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8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658篇
安全科学   202篇
废物处理   67篇
环保管理   336篇
综合类   1254篇
基础理论   23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96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187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本文从改进肥料施用技术、改性现有肥料、阻断农田氮磷损失的物理和化学措施、运用生物学途径以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方面综述了当前提高氮、磷肥料利用效率,减少氮、磷对环境污染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2.
1998年末 ,鞍山静电技术研究设计院研制的静电除雾器在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冷轧厂首次应用 ,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净化效果。本文概述了酸雾对该厂 2 0 30CM0 1酸洗工艺段的危害 ,并对静电除雾器的工作原理、净化过程、设计特点和现场使用等方面作出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973.
微细水雾除尘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煤矿并下呼吸性粉尘防治技术现状,并对水的超声雾化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应用回归分析建立了超声雾化性能的数学模型。在分析微细水雾捕尘机理及捕尘水雾凝并沉降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集微细水雾捕尘-凝聚、凝并降尘-惯性沉降分离为一体的含尘气流净化系统,并对该系统的除尘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74.
固硫型煤的生产技术和使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链式炉炉内脱硫,设计了固硫型煤生产线,通过测试、试验、生产和实际使用,使固硫型煤满足脱硫要求,同时,节能效果也较明显。另外,对固硫剂、粘结剂的选用和配比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75.
湍流中PM 2.5粒子的热泳沉积是国际上研究热门课题.但目前单纯热泳沉积效率也不过20%左右.依据热泳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湍流方环形双壁冷却式通道.计算表明,该类型通道比一般单管通道有着较高的可吸入颗粒物脱除效率.同时,利用湍流的沉积效率,加上热泳沉积效率,可以达到较高的总泳沉积效率.通过结构设计,可以提高可吸入颗粒物的脱除效率,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76.
针对实际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过程中运行参数变化对运行效果产生影响机制不明确的问题,选取以Orbal氧化沟为核心工艺的某实际污水处理厂,设置2种运行模式,采用PCR-DGGE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酶活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运行模式下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功能微生物含量、关键酶活性的特征;分析了微生物种群、关键酶活性与污染物去除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Orbal氧化沟工艺中运行参数变化对运行效果产生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适当减少Orbal氧化沟外侧沟道内转刷的开启数量,其沟道内溶解氧分布将发生明显变化;沿水流方向,厌氧或缺氧段将明显延长;长期运行结果显示,进水水质稳定时,减少转刷开启数量没有对生物处理工段内微生物种群结构产生影响。同时,外侧沟道内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活性(以羟胺计)在夏季和冬季却均有显著增加,分别由模式Ⅰ的1.58 mg·(g·h)−1和0.80 mg·(g·h)−1增加到了模式Ⅱ的2.27 mg·(g·h)−1和1.07 mg·(g·h)−1;相关分析表明,HAO和NR活性与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呈显著相关,斯皮尔曼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P=0.01)和0.88(P=0.12)。在实际污水处理厂中,关键酶活性是运行参数改变对运行效率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77.
为研究立体送风气流组织在地下污水厂除臭效果,以NH3为示踪气体,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立体送风及常规气流组织在脱水机房中的除臭效果,并研究了不同送、排风形式对脱水机房的排污效率和恶臭浓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竖管立体送风在地下污水厂脱水机房环境的改善效果上存在优势,与原通风形式相比排污效率提高了40%,机房恶臭浓度和工作区恶臭浓度分别降低了43.7%、62.9%。立体送风气流组织下送风量对脱水机房除臭效率影响不明显;而增大排风量,排污效率明显提高。立体送风气流组织可以有效提高地下污水厂的除臭效果,合理地增大排风量、降低送风量可以提高除臭效果,同时实现降低通风能耗。  相似文献   
978.
针对含重金属废渣污染程度高且难处理问题,采用典型硫化物、磷酸盐、CaO、MgO以及配伍药剂对锌(Zn)、镉(Cd)复合污染强酸性废渣进行稳定化,利用水浸提法(HJ 557-2010)评估稳定化效果,以GB 8978-199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达标限值,达到安全处置的目的。结果表明,单一磷酸盐和硫化物中,同摩尔添加比条件下,Na3PO4·12H2O对Zn和Cd的稳定效果最好,Na2S·9H2O对砷(As)稳定效果最好,Zn、Cd、As和铜(Cu)4种金属元素同时达标时的综合稳定效应(η)依次为Na2S·9H2O(96.36%)> (NH4)2HPO4(87.42%)>Na3PO4·12H2O(82.26%)。单一MgO或CaO与组合剂的综合稳定效应顺序依次为0.4% MgO>0.4% CaO>(0.4% CaO+0.61% Na2S·9H2O)>(0.4% CaO+0.32% (NH4)2HPO4)>1.2% (Na2S·9H2O∶(NH4)2HPO4∶Na3PO4·12H2O=2∶1∶3)。MgO、Na3PO4·12H2O、硫钙组合为优选稳定剂。研究结果可为国内含重金属废渣的高效稳定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9.
高效反渗透(high efficiency reverse osmosis,HERO)工艺是工业废水零排放系统浓盐水浓缩减量的关键,其运行效果显著影响浓盐水蒸发结晶的效能,直接决定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运行成本。针对我国北方某煤化工厂废水零排放系统中的HERO工艺运行效果及膜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明确HERO系统的关键问题。结果表明:澄清池和弱酸阳床可有效实现废水中硬度离子的去除,其他离子与污染物主要由反渗透(RO)单元去除。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主要以腐殖酸类物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类物质为主,且腐殖酸类物质主要为微生物源。预处理阶段对SiO2无针对性控制措施,混凝除硅效果较差(去除率29.43%),HERO进水SiO2质量浓度较高,导致RO膜出现显著的硅复合污染,其中1段第1根膜污染物以硅和有机物耦合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为主,二段最后1根膜表面出现大量颗粒状硅垢。因此,针对此HERO工艺,需进一步强化SiO2的去除并实现其有效清洗,是缓解膜污染并提升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80.
This study intend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redox state in plants of Nicotiana tabacum ‘Bel-W3’ fluctuates in response to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 sub-tropical area contaminated by ozone (São Paulo, SE - Brazil) and whic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related to this fluctuation, discussing their biomonitoring efficiency. We comparatively evaluated the indicators of redox state (ascorbic acid, glutathione, superoxide dismutase, ascorbate peroxidase, and glutathione reductase) and leaf injury in 17 field experiments performed in 2008. The redox state was explain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hronic levels of O3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4-6 days prior to the plant sampling. Moderate leaf injury was observed in most cases. The redox state of tobacco decreases few days after their placement in the sub-tropical environment, causing them to become susceptible to oxidative stress imposed by chronic doses of O3. Its bioindicator efficiency would not be diminished in such levels of atmospheric contami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