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93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265篇
基础理论   124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01.
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 (LCIA) is perform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all environmental impacts from products, systems, processes and services. However, LCIA does not alway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choosing among alternatives with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functionalities and lifetim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propos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value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on the basis of analogies to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2) to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dicators. Incremental evaluation using a reference is employed to obtain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e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dicators are conceptually based on the ratios of reduced environmental burdens returned to environmental burdens required: environmental return on investment, environmental payback period and environmental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The environmental value indicator is the sum of all reduced and required environmental burdens: i.e., environmental net present value. All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can be used to compare and rank the environmental efficiencies or values of alternatives. The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dicators can be applied to a new environmental labeling. The concept of eco-efficiency labeling i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the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dicators with financial indicators. A case study is performed to illustrate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ese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can help easily communicate LCIA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502.
The modified BCR three-step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trace elements in soils contaminated by an accidental spill from an opencast mine in south-west Spain. Soils were mainly contaminated with pyritic sludge and acidic wastewater, whereas some soils were affected only by acidic wastewater. The distributions obtained for both some major (Ca, Fe and Mn) and trace elements (As, Cd, Cu, Pb and Zn) in the sludge and soil samples taken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the accident, 1-3 months and 21 months, were compared. Sequential extractions were useful in identifying different sources of contamination, and in obtain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solubility of secondary minerals formed by pyrite oxidation. Thu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CR procedure has proved to be a useful tool for predicting short- and long-term mobility of trace elements, even in complex environmental scenarios.  相似文献   
50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济、社会和环境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因子,对指标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最后计算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用于分析和阐述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为决策部门制定可持续发展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04.
基于生态效率建立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如何科学地定量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效率指标为基础,建立了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突出强调了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目标,基本涵盖了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3R”原则和本质要求,能够全面、客观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程度,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05.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区域水平上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入手,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探讨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定量化的方法。通过建立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度模型,定量描述了系统在近10年来的波动变化状态。发展度模型包括发展位、发展势和协调度3个方面。研究表明,该区域发展位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发展势也表明了系统整体状况愈来愈靠近系统规划值;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逐渐增长,表明各组分之间耦合关系加强;系统整体发展度在波动中逐渐提高。从研究可知,该区近10年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和卫生等领域得到很大改善,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虽然近年来投入逐渐增加,但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很快,使该子系统仍需加大投入强度。  相似文献   
506.
邯郸市近年来O3污染状况越发严峻,2018年夏季(6~8月),邯郸市O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为175μg·m-3,超标天数达54 d,超标率59%,最高浓度达257μg·m-3.本研究应用WRF-CMAQ模式系统和光化学指标法对邯郸市夏季O3生成敏感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H2O2/HNO3表征O3生成敏感性较其他指标在理论和模拟效果方面均更合适.基于精细化的源清单和网格分辨率,CMAQ对H2O2和HNO3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对H2O2/HNO3的模拟结果显示,邯郸市VOCs控制区范围逐月减少,6月协同控制区范围占比最大,7月和8月以NOx控制区为主.邯郸市各区县VOCs和NOx排放量比值显著的空间差异,是O3生成敏感性差别的主要原因.VOCs/NOx<1.7的区域,其O3生成趋向于受VOCs控制,邯郸南部VOCs/NOx>6.9的区域,NOx是O3生成的主控因子,1.7x<6.9的区域更易受到VOCs和NOx的协同控制.当HCHO/NO2、O3/HNO3和O3/NOx过渡范围分别为0.35~0.6、20~35和10~25时,可以得到与H2O2/HNO3较为一致的敏感性空间分布,H2O2/(O3+NO2)不能指示出与其他指标一致的结果,表明该指标可能不适用于邯郸市.  相似文献   
507.
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的监测、研究与治理甚少考虑微生物指标,导致国内大多河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不明.本研究以海河流域上游山区段永定河(张家口市)、中游平原段温榆河(北京市)和下游滨海段北运河(天津市)3段典型河流为对象,选取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SC噬菌体为指示微生物指标,开展了历时1年的野外调查,以期明确海河流域典型河流微生物污染的浓度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外,3条河流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微生物污染.监测断面的肠球菌、大肠杆菌、粪大肠菌群、SC噬菌体的年平均浓度分别在1.039×103~9.168×105CFU·L-1、10~1.870×106CFU·L-1、1.43×102~8.105×106CFU·L-1、0~4.77×106PFU·L-1之间.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指示微生物浓度分布的季节性变化不显著;3条河流中,中游平原段温榆河因受污水处理厂退水排入河道的影响,微生物污染水平最高;上游山区段永定河虽有机污染较轻,但动物粪便污染严重,导致河流微生物污染状况亦不容乐观.为保障流域公共卫生安全和地下水安全,上游山区段农村畜禽粪便处理、中游平原段污水处理厂退水应得到进一步的关注与管理.  相似文献   
508.
本文以湖北省"十二五"环境规划的水环境保护指标为主要依据,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污染排放强度、水质改善效果、水资源利用和污染减排效率三个维度出发,建立湖北省"十二五"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湖北省"十二五"期间水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呈逐年上升趋势,从二级指标来看,政策实施在污染排放强度以及水资源利用和污染减排效率两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在水质改善方面效果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建议湖北省在"十三五"期间以至接下来更长的一段时期内,首先要重点加强省内各局部区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有效的调整;其次应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和管理力度,以减少可能的非法排污。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对进一步促进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规范化、合理化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09.
中国“十四五”绿色消费衡量指标体系构建与战略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十四五”期间,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对推动经济社会整体绿色转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绿色消费衡量指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了反映消费产品、消费行为、消费结果绿色,同时又涵盖衣、食、住、用、行等当前消费重点领域的绿色消费衡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绿色消费的现实状况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十四五”中国推动绿色消费的战略展望,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推进绿色消费工作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1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发布了《可持续发展目标12.7.1指标:可持续公共采购指数方法学》,用以指导各国测量可持续公共采购政策和行动计划的进展和水平。本文介绍了该方法学的产生背景、术语、采购指数构成及相关细则,分析了该方法学的主要特点,并从完善制度保障、技术体系、绩效评价方面提出了对我国深化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