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151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84篇
综合类   470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Total captures, species richness, diversity, and assemblages of adult carabids (Coleoptera: Carabidae) in a boreal mixed-wood ecosystem study were compared among unharvested, and clear-cut plots untreated or treated with herbicides (Vision® and Release®), mechanical treatments (brush saw and Silvana Selective). Carabids were sampled using unbaited pitfall traps for one growing season 7 and 9 years after clear-cutting, in the second growing season after competition control was applied. A total of 5032 individuals representing 30 species were collected between June 1 and September 25, 1995. Total catches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harvest or the conifer release alternatives applied.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creased following conifer release alternatives. Ten species showed habitat preferences after treatment whereas the remaining 20 speci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reatment.  相似文献   
84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中的环保检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保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质量,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已成为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中的环保检查内容进行讨论,力求全面地将各项检查内容介绍给同行,供监测人员在进行该项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843.
主要介绍近年来全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情况和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44.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在中国的开展—区域环境评价(REA)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践和研究表明 :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 (EIA) ,即在项目层次上开展的EIA ,不尽完美。而包含有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新一代EIA体系将很好的弥补项目EIA的不足 ,并且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真正贯彻到实际中去。中国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也逐渐注重两个层次上EIA的开展 ,特别是结合当前发展的新特点 ,开展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文章论证了区域环境评价 ,无论从层次上 ,还是从评价的对象、内容上都是属于战略环境影响的形式。并基于这个观点 ,介绍了区域环评在中国的开展及今后发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45.
有关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评估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国家化工石化行业建设项目加强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规定,结合化工石化行业建设项目特点及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反思化工石化项目评价及评估工作,重点从环境风险评价方面,对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评价与防范的后评估,从严建设项目技术评估与环境管理等进行了初步探讨,目的是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将对湖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产生深远影响。该工程所淹没土地利用强度大,利用效率高,故淹没损失大;移民开发、工矿及公共基础设施搬迁用地大,移民开发将受到资金和生态环境的制约;补偿工程所占用耕地将对湖北省耕地占补平衡造成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效益。工程开工对湖北省土地开发利用是弊大于利。建议移民安置以外迁安置为主,后靠安置为辅,结合库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行开发性移民政策,移民搬迁用房和各项专业设施复建尽量少占耕地;库区土地开发应以提高现有耕地质量为主,以开垦荒山荒坡为辅,考虑从中线工程收益中拿出资金用于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并补偿汉江中下游因调水而遭受的农业、航运及环境质量的损失。为了尽量保护农业用地的生产能力,引江济汉工程沿线的农田水利系统恢复功能应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相似文献   
847.
水利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我国对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在干流和支流上已建和在建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特别是规模宏伟的三峡大坝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将显著改变长江的水、沙动态,改变营养物质的输移特征,不仅直接影响下游河道的水文、水环境条件.而且对远离工程的河口生态环境也将产生显著和潜在的影响。分析了由于上游蓄水和引水造成的河流径流量减少、季节分配变化而对水体营养物质输移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以及因上游来水来沙量减少对河口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水文因素是沼泽湿地和滨海湿地形成和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上游建坝蓄水以后.洪水的消除或洪泛次数减少削弱了河流与湿地之间的联系,造成湿地逐渐萎缩,甚至大面积丧失,生物食物链中断,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下降。人海径流量减少将造成海水沿河上溯,盐水入侵河道,并污染地下水,滩地土壤发生盐渍化。河流携带泥沙能力下降,将导致三角洲从淤积型向侵蚀型转化,海岸线蚀退。水利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缓慢的、潜在的和极其复杂的,并且往往是上游各水利工程的叠加作用。因此在工程建设前后研究分析河口生态环境可能或已经遭受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和评价,可为今后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48.
运用GIS对2000~2013年上海石化近岸海床冲淤特征、机制及海堤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海床大范围为淤积区,但金山深槽冲刷强度较大。其中,2000~2004、2004~2008年以冲刷为主,年均净冲刷速率为5.27 cm和10.52 cm;2008~2012年以淤积为主,年均净淤积速率为8.50 cm;2012~2013年冲淤较稳定,稳定区占总面积的76.04%;(2)8个断面北岸及深槽中部(断面Ⅴ)地形较稳定,但在深槽西部(断面Ⅰ和Ⅱ)和东部(断面Ⅶ和Ⅷ)南侧冲刷;离岸15m以浅海床以淤积为主;(3)海堤稳定评估中,第六次围堤岸段稳定性较低。总之,海床的冲刷与金山涨潮冲刷槽补沙机制的丧失有关,同时城市沙滩、南汇促淤等工程也有影响,新一轮涉水旅游项目正在开发中,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849.
本文介绍了3D可视化石化装置安全管理系统构成、功能和实验途径,该系统将三维激光扫描和GIS技术运用于石化行业,通过数据处理建立石化装置测绘级精度、全尺寸、全真实体的三维数字模型,并通过添加GIS信息和设备属性信息,实现石化装置5D可视化管理、分层管理、设备检维修和施工改造模拟、事故影响范围及应急救援最佳路径模拟、工作人员仿真培训等安全管理模块,为石化企业设备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850.
Restoration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recently begun to include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in the design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for restoration projects. With few exception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tudies that include economics focus solely on evaluating costs of restoration projects. However, economic principles, tools, and instruments can be applied to a range of other factors that affect project success. We considered the relevance of applying economics to address 4 key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sessing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estimating overall costs, project prioritization and selection, and long‐term financing of restoration programs. We found it is uncommon to consider all types of benefits (such as nonmarket values) and costs (such as transaction costs) in restoration programs. Total benefit of a restoration project can be estimated using market prices and various nonmarket valuation techniques. Total cost of a project can be estimated using methods based on property or land‐sale prices, such as hedonic pricing method and organizational surveys. Securing continuous (or long‐term) funding is also vital to accomplishing restoration goals and can be achieved by establishing synergy with existing program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financing through tax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