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Long-term stereoscopic observations of aerosol, NO2, and HCHO were carried out at the Yangmeikeng (YMK) site in Shenzhen. Aerosol optical depths and NO2 vertical column concentration (NO2 VCD) derived from MAX-DOAS were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other datasets. The total NO2 VCD values of the site remained low, varying from 2 × 1015 to 8 × 1015 mol/cm2, while the HCHO VCD was higher than NO2 VCD, varying from 7 × 1015 to 11 × 1015 mol/cm2. HCHO VCD was higher from September to early November than that was from mid-late November to December and during February 2021, in contrast, NO2 VCD did not change much during the same period. In January, NO2 VCD and HCHO VCD were both fluctuating drastically. High temperature and HCHO level in the YMK site is not only driving the ozone production up but also may be driving up the ozone concentration as well, and the O3 production regime in the YMK site tends to be NOx-limited. At various altitudes, backward trajectory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 (PSCF) were utilized to identify possible NO2 and HCHO source loc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Huizhou-Shanwei border and the Daya Bay Sea area were the key potential source locations in the lower (200 m) and middle (500 m) atmosphere (WPSCF > 0.6). The WPSCF value was high at the 1000 m altitude which was closer to the YMK site than the near ground, indicating that the pollution transport capability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was limited.  相似文献   
122.
本文报道了成都磷肥及其原料矿石中外照射剂量水平;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了磷肥及其矿石中^226Ra含量;调查了同一生产厂家不同批号磷肥中^226Ra含量变化情况;估算出施用磷肥后可能带来的放射性环境污染,并对磷肥中^226Ra可能导致的农田环境影响作了简要评价? ?  相似文献   
123.
    
The numerous formulated products which are introduced to the market consist of chemical ingredients that may cause various safety and health hazards to the consumers. 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practice a systematic methodology to formulate products with acceptable safety and health performances. This work presents an index-based methodology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health hazards of the ingredients during the early formulation stage of product design. Hence, new inherent safety and health sub-indexes are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afety and health hazards that are needed in formulated product design. The inherent safety and health sub-indexes are assigned with scores based on the degree of potential hazards. A higher score indicates a higher safety risk or severe health effect, and vice versa.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will greatly assist the users to identify the adverse safety and health effects caused by the ingredients. Hence, it is pivotal to eliminate or reduce the safety and health impacts from product usage. A case study on common ingredients us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paint is presented on this study to describe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124.
利用乌鲁木齐市2018—2022年采暖期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6种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将主要污染物PM2.5 与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模型相结合,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揭示了乌鲁木齐市PM2.5 的潜在源区分布及其贡献特性。结果表明,在2018—2022年采暖期,ρ(SO2)和 ρ(CO)各阶段均未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24 h标准限值(150 μg/m3和4 mg/m3),ρ(O3)未超过O3日最大8 h平均质量浓度限值(160 μg/m3),而PM2.5、PM10 和NO2的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位于重工业聚集区并远离市中心的米东区环保局和新疆农科院农场2个监测站点的大气污染物(除了NO2)浓度远高于其他站点;监测站和铁路局点位处于交通密集区,因此其ρ(NO2)最高;乌鲁木齐市PM2.5 的污染主要受到偏西方向的传输影响,短距离输送影响较大;PM2.5 的潜在污染源区主要集中于乌鲁木齐市本地及其西部沿天山山脉北部。  相似文献   
125.
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对比了不同离子交换树脂(CER)含量和pH条件下胞外聚合物(EPS)的提取效果差异。结果表明,EPS各组分提取浓度均随离子交换树脂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各组分趋势不同。TOC的最佳树脂剂量为100 g CER/g VSS,而蛋白质、多糖和DNA的最佳树脂剂量约为70 g CER/g VSS。pH值对TOC、DNA和多糖的提取浓度影响较小,但对蛋白质影响比较大。各提取条件下,EPS各组分提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平稳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及稳定期。  相似文献   
126.
