免费   725篇
  国内免费   2404篇
安全科学   535篇
废物处理   220篇
环保管理   280篇
综合类   4987篇
基础理论   811篇
污染及防治   1078篇
评价与监测   284篇
社会与环境   246篇
灾害及防治   56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364篇
  2022年   422篇
  2021年   458篇
  2020年   367篇
  2019年   395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324篇
  2015年   365篇
  2014年   527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63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390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采用元素氯漂白的非木浆造纸厂被认为是水体中PCDD/Fs的重要来源,且这些非木浆造纸厂大多分布在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周边。选取一家典型的非木浆造纸厂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周边水体和底泥中PCDD/Fs的浓度和同系物构成,并开展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非木浆造纸厂污水总排口下游水体和底泥中PCDD/Fs浓度分别为0.44 pg TEQ/L和1.1 ng TEQ/kg,显著高于非木浆造纸厂污水总排口上游的水体和底泥,表明水体和底泥受到非木浆造纸厂污水总排口的累积污染。同系物构成分析进一步从源解析的角度佐证了下游水体和底泥中PCDD/Fs来源于非木浆造纸厂。从环境风险看,水体和底泥中PCDD/Fs对鱼类的环境风险较低,但水体中PCDD/Fs对哺乳动物的环境风险较高,风险熵值达到7.0。  相似文献   
892.
A wide range of compounds with various structural features can cause taste and odor(TO)problems in drinking water. It would be desirable to determine all of these compounds using a simple analytical method. In this paper, a sensitive method combining 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 with 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was established to simultaneously analyze 51 odor-causing compounds in drinking water,including organic sulfides, aldehydes, benzenes, phenols, ethers, esters, ketones, nitrogenous heterocyclic compounds, 2-methylisoborneol and geosmin. Three deuterated analogs of target analytes, dimethyl disulfide-d6, benzaldehyde-d6 and o-cresol-3,4,5,6-d4,were used to correct the variations in recovery, and five isotope-labeled internal standards(4-chlorotoluene-d4, 1, 4-dichlorobenzene-d4, naphthalene-d8, acenaphthene-d10, phenanthrene-d10 respectively) were used prior to analysis to correct the variations arising from instrument fluctuations and injection errors. The calibration curves of the target compounds showed good linearity(R2 0.99, level = 7),and method detection limits(MDLs) below 1/10 of the odor threshold concentrations were achieved for most of the odorants(0.10–20.55 ng/L). The average recoveries of most of the analytes in tap water samples were between 70% and 120%, and the method was reproducible(RSD 20%, n = 7). Additionally, concentrations of odor-causing compounds in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re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s(DWTPs) were analyzed by this method.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dimethyl trisulfide, dimethyl disulfide and indole were considered to be the key odorants responsible for the swampy/septic odor. 2-Methylisoborneol and geosmin were detected as the main odor-causing compounds for musty/earthy odor in DWTP B.  相似文献   
893.
目的研究不同炭化压力环境对C/C复合材料致密过程及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浸渍/高压炭化工艺在不同炭化压力下制备高温煤沥青炭块及沥青基C/C复合材料,并研究不同炭化压力环境下对其密度和孔隙的影响。结果制备沥青炭的炭化压力由20 MPa增大至60 MPa时,沥青炭体积密度由1.08 g/cm~3增加至1.39g/cm~3,质量比表面积由14.74增加至16.51,开孔率由26.73减少至7.94,孔隙填充效果明显改善,浸渍-炭化的增密效率得到提升。结论在编织C/C材料的致密过程中,压力越大,其孔隙越小,分布越均匀,故产品致密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94.
首先归纳了金属材料的腐蚀疲劳裂纹萌生机理和扩展机制,从材料自身因素、外界力学因素和环境因素三方面分析了腐蚀疲劳影响因素,简要介绍了环境腐蚀-疲劳载荷交互试验和环境腐蚀-疲劳载荷协同试验研究现状及重要性,并展望了金属材料腐蚀疲劳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为金属材料腐蚀疲劳的试验开展、机理探索和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95.
目的采用ZrC和SiC复相陶瓷对C/C复合材料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后的复合材料受到颗粒冲蚀破坏的烧蚀行为。方法采用注射法将ZrC和SiC复相陶瓷前驱体引入到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CVI)制备的低密度C/C复合材料中,再通过高温热处理、ICVI的方法制备出ZrC和SiC复相陶瓷改性的C/C(C/C-ZrC-SiC)复合材料,随后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高速颗粒冲击实验破坏,并对破坏后的试样进行氧乙炔火焰烧蚀,研究其烧蚀行为。结果改性后的复合材料线冲蚀率和质量冲蚀率分别为253.1μm/s和79.8 mg/s,相较于同孔隙率的C/C复合材料分别降低了49.2%和61%。颗粒冲蚀破坏后C/C-ZrC-SiC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4.26μm/s和1.44 mg/s,相比于同孔隙率的C/C复合材料,分别降低了37%和39%。结论由于引入的ZrC和SiC陶瓷相的硬度大于碳基体,C/C-ZrC-SiC复合材料在受到高速颗粒的冲击时,能通过硬质陶瓷相起到抗冲击作用,使得改性后的复合材料抗冲蚀性能大幅度提高。受到颗粒冲蚀破坏后的C/C-ZrC-SiC复合材料内部仍存在超高温陶瓷相,烧蚀过程中能够形成ZrO2骨架结构和SiO2球形颗粒,进而有效保护碳纤维和热解碳基体。  相似文献   
896.
