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85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96篇
综合类   379篇
基础理论   172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70篇
社会与环境   63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以堆肥-火山灰为填料的生物过滤器连续处理含甲苯、乙酸乙酯和异丙醇的气体,观测生物过滤效果和填料的菌系状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甲苯和乙酸乙酯共存的条件下,生物过滤器优先去除乙酸乙酯;当进气中同时存在甲苯、乙酸乙酯和异丙醇时,优先去除乙酸乙酯和异丙醇.填料中各种微生物的菌体密度与过滤去除的有机物组成和浓度有关.霉菌和酵母菌竞争利用乙酸乙酯和异丙醇的能力较强,放线菌和细菌对甲苯的竞争利用能力较强.进气中高浓度的有机物会使填料中的菌体密度增大.在处理甲苯、乙酸乙酯和异丙醇的生物过滤器的各段填料中,菌体密度按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的顺序而降低. 图 1表 3参 17  相似文献   
252.
In order to assess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lead pollution in soils adjacent to a major interstate highway serving the city of Tampa, Florida, a total of 224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32 transects perpendicular to the roadway. The lead content was measured usin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The highest levels of lead were found at distances of 81, 243, and 729 cm from the r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weak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lead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roadside, as well as with traffic density. The weakness of the relationship is a result of confounding variables such as turbulence and other microclimatic factors, downslope movement of soils overtime, and human action such as construction and highway landscaping. Nevertheless, over one-third of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study area contain more than 500 g g–1 lead, levels considered to be hazardous by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相似文献   
253.
用杂铜电解生产铜粉时,电解液的温度一般可控制在20 ̄60℃。本文介绍了在30℃较低温度和600 ̄1200A/m^2的较低电流密度下,用杂铜电解生产铜粉的试验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和低铜离子浓度对生产细粒铜粉有利,而料低电流密度在保证铜粉粒度的情况下,对节约电能有利。  相似文献   
254.
采用流动式采样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了意大利撒丁岛Noak’s Ark自然生态区四种主要灌木树种Juniperus phoenicea(腓尼基桧),Pistacia lentiscus(黄连木),Phillyrea angustifilia,Chamaerops humilis(欧洲矮棕)的排放速率和排放特征。结果表明,JuniPerus phoenicea(腓尼基桧),Pistacia lentiscus(黄连本),Phillyrea angustifilia主要排放萜烯类化合物,其中包括α-蒎烯、β-蒎烯、苎烯、戊花烃、莰烯、β-水芹烯、桧烯、β-香叶烯和3-蒈烯等;Chamaerops humilis(欧洲矮棕)主要排放异戊二烯。在标准条件下(温度30℃,PAR为1000μmo1.m^-2.s^-1),四种树种的排放速率分别为0.15、2.10、0.20和1.87μg/g(DW).h。  相似文献   
255.
洗毛废水的原水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栋 《环境工程》1997,15(4):17-20
对PAC、PAM复合使用于洗毛废水时原水浓度与投药量关系进行了小试和中试。实验表明,PAC与废水形成20~30μm的小絮粒,PAM连接小絮粒形成矾花。以原水COD10000mg/L为界,呈自由絮凝和拥挤絮凝两种状态。在自由絮凝时,原水COD:PAC:PAM呈75:1:0013,COD、SS去除率分别达85%,95%以上。拥挤絮凝时PAC、PAM的投量激剧增加。建议洗毛废水在自由絮凝状态下处理。  相似文献   
256.
以活性炭阳极双室生物燃料电池为基础,使用葡萄糖(COD为2000mg·L-1)作为底物,比较了铁氰化钾、过氧化氢、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分别作为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电子受体时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功率输出.结果表明,铁氰化钾、过氧化氢和重铬酸钾对应的开路电位分别为0.72V、0.33V和1.13V,均低于高锰酸钾的1.4lV.铁氰化钾和重铬酸钾对应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4788mW·m-3和10951m W·m-3,相比之下高锰酸钾对应的最大功率达到了21912 mW·m-3.除过氧化氢外,3种氧化剂对应的电池内阻没有区别,均在2200Ω左右.当高锰酸钾浓度为200mg·L-1、pH为2.0时,开路电位高达1.44V,阴极电位达到1.38V,pH对电池电压输出的影响比高锰酸钾浓度更为显著.将高锰酸钾用于生物燃料电池从有机废水中发电不但可以极大提高系统的功率输出,还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57.
