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543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786篇
基础理论   269篇
污染及防治   235篇
评价与监测   12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11.
During acute exposure, poly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 (PACs) act mainly by narcosis, but during chronic exposure the same compounds may exert sublethal life cycle effec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herefore to evaluate the chronic effects of sediment spiked PACs on the emergence of the midge Chironomus riparius. Three isomer pairs were selected, and 28-day LC50 values and 50% emergence times (EMt50) were determined. Concentration-response relationships were observed for phenanthrene, acridine, phenanthridine and acridone. Anthracene and phenanthridone had no effect on total emergence, but did cause a delay in emergence. Calculated porewater LC50 values correlated well with logKow values, suggesting narcosis as mode of action. In contrast, effect concentrations for delay in emergence (EMt50) deviated from narcosis, suggesting a specific mode of action during chronic expos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emergence is a powerful endpoint to detect life cycle effects of PACs on a key sediment inhabiting invertebrate.  相似文献   
112.
余训民 《环境化学》2001,20(1):31-37
在分子拓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拓扑指数Yx,并用Yx研究了芳烃化合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及生物毒(活)性,给出了相关方程。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方便,物理意义明确,预测值与相应的实验值较吻合。  相似文献   
113.
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提取方法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路  范成新 《生态环境》2001,10(3):242-245
总结了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提取的处理流程和国内外多种提取方法,比较了几种在我国较为常用的提取方法的效率.同时还提出了PAHs分离纯化的方法和步骤,并指出了提取过程中影响实验回收率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4.
聚苯乙烯基硫代磺酸钾树脂的合成及其与卤代烃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萼  刘秀芬 《环境化学》1998,17(3):237-242
由聚苯乙烯基磺酰氯树脂与硫化氢钾反应制备聚苯乙烯基硫代磺酸钾树脂(I),树脂I与亲电的卤代烃反应,生成聚苯乙烯基硫代磺酸酯树脂(Ⅱ),树脂Ⅱ经过乙硫醇处理,使卤代烃结构部分以不对称二硫醚的形式游离下来,用GC/MS对其结构进行鉴定。从不对称二硫醚的结构可推导出原卤代烃的结构,所制备的聚苯乙烯基硫代磺酸钾树脂的转化效率为1.11mmol·g^-1。  相似文献   
115.
广州大学城珠江水域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GC-MS对广州大学城珠江水域的地表水及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大学城珠江水域及表层沉积物中均可检出PAHs,水体优控PAHs总量在1061.7~6577.8ng/L之间,沉积物中优控PAHs总量分布在896.1~7248ng/g之间。广州大学城珠江水域的PAHs属混合来源,主要有石油类产品的输入(漏油泄油)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沉降)。  相似文献   
116.
通过阀切换并联式双系统,建立了一套测定土壤样品中7种芳磺酸的反相离子对液相色谱法。该方法采用2根色谱柱,一根色谱柱分析的同时,另一根色谱柱通过阀切换实现平衡,节约了38.5%的分析时间。方法使用Dikma Diamonsil 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离子对试剂(四丁基硫酸氢铵)和乙腈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6、235、258 nm。各组分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9 9以上。随机抽取样品进行重新提取、检测,得到各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7%,且定量限最高不超过0.181 2μg/g,重复性和定量限均能满足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17.
通过采集了2004~2006年北京市昌平区四个季节中大气PM10样品,采用超声抽提方法,使用GC/MS分析了该区PAHs含量和组成.结果显示,三年中四个季度的18种PAHs总量范围分别为21.64~656.39ng/m3、31.94~164.33ng/m3和7.294~209.3ng/m3,其中致癌性极强的苯并[a]芘含量范围为2.69~36.95 ng/m3、1.44~6.6ng/m3和0.256~8.625ng/m1,其变化趋势与PAHs总量有较好的相关性.PAHs的浓度是冬季>秋季>夏季>春季,这与夏季时雨水冲刷和阳光照射强度大导致PAHs光解,冬季时燃煤排放大等影响因素有关.文章还使用多种方法判断昌平区大气PM10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汽车尾气,其它污染源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18.
东北地区城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期间,在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设立30个观测点位,研究了东北城市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14种PAHs总浓度的变化范围是16.3 ~712.1 ng/m3,呈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PAHs组成以4~5环化合物为主,3~4环化合物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波动;8个城市中抚顺和吉林PAHs污染最重,城市不同功能区中以工业区污染较重;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是区域PAH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9.
采用快速溶剂提取处理土壤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内标法测定土壤中多环芳烃,其检出限范围为2.01~3.68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2.6%~14.7%,加标回收率为67.1%~119%。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本研究对11个不同采样点土壤进行了检测分析,并考察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20.
河流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总结了近年来河流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集中评述了国内有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分析研究现状 ,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和样品分析 ,并对今后河流、湖泊及水库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分析工作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