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35篇
综合类   287篇
基础理论   98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114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01.
Helicid snails appear to regulate Pb more closely than other toxic metals, though it is reported as the least toxic. No regulatory mechanism has been described in animals, and the possible role of Mg in limiting Pb assimilation is examin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Three populations of Cantareus aspersus were fed Pb and Ca with three levels of Mg for up to 64 days. Metal assimilation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of 108 snails. Populations differed in their pattern of uptake but soft tissue Pb was unaffected by dietary Mg. The proportion of Pb assimilated did not change as soft tissu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indicating no specific regulatory mechanism. The daily addition of Pb to the soft tissues increases with growth rate suggesting uptake is instead some function of growth or cell turnover.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 varied with time and are unreliable indicators of an evolved regulatory mechanism for Pb.  相似文献   
502.
Nanotechnologies have been called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At the same time, scientists are raising concerns about the potential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related to the nano-sized materials used in nanotechnologies. Analyses suggest that current U.S. federal regulatory structures are not likely to adequately address these risks in a proactive manner. Given these trends, the premise of this paper is that state and local-level agencies will likely deal with many "end-of-pipe" issues as nanomaterials enter environmental media without prior toxicity testing, federal standards, or emissions controls. In this paper we (1) briefly describ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benefits related to emerging nanotechnologies; (2) outline the capacities of the 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the Clean Air Act, the Clean Water Act, and th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to address potential nanotechnology risks, and how risk data gaps challenge these regulations; (3) outline some of the key data gaps that challenge state-level regulatory capacities to address nanotechnologies' potential risks, using Wisconsin as a case study; and (4) discus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ate versus federal approaches to nanotechnology risk regulation. In summary, we suggest some ways government agencies can be better prepared to address nanotechnology risk knowledge gaps and risk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503.
本文分析了我国在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资源立法的基本原则,指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建立完善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504.
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从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的分析与测度及政策工具在农地城市流转调控中的运用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结果表明,现有研究从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入:在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的理论分析和定量测算方面,其外部性的内涵、分类与边界等尚未得到严格的界定与划分,评估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尚存亟待回答的问题;在基于外部性内化的农地政策流转调控政策工具的运用方面,尚需在分析思路、政策工具的系统化和细节设计方面有所深入;在实证研究方面,亟需结合我国国情结合具体事例探讨政策工具运用的预期效果及不同政策工具可能的交互作用;此外,应考虑不确定与信息不对称对调控政策工具运行效率的影响。因此,我国学者应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从外部性内化的角度设计适于我国国情的政策工具,从而为农地城市流转调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达到合理规制农地转用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05.
钱塘江河口滩涂湿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钱塘江河口滩涂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河口地区的经济发展、岸线工程建设、航道开发、生态净化及环境保护等至关重要。区分了河口滩涂治理与滨海滩涂治理的不同,阐述了钱塘江河口滩涂岸线冲淤演变的历史,介绍了钱塘江河口滩涂近几十年的开发进程,尚存滩涂的面积与分布区域及河口滩涂几十年治理中在经济发展、防汛抗旱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分析了现在钱塘江河口滩涂开发治理在进度、利用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钱塘江河口滩涂进一步围垦治理中要依据河口涨落潮流近些年发生的变化及滩涂冲淤速度,注重岸线工程建设与保护,优化江道河势,注意动态平衡,进行科学有序围垦,走综合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建议。  相似文献   
506.
基于生命经济价值理论的企业安全投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正确估算人的生命经济价值 ,对于正确评价企业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 ,长期以来 ,对各种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经济赔偿标准定得太低 ,不仅使伤亡者不能获得合理的经济赔偿 ,而且客观上助长了企业经营者轻视安全投资的行为 ,这与我国缺乏较为完善的生命经济价值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对人的生命经济价值的估算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人力资本法和支付意愿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理论模型估算出我国目前一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职工的生命经济价值约为 72万元 ,如果条件许可 ,通过调查收集数据 ,然后采用支付意愿法并进行回归分析 ,可获得较为精确的估算值  相似文献   
507.
环境规制往往面临规制失灵的困境,而信息不对称是规制失灵的重要原因。环境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规制工具,可以改变环境规制能力不足与规制意愿不足的问题。在大数据条件下,环境信息可以降低政府环境规制成本,实现环境规制的互动。随着技术的发展,环境大数据对环境规制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促进环境规制向精准规制、反身性规制、整体性规制的方向发展,有效地提高环境规制的绩效。  相似文献   
508.
SO2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急性和慢性暴露都会对植物造成伤害.因此,本文以景观绿化植物萱草叶片下表皮为材料,研究了SO2对气孔保卫细胞的致死效应及其可能的信号调节途径.结果表明,利用SO2体内衍生物-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液处理萱草表皮3 h后,随着处理浓度(1.0~5.0 mmol·L-1)的增加,萱草保卫细胞生理活性下降,甚至死亡;浓度超过2.0 mmol·L-1时,细胞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死细胞出现核固缩、核拉长、核碎片等典型凋亡特征,保卫细胞内的活性氧种(ROS)、一氧化氮(NO)和Ca2+水平显著升高.采用不同浓度的抗氧化剂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AsA),Ca2+螯合剂乙二醇双四乙酸(EGTA)和Ca2+通道抑制剂氯化镧(LaCl3)及NO清除剂羧基-2苯-4,4,5,5-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C-PTIO)和合成抑制剂叠氮钠(NaN3)处理后,均可使SO2衍生物诱发的细胞死亡率降低,以200 U·mL-1CAT、0.05 mmol·L-1的AsA、EGTA、LaCl3及0.20 mmol·L-1的C-PTIO、NaN3的效果最佳,同时胞内ROS、NO和Ca2+水平下降.以上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SO2可诱导萱草保卫细胞死亡,可能通过诱导ROS和NO爆发,激活细胞质膜钙通道,进而引起胞内Ca2+增加,通过ROS-NO-Ca2+信号途径介导细胞死亡.SO2诱导的萱草细胞死亡可能存在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509.
针对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中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缺乏客观依据的问题,以湟水流域小峡桥断面上游为例,通过兼顾压力与水环境承载力的控制断面水质影响路径分析,建立了面向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湟水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获得各指标权重,进而利用向量模法对流域水环境承载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SEM模型能够定量反映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污染物排放因素与水环境承载状态的相关关系;SEM模型的路径分析可为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由SEM模型得到的路径影响相关系数,可为权重的确定提供新的科学方法;研究区16个控制子单元呈上、中、下游水环境承载状态逐渐变差的梯度特征;最后,针对湟水流域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差异,从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双向调控的角度,提出改善水环境承载状态的相关建议,进而为流域水系统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精细化管理支撑.  相似文献   
510.
以小浪底水库下游武陟湿地为研究区,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期滨河湿地地下水与河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水体阳离子以Na+、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调水调沙初期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Mg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Na型;调水调沙中期和末期河水均为HCO3·SO4-Na·Mg型,地下水均为HCO3-Na·Mg型.水库水沙调控过程中,水体的水化学组分从受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溶解的共同作用过渡到以碳酸盐岩溶解为主.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河水与近岸带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逐渐富集,表明河水来源于上游水库表层水和大气降水,地下水则受到河水与大气降水的共同补给.在上游来水与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下,滨河湿地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转化主要发生在近岸带(距离河岸0~100 m内),表现为河水补给地下水,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