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175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The Isonzo River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continuing point source of mercury(Hg)in the Gulf of Trieste although the Idrija mine was last active in 1996.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 associated with tidal fluxes to disperse particulate Hg(PHg) into the Grado coastal lagoon system. PHg concentrations(avg. 3.11 ± 2.62 μg/g, d.w.), notwithstanding the ebb or flood tid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local sediment background(0.13 μg/g). The relative affinity of Hg for the particulate phase in surface waters was confirmed by higher averag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Kd) values(5.6–6.7). PHg contents showed the highest values in ebb tide conditions, thus suggesting their origin from the erosion of tidal flats and saltmarshes of the lagoon. When compared to river discharge, high PHg surface concentrations in flood tide are related to rainfall events occurring within the river basin. Results can be used to make an indicative assessment of the amount of Hg bound to SPM which is transported in and out of the lagoon basin following the action of tidal fluxes. A simple estimation provides a negative budget for the Grado lagoon sub-basin which loses between 0.14 and 1.16 kg of PHg during a tidal semi-cycle. This conclusion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vidence of morphological deterioration which has emerged from recent studies on the lagoon environment, and which testifies to a current sedimentary loss from the lagoon into the northern Adriatic Sea.  相似文献   
2.
以小清河干流底质为研究对象,为了更好地了解固体颗粒物上有毒金属被浸取进入液相情况.分析了三种不同浸取剂(DTPA、EDTA、NTA)的提取液中有毒金属Pb、Cr、Cu、Zn、Cd的含量。结果表明.金属浓度因浸取剂种类及金属本身类型不同而不同。由于固体颗粒物上金属的毒性及其可流动性与其存在形态密切相关。选取连续浸取法来考察底质样品中金属形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底质中Pb主要以氧化物键合态和碳酸键合态存在;Cr主要以有机键合态存在;Cu以有机键合态为优势存在;Zn主要以有机键合态和氧化物键合态存在;Cd主要以可交换态存在。  相似文献   
3.
4.
介绍了王台铺矿采用SNP悬浮型填料和先进的水下曝气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二级处理,与常规的半软性填料和鼓风曝气方法比较,投资少,成本低,管理方便,曝气均匀,水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大气飘尘对大鼠肺细胞的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白鼠气管内注入飘尘后分析肺灌洗液的方法,比较了上海不同地区飘尘对大鼠肺细胞的毒性;再运用毒性指数及效应指数,综合评价了上海市不同地区大气飘尘污染的状况。研究表明:从肺灌洗液的生化成份分析及细胞分类显示,以彭浦新村、隆昌路平凉路、康定路胶州路3个点的飘尘毒性较大。综合评价结果,彭浦新村的效应指数最大,以后依次为康定路胶州路、鲁班路斜土路、青云路、隆昌路平凉路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芽孢杆菌B1分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和藻毒素物质脂肪酸的影响,比较了模拟自然水体中叶绿素a、p 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和营养元素N、P浓度在溶藻前后的变化,并利用GC-MS检测了球形棕囊藻脂肪酸的成分和含量.用体积比1∶100的芽孢杆菌B1胞外活性物质处理模拟水体14 d,发现水体中叶绿素a、p H值和高锰酸盐指数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DO和N、P浓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第14 d时,处理组水体中p H值由8.50降低到7.51,叶绿素a降低82.3%(P0.05),DO增加29.5%(P0.05),高锰酸盐指数降低55.2%(P0.01).NH+4-N、NO-2-N、NO-3-N和PO3-4-P浓度分别增加了0.46、1.50、6.24和1.30倍.投加活性物质处理14 d后,球形棕囊藻藻毒素中的主要3种脂肪酸C18:2、C16:0和C18:1分别降低了100%、97.7%和85.4%(P0.01),总脂肪酸含量降低83.4%(P0.01).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1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在模拟自然水体中能有效抑制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并降低藻毒素脂肪酸的含量.研究结果为芽孢杆菌B1胞外活性物质的生态安全性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怡君 《环境工程》2017,35(4):55-59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解决传统微生物分析成本高、速度慢、准确度较低和灵敏度较差等缺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供水工程中主要用于水中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蠕虫等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以及管网微生物种群的分析,在污水处理中主要用于脱氮除磷过程菌群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剖析、污泥膨胀成因分析以及监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来优化处理工艺。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水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刚  朱红  黄廷林  赵建超  任崴  徐向前 《环境科学》2016,37(11):4228-4234
地下水源中真菌大量繁殖会产生嗅味,引发毒性反应以及产生大量肉眼可见的絮状物,严重影响供水水质.以地下水源中3种优势真菌木霉属、青霉属、枝孢属为研究对象,以氯为消毒剂,通过研究真菌孢子胞内物质泄漏,胞外三磷酸腺苷(ATP),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增加及孢子形态变化,探明了氯灭活3种真菌孢子的效能与机制.结果表明,氯灭活真菌孢子符合一级动力学,满足Chick模型,3种真菌的耐氯性为:木霉属青霉属枝孢属,真菌孢子尺寸越大,亲水性越强,灭活效果越好.氯灭活后,胞内物质泄漏,胞外特征物质(ATP、DNA、蛋白质)显著增加;氯对细胞表面破坏严重,灭活后真菌孢子凹陷,表面褶皱.综上所述,氯首先作用于孢子表面,降低孢子的可培养性,进一步作用使细胞的通透性屏障受损,导致胞内特征物质释放,以致孢子死亡.  相似文献   
9.
细菌B1胞外活性物质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溶藻细菌B1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作用机理及起作用的胞外活性物质的类别,研究了从珠海香洲码头赤潮海水中分离获得的溶藻细菌BI的无菌滤液对球形棕囊藻生长过程中的叶绿素a含量、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并对溶藻细菌B1分泌的胞外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当100 mL藻液中加入1 mL的无菌滤液,除藻率达到了83%.B1无菌滤液使藻中丙二醛的含量显著上升,48 h达到最大值153%,球形棕囊藻的SOD、CAT活性在处理开始后保持下降趋势,分别在96 h、48 h达到最低值27%、33%.研究表明B1无菌滤液(不大于1 mL)对棕囊藻的溶藻效果与加入的量成正比,且主要通过降低机体中保护酶的活性和加剧膜脂质过氧化的程度等来抑制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细菌B1分泌的胞外活性物质中可能含有芳香醛类且包括载有磷基团的有机物,但不含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钾素流动与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桦  曾思育  董欣  陈吉宁 《环境科学》2013,34(6):2493-2496
我国钾矿资源匮乏,自给率低,主要的使用和流动过程集中在种植业活动中.本研究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200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钾素的流动和循环过程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钾素平均亏损量达到50.4 kg·hm-2,大量钾素由陆生生态系统进入水生生态系统,造成资源流失.伴随降雨径流进入水环境的钾素达231.2万t·a-1,占当年化学钾肥施用量的40.97%.生活污水排放是钾素进入水体的另一主要途径,城市和农村区域的年排放量分别为67.1万t·a-1和54.7万t·a-1,占进入水环境钾素总量的19.00%和15.50%.其中通过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进入地表水环境中钾素为50.5万t·a-1,占城市区域排放总量的75.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