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9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通过对大巴山区主要分布的早古生代地层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石煤的原岩,风化岩,原生土壤的硒含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及对南秦岭早古生代地层和石煤中硒的化学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岩石和石煤中的硒在地层环境下有较大的活动性,不同类型岩石中硒淋失率和硒的淋失量不同,富硒而淋失率低但淋失量高的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和早志留世大贵坪组的炭质板岩和石煤的分布区土壤(主要为当地岩石的风化残积物)的含硒量可达10mg/kg,甚至更高,是大巴山的富硒带和硒中毒带,含硒低而且淋失率高的志留系砂岩和粉砂岩以及寒武系统砾屑灰岩分布区是大巴山区的低硒带。  相似文献   
152.
金佛山岩溶生态环境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蓓  李艳娜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2):12-14,22
重庆金佛山岩溶生态环境是在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的交互作用下形成。本文分析了金佛山岩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典型岩溶环境问题,以既有理论成果为依据,对今后金佛山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3.
本文阐明了豫南桐柏山北坡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并以三个代表性剖面为对象,研究了土壤的发生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具有淡色或暗色表层,质地多为砂质壤土和砂质粘壤土,土体有一定的发育,pH呈酸性至微酸性,盐基饱和度多在80%左右,土壤粘粒的硅铝率均>3.4,粘土矿物组成主要为水云母、高岭石、蛭石。土壤类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有规律地变化,基带土壤为黄棕壤,中部为暗黄棕壤,棕壤则分布在1000m以上。文章还提出了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的基本途径,即以林为主,在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时,实行多种经营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开发体系。  相似文献   
154.
调查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老殿、大树王和禅源寺3个柳杉典型样地,以研究竞争在柳杉种群衰退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柳杉基本上是柳杉群落的单一优势种,相对优势度占58.79%~93.34%;单位面积内柳杉胸高截面积达59.96m2·hm-2,材积达904.9m3·hm-2。柳杉群落存在较严重的竞争,单木竞争指数以老殿最大,平均达4.35;大树王最小,平均为0.58。以竞争指数测度的竞争强度表明,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柳杉单株竞争强度与胸径成反比。认为种内竞争是导致柳杉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5.
长白山地区大气气态总汞含量的季节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大气测汞仪(Tekran(R) 2537A),于2005-08~2006-07对长白山地区大气气态总汞进行了连续1a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气态总汞的年平均含量为(3.22±1.78)ng·m-3,按季节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长白山地区气态总汞含量高于北半球大气汞含量的背景值(1.5~2.0 ng·m-3),表明该地区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大气汞污染.在对长白山地区气态总汞来源的解析中,该区频率最高的指示风向西南(SW)、西北(NW)和非主导风向东北(NE)方位上,城镇人为采暖、燃煤以及对生物燃料的使用成为该地区的气态总汞的主要来源,而土壤释放或其他来源的大气汞经中长距离的迁移也是造成该区域大气汞含量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6.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最大的综合经济带之一,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区域绿色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引入区位熵的概念,从空间维度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各经济区主导行业进行分析,并采用情景分析方法从时间维度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不同经济发展情景下的污染物减排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区位熵分析结果显示,石化、冶金、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煤炭、能源供应等行业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主导行业,占天山北坡经济带工业总产值的84%.②情景分析结果显示,与2014年相比,情景1(现状情景)下天山北坡经济带2020年CODCr和SO2排放量将会增加90.86%和194.26%,情景2(产业结构调整情景)下将分别增加66.48%和84.97%,情景3(科技创新情景)下将分别增加42.34%和113.77%,情景4(生态工业园情景)下则分别降低8.39%和8.77%.③在污染物减排方面,情景4下CODCr和SO2排放量分别较情景1降低52.00%和69.00%.④根据情景分析结果,特别是生态工业园情景下的减排潜力,结合目前天山北坡经济带6个经济区主导行业发展现状,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产业维度提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工业绿色发展策略,主要包括积极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开展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157.
