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7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57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刘祥  陈凯  陈求稳  王敏  王丽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6):1928-1938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其群落结构特征可有效指示河流水质及生态健康状况.为掌握淮河流域主要河流强人为干扰下水生态健康状况,分别于2014年夏季和秋季对淮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27个站点进行水质、沉积物及底栖动物采样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底栖动物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时空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季共获62个分类单元,4297个底栖动物,主要以软体动物门(Mollusca)和昆虫纲(Insecta)为主,其中昆虫纲主要为双翅目(Diptera)、蜉蝣目(Ephemeroptera)和蜻蜓目(Odonata),分别占昆虫纲分类单元数的33.33%、21.21%和18.18%.其次,夏季平均密度为74.2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7.89 g·m~(-2),优势种为米虾属(Caridina)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秋季平均密度为27.5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3 g·m~(-2),优势种则为米虾属、直突摇蚊属(Orthocladius)、四节蜉属(Baetis)和环足摇蚊属(Cricotopus),但t检验差异分析发现,夏秋两季生物密度无显著空间差异(p=0.135),而生物量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02).对比发现两季生物丰度的差异主要由软体动物门与甲壳纲(Crustacea)贡献;同时,昆虫纲类丰度分布也表现出季节性,夏季毛翅目(Trichoptera)明显多于秋季,而双翅目和蜉蝣目则显著少于秋季.冗余分析(RDA)发现水温、p H、总氮和沉积物重金属(Cd、Pb、Hg)的梯度变化是该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闸坝运行、边坡固化、岸边植被带及采砂活动等对底栖动物的栖息地与空间分布同样是重大干扰.  相似文献   
52.
上海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探究上海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8年9~10月(秋季)和2019年7~8月(夏季)对上海中心城区、新城镇和农村地区河道总计44个样点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①秋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种类均以绿藻门为主,其次为蓝藻和硅藻;浮游植物密度以蓝藻占据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均是夏季>秋季,分别高出24%和2.77倍,硅藻门种类略微上升,而裸藻门种类稍微下降;秋季微囊藻(Microcystis sp.)优势度明显(Y=0.16),而夏季则无占绝对优势的优势种.②各地区浮游植物种数无明显变化;浮游植物密度和蓝藻门密度均呈现农村>新城镇>中心城区的规律,秋季3个地区的浮游植物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夏季农村所有浮游植物和蓝藻门密度显著高于中心城区(P<0.05),分别高出1.82和1.93倍.③蒙特卡洛检验结果表明,影响秋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分别为透明度(SD)、总磷(TP)、总氮(TN)、浊度(Turb)和TN、 Turb、 SD、 pH.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秋季新城镇河道浮游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53.
多孔填料特性对生物膜形成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宇勤  厉炯慧  方治国 《环境科学》2020,41(8):3684-3690
多孔填料是曝气生物滤池(BAF)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影响BAF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目前填料种类繁多,但其表面理化特性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规律并不清楚,如何比选最佳生物填料一直是BAF工程应用的难题.通过研究BAF常用的几种多孔生物填料本身的物化特性,考察其物化特性与填料上生物膜的生物附着量及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绵填料虽然易吸附污泥,但是易堵塞,整体生物膜活性不高;立体空心填料虽然表面吸附的生物量较低,但是比表面积大,表面附着生长的生物膜活性较强;陶粒因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较高的表面粗糙度,且Zeta电位最正,易于微生物附着生长,污泥附着性能最强,且生物膜活性最好.通过冗余分析(RDA)分析可知,影响填料表面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是Zeta电位;影响填料表面污泥活性的主要因素是空隙率.通过6组反应器对NH+4-N的去除负荷可知,陶粒对NH+4-N的去除负荷最大,为68 g·(m3·d)-1,火山岩次之,为67 g·(m3·d)...  相似文献   
54.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forces on land-use change, on the planning framework in a Portuguese periurban area. A temporal matrix showing the trajectories of land transformation was obtained. A multivariate redundancy analysis explored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land-use change. A content analysis on urban or municipal master plans was made framing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parameters on the planning process. The results highlighted a consistent trajectory of profound land-use changes with distinctive trajectories, with increasingly complex patterns with a limited dependence on physical variables. The trajectories were more related to the planning framework, where political actors and planning managers seemed to be most important. A theoretical model balancing three main components – physical forces, actors, and land transformation (DFA-C model) is proposed, reflecting the inform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parameters and actors during the plann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55.
农业废物好氧堆肥中环境因子对nirKnirSnosZ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技术对农业废物好氧堆肥过程中参与反硝化过程的功能基因(nirK、nirS和nosZ)丰度在堆体不同位置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堆肥进程,3种基因数量整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且不同位置处的反硝化基因数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使用Canoco 4.5软件对获得的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数据与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堆体温度、pH、含水率、NH4+-N、NO3--N和水溶性有机碳(WSC)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基于手动选择的RDA分析结果表明,WSC、NH4+-N和堆体温度对反硝化基因丰度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且前2个因子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应用t-value回归分析方法单独分析每种环境因子与3种基因的相关性,其中nirK与温度和pH显著正相关(P<0.05),nirS与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nosZ与NH4+-N显著正相关(P<0.05)、与WSC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6.