福建省莆田市作为典型的海滨城市,自2015年以来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逐年增加.为了制定科学有效的减排措施,减轻莆田市的O3污染,以2016年莆田市O3污染高发的7—9月为研究时段,通过观测数据分析、空气质量模型敏感性分析和O3来源追踪方法分析了莆田市近地面O3生成控制区,以及O3及其生成前体物NOx与VOCs的区域和行业来源.结果表明:①莆田市西部地区为NOx控制区,而东部沿海地区则为VOCs控制区.②莆田市ρ(NOx)与ρ(VOCs)主要来自本地排放贡献,二者本地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69.4%与64.2%,而本地排放对莆田市ρ(O3)的贡献率仅为21.0%,福建省福州市和泉州市对莆田市ρ(O3)的贡献率之和为37.6%,外来输送贡献率较大的为浙江省,其贡献率为11.6%.莆田市O3的外来输送不仅发生在ρ(O3)较高的时段,在ρ(O3)较低的时段也占了很大的比例.③莆田市工业源对本地排放ρ(O3)贡献率最大,达57%,其次是机动车源.④通过敏感性时间序列分析得出,同时削减10%的NOx和VOCs排放,能使莆田市国控点位平均ρ(O3)峰值下降约5 μg/m3.研究显示,莆田市NOx与VOCs主要来自本地排放,O3受外来输送影响较大,推进本地工业NOx和VOCs污染的治理与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控制是减轻本地O3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97.
该文建立了快速溶剂萃取(ASE)-凝胶色谱净化(GP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土壤中16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采用正己烷/丙酮(1∶1,V/V)为萃取溶剂提取,凝胶色谱净化,经HP-5MS(30.0 m×0.25 mm×0.25μm)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16种苯胺类化合物在0.5~10 mg/L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0.999。取样量为10.0 g时,16种苯胺类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MDLs)在0.021~0.076 mg/kg之间。在空白基底中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82.2%~96.1%之间,精密度(RSD)均10%。实际土壤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79.4%~90.1%。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准确、稳定,能够满足土壤中多种苯胺类化合物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898.
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粒径5.0 mm)作为新型污染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热点,而高效、准确和可靠的分析方法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该文系统总结了近5年国内外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针对微塑料分析科学领域存在问题,讨论了近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展望,为实现微塑料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9.
3种农药对青海弧菌Q67的联合毒性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的大量生产和应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生物甚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构成了威胁。该文以苯嗪草酮(GLY)、甲霜灵(MET)和草甘膦(MM)为研究对象,以发光菌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3种农药的二元混合物体系,应用时间依赖微板毒性测试方法系统测定3种农药及其二元混合物对Q67的毒性,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浓度-效应数据,并应用浓度加和模型(CA)分析农药混合体系的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种农药的浓度-效应曲线均可用Logit函数有效表征,以半数浓度-效应的负对数值(p(EC)_(50))为毒性大小指标,除0.25 h外,3种农药在不同暴露时间的毒性大小顺序均为:MET (p(EC)_(50)=2.56~3.01)MM (p(EC)_(50)=2.35~2.53)GLY (p(EC)_(50)=2.10~2.30);单个农药及其二元混合物的毒性具有时间依赖性,且二元混合物毒性表现出一定的组分依赖性;3种农药二元混合物体系的15条射线对Q67的联合毒性作用方式也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混合体系GLY-MET和GLY-MM体系开始的时候呈现明显的拮抗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毒性作用方式从拮抗变为加和作用,甚至协同作用;而MET-MM的混合物体系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拮抗作用,但无协同作用的出现,说明GLY很可能是混合物体系呈现协同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00.
碳源对O/A-F/F模式积累内源聚合物及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氧/缺氧-盛宴/饥饿(O/A-F/F)选择模式能够在好氧段实现活性污泥积累内源聚合物的同时在缺氧段原位利用内源聚合物驱动反硝化.为了深入探究不同的碳源类型对O/A-F/F模式下内源聚合物积累和内源反硝化的影响,实验以乙酸和葡萄糖为主要碳源探究内源聚合物积累和内源反硝化特性以及富集的活性污泥菌群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在O/A-F/F选择模式下,当进水化学需氧量(COD)为500 mg·L~(-1)左右时,以乙酸为主要碳源系统(Ac-SBR)和以葡萄糖为主要碳源的系统(Gc-SBR)均能实现40 mg·L~(-1)的硝酸盐氮的内源去除,且各系统均实现了部分短程反硝化.但Ac-SBR实现了更高的亚硝酸盐的积累.乙酸有利于内源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积累并驱动内源反硝化过程,PHA产率为0.52,平均反硝化速率(DNR)为9.65 mg·(L·h)-1.Gc-SBR系统能够实现PHA和糖原(Gly)的同时积累,但Gly产率高于PHA产率,分别为0.36和0.17,DNR为4.35 mg·(L·h)-1.Gly是实现内源反硝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反硝化脱氮贡献率占总量的77%.16S rRNA高通量测序表明Proteobacteria门中的β-Proteobacteria在Ac-SBR中为优势菌纲,菌群丰度为40.56%,而在Gc-SBR中菌群丰度为18.05%.α-Proteobacteria可能在Gc-SBR中贡献了微生物的糖原积累.β-Proteobacteria、Unclassified Bacteroidetes和Lgnavibacteria在Ac-SBR中贡献了内源PHA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