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6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557篇
安全科学   276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07篇
综合类   1358篇
基础理论   258篇
污染及防治   153篇
评价与监测   140篇
社会与环境   139篇
灾害及防治   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prepare a porous sound-absorbing material using steel slag and fly ash as the main raw material, with coal powder and sodium silicate used as a pore former and binder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e of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the ratio of fly ash, sintering temperature, sintering time, and porosity regul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rous sound-absorbing material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mens prepared by this method had high sound absorption performance and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could reach 0.50 and 6.5 MPa, respectively.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increased when the dosage of fly ash and sintering temperature were raised. The 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atio of fly ash and reducing pore former, and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The optimum prepar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porous sound-absorbing material were a proportion of fly ash of 50% (wt.%), percentage of coal powder of 30% (wt.%),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1130°C, and sintering time of 6.0 hr, which were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sound-absorbing material.  相似文献   
202.
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为了研究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对于污染的影响程度和类型,采用了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斜率关联度模型.以广州、西安和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几个具有典型的空气污染因素.结果表明:对于这三个城市而言,燃煤都是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污染因素,而对于不同的城市,其他污染因素对于不同污染物有着不同的影响,在污染治理的时候要分析城市具体所存在的首要污染物以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203.
依据平顶山市2005年-2012年的统计年鉴,平顶山市居民环境人均消费性数据,选取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及服务八大类,将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建立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对平顶山市居民环境结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文化娱乐环境服务的关联性最高,食品、交通通信、居住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环境位居其后.  相似文献   
204.
依据平顶山市1988年-2012年公布的耕地面积与经济增长关系数据,选取平顶山市耕地面积,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分析因子,将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相结合,建立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对平顶山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第三产业最为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再次之,人均GDP最小。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的长期战略和短期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5.
COD和TOC均是表征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选取含氯有机化工废水和含氯有机无机混合化工废水2种废水,通过准确测定水样的COD与TOC数值,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判定高氯废水中COD与TOC的相关性,建立COD对TOC的转换方程.数据表明,样本水样的TOC与COD之间可以建立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TOC与COD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证明采用TOC值对COD进行转换是可行的.定量关系验证结果表明,TOC对COD的转换系数是可以准确测定的,确定转换系数后,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6.
西南地区近14a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9~2012年NDVI数据,结合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西南地区近14a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植被生长良好,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显著增加趋势。空间整体表现为改善状态,改善面积远大于退化面积,严重退化区仅占1.18%。退化区分布于横断山地北部、四川盆地东部以及云贵高原中部。(2)植被覆盖变化将以良性发展为主,但强持续性的退化区和弱持续性的改善区应值得关注;强持续性的退化区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地中北部、云贵高原中西部、若尔盖高原中部、四川盆地与若尔盖高原相交区域;草原强持续性的退化面积最大,针阔混交林强持续性的改善面积最大。(3)NDVI与温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降水及干旱指数变化的关系不太明显,温度是影响该区植被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207.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主要经济发展地区的雾霾天气不断爆发,使我国的大气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PM2.5作为雾霾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日渐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随着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因此无论从法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生态资源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土地利用与PM2.5的相关研究都显得相当重要。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市各类用地类型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程度。研究方法:使用ENVI与ArcGIS对武汉市2013年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空间分析与插值处理,再应用SPSS将其与武汉市2013年10个观测点的PM2.5浓度数据作相关性分析,以证实MODIS气溶胶厚度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并建立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然后利用计算后的武汉市整体PM2.5浓度分布与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武汉市PM2.5浓度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绿化面积比例与PM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与PM2.5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未利用地面积比例虽然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低,而耕地与水体对PM2.5浓度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对武汉市PM2.5浓度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其与搭载MODIS传感器的遥感卫星监测方式的结合能成为研究大范围特定区域PM2.5浓度空间格局的新方法,并且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能有效减少PM2.5浓度。  相似文献   
208.
将资源诅咒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矿产资源转向土地资源研究问题域,以近10a江汉平原18个县(市)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诅咒系数对其进行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发展滞后的荆州市所辖的监利县、江陵县以及其他7个县市的土地资源诅咒系数大于1,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且江陵县与监利县还属于严重诅咒区。通过对选取指标作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得出导致其产生资源诅咒的原因主要为:以土地资源为依托的农业没有得到高效发展,而受到发展观念与投入等束缚,其二、三产业发展同样滞后。根据影响资源诅咒地区产业发展的具体因素,有针对性地给出化解土地资源诅咒的对策建议,为今后资源诅咒地区打破诅咒束缚,持续快速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9.
Air pollution has become a matter of grave concern, particularly in mega-cities and urban areas, where the situation is alarming and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vere day-by-day and warrants, therefore, careful planning to facilitate fu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ite selection, with the objective of minimizing adverse environmental impact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criteria is a vital prerequisite, particularly for air polluting industries. In order to locate any air polluting industry, the assimilative capacity of the region needs to be assessed carefully and planned accordingly, so that the receiving environment is not adversely affected. Assimilative capacity of a region/airshed, widely represented through the ventilation coefficient by many researchers in the past, does not give a clear picture about the amount of emission load that can be assimilated in a given region. The ventilation coefficient, at best, can only present a broad picture about the air pollution dispersion potential (low, medium or high) of the region. A modified approach, which utilizes air quality modelling as a tool to estimate the maximum allowable emission load that a region can assimilate without violating the stipulated standards, has been used for estimating the assimilative capacity of the air environment. Details of this approach have been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a case study carried out for the Kochi region, located in the Kerala State of India. A variety of emission and meteorological scenarios have been considered and critical emission loads have been estimated. This approach shall provide necessary technical guidance to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s well as to the industries in planning environment friendl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10.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空间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脆弱性是制约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05—2018年黄河流域7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指数,并依据自然断点法将评价结果分为极度脆弱、重度脆弱、中度脆弱、轻度脆弱、微度脆弱五类。进一步通过空间相关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黄河流域202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黄河上、中、下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别表现“低—中—高”的分布特征,且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趋势存在区别:上游虽差异较大但波动相似,中游波动方向相反,下游在2016年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存在空间相关性,上游呈现低—低聚集,下游呈现高—高聚集,中游空间相关性不显著。(3)预测2025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重度脆弱有所扩张,下游地区极度脆弱向中心区域明显收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并非某一流域单独能够完成的,黄河上、中、下游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定与之相适宜、符合整体发展需要的治理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