采用基于厌氧氨氧化细菌功能基因hzs B(联氨合成酶关键基因)PCR扩增的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典型湿地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沿纬度梯度分布的10个典型湿地沉积物样品的测序序列经处理后共得到190578条序列,在90%的相似度下聚类得到77个OTUs.基因丰度值显示,10个样品的基因拷贝数在5.42×10~4~4.20×10~6copies·g~(-1)之间.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在典型湿地沉积物中,序列主要隶属于‘Ca.Brocadia’(54.09%)、‘Ca.Jettenia’(30.97%)、‘Ca.Kuenenia’(6.95%)、‘Ca.Scalindua’(7.91%).相对丰度结果显示,各样点的主导菌属有差别.多样性分析(OTUs水平)表明,在本研究的湿地沉积物中,低纬度样点的多样性普遍高于高纬度样点.PCo A分析(OTUs水平)表明,各湿地样点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相关性分析(α=0.10)表明,在典型湿地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丰度与有机质、总氮、总碳、总硫呈负相关.冗余分析表明,‘Ca.Jettenia’与NH_4~+显著正相关,‘Ca.Scalindua’与盐度显著正相关,‘Ca.Kuenenia’在所有测定理化因子中与盐度的正相关性最显著.综上,针对厌氧氨氧化细菌hzs B功能基因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较好地揭示了典型湿地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3年调水调沙前(未开始)、中、后(结束)分别对黄河口海域18个监测站进行了3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对调水调沙期间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18种,生物量在调水调沙前、中、后分别为(4.31±1.43)、(5.57±3.85)和(4.04±1.38)g/m2,栖息密度分别为(241±59)、(173±44)和(199±40)ind/m2,并且3次调查期间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调水调沙期间优势种更替不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级在调水调沙前、后均评价为“好”,调水调沙期间为“中等”. 冗余分析表明,除少数机会种和污染指示种外,多数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因子的生态需求为深水、高pH、高盐度和高ρ(DO)(DO为溶解氧). 调水调沙影响范围为调查扇面的东北及河口海域,出现软体动物死亡、多毛类机会种等数量大幅增加的现象. BOPA(底栖动物多毛类机会种和端足目动物)指数和环境因子统计分析显示,调水调沙期间大部分站位环境质量良好,河口污染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58.
对太湖东部水域9个点位浮游硅藻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点位的生物多样性处于一般到较丰富状态,其水质为中污染到轻污染;硅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密度因水域地形特点、换水周期等因素出现差异,在半封闭水体中的物种丰富度较差,生物量和藻密度较高,优势种所指示的水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硅藻相对多度和各项环境因子冗余分析显示,总磷(TP)对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影响显著。东北部水域浮游硅藻群落主要受到TP和浊度(NTU)的影响,东南部水域浮游硅藻群落受到TP和NTU的影响则很小。  相似文献   
59.
开展绿洲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有助于阐明干旱区农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在人地关系作用下变化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北缘阿拉尔垦区为研究区,以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法分析了2、5、12、20和35 a等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特征,结合冗余分析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其它理化因子(含水量、容重、pH值、全盐、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年限的连作对研究区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整体表现为连作12、20和35 a棉田高于连作2 a、5 a棉田和荒草地,ω(土壤有机碳)在20 a棉田达到峰值(7.06g ·kg-1),高出荒草地76.91%,各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②基于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与土壤其它理化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与全氮、有效磷和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pH值和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其它理化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解释的重要性排序为:全氮>有效磷>pH值>容重>含水量>速效钾>全盐.  相似文献   
60.
太湖上游流域下垫面因素对面源污染物输出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燕  李恒鹏 《环境科学》2008,29(5):1319-1324
应用流域断面监测、GIS的流域空间分析等手段建立太湖上游地区流域基础数据,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手段,研究了太湖上游流域下垫面要素对流域出口污染物输出影响特征以及不同要素影响的相对强度,提取了影响太湖上游流域面源污染产出的主要下垫面因素并分析各小流域水质控制性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域面源污染与下垫面要素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其中流域土地利用对面源污染产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流域土壤特征、流域坡度,流域面积的影响最小;影响流域面源污染输出变化的控制性因素为居民用地、耕地面积比例和流域平均坡度,对水质数据进行解释的显著性和重要性水平均较高,能解释59.5%的流域水质信息、98.6%的下垫面特征-水质指标关系信息,且在不同小流域中这3个因素对流域水质影响的贡献率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