岩溶流域不同水体硝酸盐的来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解析岩溶流域不同水体中硝酸盐的来源和转化过程,运用δ~(15)N-NO~-_3、δ~(18)O-NO~-_3和δ~(18)O-H_2O多同位素示踪技术和水化学分析方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时空分布特征、来源及转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SIAR模型,计算不同端元对水体硝酸盐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溶解性无机氮以NO~-_3-N和NH~+_4-N两种形态为主,地下水样品中的NO~-_3-N浓度在平水期和枯水期的超标率分别为7.89%和16.67%.时间上,枯水期水体硝酸盐平均浓度高于平水期.空间上,旱地集中区(凯伦河至松柏山水库坝前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浓度明显高于水田集中区(干河区域),旱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区(凯伦河区域)地表水硝酸盐浓度普遍较高.水体硝酸盐转化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土壤有机氮、粪便污水和化肥为水体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对地表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6.7%、 34.7%和28.6%,对地下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9.9%、 34.9%和25.2%.  相似文献   
158.
山地土壤—植物系统中汞污染问题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研究表明:在山地大气、水体质量较好的环境中,柑橘(含汞量)有超标问题,其土壤汞有超背景值现象;而蔬菜土壤则无此问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多年生植物从大气和土壤中富积微量汞的时间较一年生植物长,以及土壤中砂粒结合汞粘粒结合汞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9.
对三清山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Cheng)Cheng)-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从群落组成、外貌、结构分析看该群落是保存较好的典型中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地理成分构成以热带属占52.60%,温带属占46.08%;按重要值计算,群落优势种组成以杜鹃花科(24.38%)、松科(22.93%)、山茶科(19.45%)、壳斗科(10.27%)占优势,而建群种、优势种主要为猴头杜鹃(64.53%)、台湾松(56.11%)、白豆杉(29.36%)、荷木(19.68%)、黑柃(15.99%)、细叶青冈(15.82%)和厚叶红淡比(15.79%)。(2)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00,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66,频度值分析为A>B>CE,同Raunkiaer标准频度定律有一定差异。(3)群落组成以多优势种为特征,从年龄结构图看均为衰退种群,衰退程度为:台湾松>猴头杜鹃>荷木>白豆杉>黑柃>细叶青冈>厚叶红淡比,且前三种衰退程度很高。(4)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70.21%),地上芽植物次之(25.32%),地面芽植物(2.13%)和隐芽植物(2.13%)较少。(5)群落的乔木层明显分为2层,高度在10~18m,以台湾松、荷木、细叶青冈优势,7~10m以白豆杉、黑柃、猴头杜鹃占优势。猴头杜鹃优势度极大,覆盖度达0.6~0.98,较大的荫闭环境对其它优势种如台湾松、白豆杉等幼苗的更新造成极大的影响。(6)从总体上看,该台湾松、白豆杉群落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均匀度较高,在演替上实际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0.
Summary. Mountain birches are deciduous trees consisting of several clonal and partly autonomous ramets. Autumnal moth, Epirrita autumnata, is an extremely harmful pest of mountain birches that during outbreak years may cause the death of trees over large areas. During the larval development of E. autumnata, leaf characters and nutritional suitability vary considerably both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among and within mountain birches. Compared to variation between trees, however, the extent of within-tree variation is known for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potentially defensive traits. Plant oxidases, polyphenoloxidases (PPOs) and peroxidases (PODs) may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dictating the suitability of a tree for plant-eating animals, including E. autumnata. In this study, we observed changes in the activities of oxidative and antioxidative enzymes along leaf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rval period of E. autumnata. We also estimated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spatial variation among and within tre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POD activities were remarkably high during the rapid elongation growth phase of leaves but decreased with leaf maturation. Thus PODs are suggested to take part in leaf elongation growth. Time and within tree variation accounted for the most of variation in POD activities whereas there was no among tree variation. In contrast, the activities of antioxidative CATs, which act as antagonists to PODs, were low in young leaves and increased towards leaf maturation, reflecting an increase in the oxidative status of source leaves. Within tree variation accounted for the most of the variation in CAT activities. The absolute PPO activities decreased along leaf growth due to the dilution effect whereas the specific activity of PPOs, which has been shown to be defensive against E. autumnata larvae, did not vary temporally that might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enzymes in the defence of birches. Acidic PPOs showed marked within- and among-tree variation, which may impact herbivores performance on certain genotypes and increase larval mobility within the tree cano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