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420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119篇
综合类   783篇
基础理论   175篇
污染及防治   243篇
评价与监测   149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兰亚琼  刘锐  马正杰  陈吕军 《环境科学》2018,39(12):5541-5549
以长三角地区J市典型有机微污染水源P水厂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使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升19. 2%、10. 4%和23. 0%.水厂原水中检出8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s)、16种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5种卤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其总浓度分别为53. 9~100. 0、6. 5~41. 8、2. 5×103~1. 1×104ng·L~(-1),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对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 5%和25. 9%,比常规处理工艺出水的水质有显著提升.卤乙酸的去除率为33. 8%~87. 0%,主要通过常规处理工艺去除;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对氯代乙酸略有去除,溴代乙酸有少量生成.  相似文献   
112.
生物炭的制备及其镁改性对污染物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和玉米秸秆为原料,于不同温度下制备了生物炭样品,并采用氯化镁(MgCl_2)、乙酸镁(Mg(CH_3COO)_2)和硝酸镁(Mg(NO_3)_2)对秸秆及其生物炭进行改性.通过分析各生物炭产率、pH、元素分析、比表面积、CEC、XRD及FT-IR,探究了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各样品对氨氮、Pb(Ⅱ)及乙草胺的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经Mg(CH_3COO)_2改性后得到的生物炭的饱和吸附量最大;对3种吸附质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低浓度下吸附过程均可自发进行,对氨氮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且以离子交换作用为主,对Pb(Ⅱ)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且以离子交换作用为主,对乙草胺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且以分配、氢键和π-π电子受体供体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13.
夏季广州城区细颗粒物PM_(2.5)和PM_(1.0)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11  
于2008年7月1~31日在广州城区每天采集PM2.5和PM1.0样品.利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样品中Na+、NH4+、K+、Mg2+、Ca2+、F-、Cl-、NO3-和SO24-等9种离子组分质量浓度,并同步收集气象因子、大气散射系数、大气能见度以及SO2、NO2、O3气体污染物质量浓度等数据.结果表明,PM2.5和PM1.0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总浓度分别为(25.5±10.9)μg·m-3和(22.7±10.5)μg·m-3,分别占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47.9±4.3)%和(49.3±4.3)%.SO42-占PM2.5和PM1.0中质量浓度百分比最高,分别为(25.8±4.0)%和(27.5±4.5)%.较高的温度和O3浓度有利于SO24-的生成,较高相对湿度有利于NO3-的生成.PM2.5和PM1.0中亲水性较强的SO42-、NH4+和NO3-对散射系数和能见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4.
选取典型滇池湖滨蔬菜种植区——昆明福保村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污染物生态风险分析,结合污染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解析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土壤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有机氯(Organic Chlorine Pesticides,OCPs)、酞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类污染物残留水平较低,但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生态风险;区域内的印刷厂、造纸厂、彩印厂是土壤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滇池湖滨蔬菜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尚为清洁,能够保障蔬菜产品品质安全。  相似文献   
115.
用丙酮作溶剂将三油酸甘油酯分散到醋酸纤维(CA)基体中,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兼具亲水性,又能高倍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球形复合吸附剂。通过对分散剂的种类及其用量、悬浮介质的种类及其用量的研究,获得了球形复合吸附剂的最佳合成路线与工艺.球形吸附剂粒径为1~2mm。通过荧光分析和电镜扫描分析,表明三油酸甘油酯已被包埋到醋酸纤维基体中,并得到了均匀分散。采用七氯、狄氏剂、异狄氏剂、灭蚁灵为代表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动力学吸附实验表明,当初始浓度为1μg/L时,在快速吸附阶段,溶液中80%的氯、狄氏剂、异狄氏剂可得到有效去除,但并没有达到吸附平衡。快速吸附完后,还在持续地进行慢速吸附。而对于灭蚁灵,吸附速度远远低于其他几种POPs。实验证明了吸附速度不仅与辛醇/水系数有关,而且还与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16.
长三角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重点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电力和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并结合相关行业统计数据和污染物排放因子,对2004年这两个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论如下:长三角地区火电行业2004年SO2、烟尘、NOX和燃煤大气汞排放量分别为149.2×104t、21.1×104t、87.6×104t和13.7t。2004年江、浙、沪三地水泥行业共排放工艺粉尘76.2×104t,其中PM10为70.1×104t、PM2.5为45.9×104t,气态污染物SO2、NOX、CO和氟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2.4×104t、49.5×104t、247.9×104t和7.4×104t。并对长三角地区电力和水泥行业的污染控制问题提出一些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17.
混装制剂类制药行业污染特征与控制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混装制剂类制药工业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特征进行了调研,对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混装制剂类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达标情况。提出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控制项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8.
环境痕量污染物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各种人造化学品被释放到环境中来,引发以POPs,PTS,PBT,EDCs等痕量污染物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环境问题。本文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提出一个新的环境管理概念——环境痕量污染物(ETPs),并分析ETPs的污染特征来形成新的环境管理领域,并提出中国ETPs防控的若干对策,为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新的突出的环境问题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9.
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文新  胡璟  陈江麟  范永胜  陶澍 《环境科学》2008,29(5):1336-1341
根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凋查数据,确定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分布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35%以上的站点,物种体内石油烃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15 000 ng/g),大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含量甚至高出第二类标准(50 000 ng/g).在威海、大连湾和胶州湾出现多环芳烃和酞酸酯少数相对高值站点(300 ng/g左右),而其它大多数站点贝类体内多环芳烃和酞酸酯的含量都较低.中、高环组分占优指示近岸海区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热解过程;二丁基酞酸酯和2-乙基己基酞酸酯是酞酸酯的主要组分.在所有站点,底栖贝类体内PCBs的含量普遍很低(<10 ng/g).贝类体内DDTs含量超过第一类标准(10 ng/g)的站点大部分集中在南黄海沿岸,海州湾内一站点已超出第二类标准(100 ng/g),而组分以代谢产物DDD和DDE为主.在所有站点的贝类体内都有p,p'-DDT检出,尤其在北黄海的大连湾和蓬莱附近海区(比例高于50%),指示周边地区存在潜在的DDT输入源.据此,大连湾、威海、胶州湾沿岸贝类体内石油烃和多环芳烃含量较高,胶州湾、海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DDTs含量较高,这些属于较高生态风险区,而大连湾、蓬莱近岸可能的DDT新输入对底栖环境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120.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 were determined in nineteen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Baiyangdian Lake and its inflowing river(Fuhe River) in North China.Total concentrations of OCPs,PCBs and PAHs in sediments ranged from 5.4 to 707.6 ng/g,2.3 to 197.8 ng/g,and 101.3 to 6360.5 ng/g,respectively.The levels of contaminants in Fuhe Riv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Baiyandian Lake.For hexachlorocyclohexane(HCHs) and dichlorodiphenytrichloroethanes(DDTs),α-HCH and p,p-DDT were predominant isomers;while for PCBs,PCB 28/31,PCB 40/103,PCB 60,PCB 101,and PCB 118 were predominant congeners.Possible sources derived from historical usage for OCPs and incomplete combustion fuel,wood,and coal and exhaustion of boats or cars for PAHs.Risk assessment of sediment indicated that sediments in Fuhe River were likely to pose potential biological adverse imp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