One of the most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establishing a successful microbial fuel cell (MFC) is to fasten the oxidation rate of the substrate by the microorganisms to get quick paced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microbes and electrode. A genetically modified Escherichiacoli, overexpressing α-amylase, is constructed and applied as biocatalyst in MFC using starch as substrate.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nonrecombinant, native E.coli. The results show better performance for the MFC containing the recombinant strain demonstrated by higher power density (PD), lower resistance, and significant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Maximum PD has been recorded as 279.04 mW m?2 compared to 120.33 Mw m?2 for the MFC operated with nonrecombinant E.coli. The impedanc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combinant strain by lowering the internal resistance by more than half order as compared to the nonrecombinant one. These results affirm that the engineered strain can be used as a superior biocatalyst in contrast to the native strain and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genetic alteration; gene of interest can be inserted based on the substrate to be treated. So, this work gives a useful insight for accomplishing successful MFC operation with the use of bacterial stains engineered at the molecular level.  相似文献   
258.
基于2005—2015年OMI反演的甲醛柱浓度月均数据,对中国及境内典型城市群甲醛柱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甲醛柱浓度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江浙沪、珠三角、湖北东部、湖南东部、广西、四川与重庆交界.2005—2015年中国甲醛柱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京津冀地区增长趋势最明显,江浙沪地区呈略微下降趋势.中国、京津冀及江浙沪地区夏季甲醛柱浓度明显高于其余3个季节,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2005—2015年中国4个季节甲醛柱浓度均呈增加趋势,京津冀地区除夏季外其余3个季节也呈增加趋势,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各季节甲醛柱浓度变化趋势不一致.近11年,中国、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7月甲醛柱浓度最高,珠三角地区9月甲醛柱浓度最高.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甲醛柱浓度月最高值和月最低值之间的差异大于珠三角地区.中国、京津冀、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近11年秸秆焚烧与相应甲醛柱浓度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1.00,表明秸秆焚烧是影响近11年甲醛柱浓度变化的重要因子.尽管有些区域季节温度与相应甲醛柱浓度呈负相关,但温度总体也是影响中国及这3个典型城市群甲醛柱浓度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子,京津冀地区尤其明显.月平均温度与相应甲醛柱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52~0.85.人口、民用汽车保有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京津冀、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相应甲醛柱浓度相关系数均低于0.60.影响因子分析结果暗示控制秸秆焚烧和减少温室效应是降低我国甲醛柱浓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59.
川西高原一带黄土沉积广泛分布,研究该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对于理解黄土沉积过程,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详细分析了甘孜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容重在1.63—2.53 g?cm~(-3)变化,黄土地层中容重较大,平均为2.01 g?cm~(-3);古土壤地层中容重较小,平均为1.94 g?cm~(-3)。土壤容重与磁化率、粒度2μm组分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平均粒径、粒度63μm组分呈明显正相关,可能表明了土壤化过程和沉积过程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进一步的环境指标相关分析表明甘孜黄土-古土壤容重可以作为西风和高原冬季风变化的替代性指标。详细研究该区黄土的容重变化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环流的演化过程和高原内部的干旱化历史。  相似文献   
260.
石墨烯氧化物(GO)通常是羟基化石墨烯(Hy G)和羧基化石墨烯(Cy G)负载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催化烟气脱硝,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来评估Hy G与NO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揭示Hy G的氧化活性.首先基于5×5×1、6×6×1、7×7×1、8×8×1和9×9×1周期性石墨烯超晶胞中的碳空位能和OH—结合能来优选Hy G模型,并对优化后的Hy G的电子特性(包括前沿轨道、状态密度)进行研究.进而通过NO和Hy G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Hy G氧化NO的反应机理,并利用过渡态理论估算关键步骤的速率常数,进行动力学建模以确定羟基化石墨烯氧化NO脱硝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无缺陷的羟基化石墨烯氧化NO的活性高于有缺陷的羟基化石墨烯,这为GO基催化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