朱建华 《环境技术》2009,27(2):31-34
高加速寿命应力试验(HALT),是一种通过施加阶梯强化应力于试品,达到快速发现产品潜在缺陷,操作设计边际及结构强度极限的试验方法,主要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由于该方法效果明显,目前已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产品制造商认可并推广使用,成为研发设计工程师提高产品可靠性的重要试验手段。本文简要介绍HALT试验的目的,并结合实际,探讨了HALT试验设备的关键性能指标。另外,基于日常实践经验,重点分析和讨论了HALT试验过程中应该关注的一些技术处置措施,从而帮助测试人员正确执行HALT。  相似文献   
127.
氚靶制备现场氚的辐射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但贵萍  常瑞敏  杜阳  李烨 《四川环境》2008,27(6):104-108
氚靶制备过程中氚的辐射防护是整项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一次氚靶制备为例,报道了氚靶制备现场氚的辐射防护。结果表明:在氚靶制备过程中,充氚手套箱、操作间和排放烟囱内的氚浓度均未达到操作现场设定的氚的管理值,本次制靶过程中外排氚量为6.78×10^9Bq;制靶期间操作间地面和工作台、仪表上氚表面污染最大值分别为23.20Bq/cm^2、1.85Bq/cm^2、11.53Bq/cm^2,均远低于GB18871—2002中规定的控制区表面放射性物质污染控制水平值;剂量监测间地面氚表面污染最大值为8.92Bq/cm^2,低于国家标准中对监督区表面氚污染的控制限值;操作人员休息间、剂量监测控制间和走廊地面氚表面污染最大值分别为15.28Bq/cm^2、3.35Bq/cm^2、14.05Bq/cm^2,低于国标中对非限制区表面氚污染的控制水平;本次充氚活动中现场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在国家标准值以下,对公众造成的附加剂量远低于GB18871—2002中规定的限值。  相似文献   
128.
基于回归分析的隧道爆破振动传播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控制隧道爆破振动效应产生的危害,采用回归分析法对爆破振动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首先采用一元线性回归与二元线性回归对爆破振动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不同影响因素下萨氏公式的相关参数,进而研究隧道爆破振动的传播规律,然后计算不同爆心距对应的爆破最大段药量,最后通过爆破振速峰值分析来判断隧道爆破的安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该隧道爆破振动危害在控制范围之内,不会对地表建筑物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9.
辛月  高峰  冯兆忠 《环境科学》2016,37(6):2359-2367
采用开顶式气室装置研究不同臭氧浓度对3种基因型杨树(‘546’、‘90’和‘84K’)光合作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O_3浓度的升高,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效率(WUE)、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Phi PS2)、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总量(Chla+b)和类胡萝卜素(Car)均显著降低,胞间CO_2浓度(c_i)显著升高,气孔导度(G_s)变化不显著.不同基因型杨树各项光合生理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基因型‘546’各项光合指标(除G_s外)与O_3剂量(AOT40,小时O_3浓度大于40nmol·mol~(-1)的累计值)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并且光合色素含量随着O_3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但高浓度O_3对基因型‘90’和‘84K’光合色素影响不显著.从多数光合特征指标特别是叶绿素总量的O_3剂量线性响应关系来看,基因型‘546’表现出最大的斜率,基因型‘90’次之,基因型‘84K’斜率最小,因而可得知随着O_3浓度升高,三者的臭氧敏感性为‘546’‘90’‘84K’.该研究结果为O_3污染环境下杨树基因型筛选与培育,以及保护杨树免受O_3伤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0.
镇江内江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镇江内江的底泥进行采集,测定底泥中的Cu、As、Hg、Cr、Pb、Cd、Zn、总磷、总氮、有机质的含量,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生态危害、分布特征和溯源。结果表明,(1)内江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为Hg、Cd、As。各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大小关系为Hg>Cd>As>Pb>Cu>Cr>Zn。(2)内江的整体生态环境受重金属的危害程度处在中等水平,重金属的生态威胁主要来自Hg,建议在达到强生态威胁程度的3#、8#、20#、21#采样点附近清理淤泥。(3)由重金属分布特征可知,湿地生态系统对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作用;在内江流速慢、死水多的地方易造成重金属富集;入江河口重金属富集也较明显;污染企业与重金属含量有直接关系。(4)由相关性探源可知,Cu、Zn、Cr主要来自于自然界,Hg、Cd、Pb主要来自于企业污水排放,As则来自于自然界和人为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