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1篇
  免费   415篇
  国内免费   1348篇
安全科学   13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769篇
综合类   3313篇
基础理论   506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39篇
评价与监测   432篇
社会与环境   792篇
灾害及防治   193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72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761.
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采用ArcGIS 10.0及InVEST土壤保持模型,分析2000—2010年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模拟流域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及土壤保持量的变化规律,并着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方式转变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间,流域裸地大比例减少90.18%(831.06 hm2),主要转移至水域,耕地大面积减少5 197.24 hm2(4.11%),主要流向灌丛和城镇;坡耕地还林还草初见成效,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成效显著。2)2000—2010年间,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较为严重,整体处于中度侵蚀至强度侵蚀级别,但10 a间侵蚀状况有减缓趋势;在该研究时段内,耕地大面积转为灌丛是该流域由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土壤侵蚀减缓的主要原因;另外,耕地转为林地以及裸地面积的减少也起到了减轻土壤侵蚀的作用;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林地、灌丛及草地转为耕地时,土壤侵蚀强度则会明显增加。3)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受多方因素共同影响;2000、2010年研究区实际土壤保持量分别为5.35×108、5.47×108 t;占全区面积一半以上的林地和灌丛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较为稳定,全区土壤保持功能有所提高。保证一定面积的林地、在人工干预下合理安排坡耕地还林还草区域的空间分布是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减少土壤侵蚀的必要措施,同时应注重对可利用耕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762.
以α-HCH与p,p'-DDT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泉州湾及其重要汇水流域--晋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构建了Level Ⅲ多介质非平衡稳态逸度模型,对该区域α-HCH与p,p'-DDT在各环境相中浓度、容纳能力、储量分布及各相间的迁移通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模型关键输入参数的灵敏度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α-HCH与p,p'-DDT在土壤相,水相以及沉积物相中的模拟计算浓度与野外样品实测平均浓度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当研究系统达到平衡时,环境各相对α-HCH与p,p'-DDT容纳能力由大到小分别为沉积物,土壤,水及空气; α-HCH在土壤与沉积物中的储量之和为总储量的97.42%, p,p'-DDT则为99.89%,是其主要的汇区;α-HCH与p,p'-DDT从研究区域迁移消逝的主要途径为水的平流输出,在环境相间迁移过程中,α-HCH的主要迁移途径为水体向大气的迁移,而p,p'-DDT的主要迁移途径为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灵敏度分析指出辛醇-水分配系数对数值logKow是影响污染物在环境相中浓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63.
王鹏  陈波  李传琼  李燕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8):2453-2462
细菌群落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赣江南昌段丰水期(4~8月)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赣江南昌段细菌优势类群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41.18%)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31.79%),其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 10.0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7.26%),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 4.01%).在属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是hgcI_clade(16.39%).赣江南昌段细菌丰度和多样性在城区上游、城区中心和城区下游采样点间没有显著差别,在不同月份有显著差别.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外,其它门水平分类细菌相对丰度在不同月份都有显著差异;不同采样点中,只有Proteobacteria差异显著(主要是Betaproteobacteria差异显著),其它门水平分类细菌相对丰度在不同采样点的差异均不显著.温度和流量是影响河流细菌群落的主要因子,其中温度与细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相关性更高,流量则与门分类水平细菌相关性更高,暴雨径流中Firmicutes取代Actin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成为丰度最高的菌群.温度、流量和电导率(EC)是影响OTU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流量和温度是影响门水平细菌群落的最佳环境因子组合.河水化学指标对细菌群落的影响小于温度、流量等水文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764.
通过构建长江三角洲流域多区域CGE模型,模拟了2011年水污染对长江三角洲流域内部地区(上海、流域内浙江、流域内江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并且构建间接影响系数来反映流域内不同区域和行业受水污染的间接波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水污染对流域内区域的经济影响差异明显,从GDP绝对值减少量来看,上海GDP损失最大(161.3亿元),但从GDP百分比变化来看,流域内浙江损失更为显著(2.84%);上海经济对长江三角洲流域水污染最为敏感,其间接经济损失将是其直接经济损失的3.5倍左右,而流域内江苏、流域内浙江仅为0.92倍和1.98倍.  相似文献   
765.
基于水量变化的塔里木河统一管理成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明确评价塔里木河统一管理成效,论文基于源流及干流的来水与耗水量数据,利用非参数检验、周期叠加模型等构建人类活动对源流区水量影响分离模型,进而结合距平百分比和变异系数等参数,对比分析统一管理措施对塔里木河利用管理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类活动对源流区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在1994—2001、2002—2010、2011—2013年呈减弱趋势,流域过度引水的现象得到一定的好转,源流区水资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效能提高;2)实施统一管理后,干流来水保证度提高,干流来水距平百分比的变异系数由-4.67减小至0.33,源流与干流来水距平百分比差异的平均值由-19.6%变为-4.9%,且源流干流来水差异值累积距平曲线由上升转为下降,源流和干流来水的波动性减弱,尤其是干流来水波动性要弱于源流,同时源流及干流来水更具协调性,管理部门对塔里木河径流的调度和管控能力明显提升,统一管理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766.
基于SWAT模型的阿什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阿什河流域为研究区,建立了SWAT模型,并通过情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了退耕还林.等高种植、化肥减量与植被过滤带等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及其综合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坡耕地退耕还林,可减少1.03%~5.35%的非点源TN负荷与0.94%~8.09%的非点源TP负荷;通过等高耕作,可减少0.51%~2.77%的非点源TN负荷与0.49%~4.54%的非点源TP负荷;通过20%的化肥减量可减少0.65%~6.52%的非点源TN负荷与0.01%~2.95%的非点源TP负荷;20m的植被过滤带可减少42.62%~69.51%的非点源TN负荷与80.09%~86.27%的非点源TP负荷.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可减少34.90%~54.36%的TN负荷与35.32%~60.89%的TP负荷.为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体TN与TP的浓度标准,2006~2010年尚需削减45.87%~82.53%的点源TN负荷与35.58%~66.85%的点源TP负荷.  相似文献   
767.
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能见度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Micaps提供的2013和2014年冬季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28个站点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PM2.5质量浓度自动检测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冬季大气能见度特征,以及空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影响.2013年冬季长三角霾天发生频率为53.4%.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M2.5质量浓度、地表10m风速、500~850hPa水平风垂直切变、相对湿度、925~1000hPa垂直温差、850~925hPa假相当位温差这6个因子能够解释能见度变化的81.6%.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作用与污染物浓度相当,热力因子的贡献大约是动力因子的2倍.PM2.5质量浓度越低,空气质量越好,以及相对湿度大于70%时,相对湿度通过气溶胶吸湿增长对能见度的作用越强.考虑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贡献提高了1倍.利用2014年冬季资料验证多元拟合方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68.
长三角农田土壤中滴滴涕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和蔬菜中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评估了DDTs对土壤生态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农田土壤中DDTs含量范围为0.2~3 520 ng·g-1,平均63.8 ng·g-1,主要残留在土壤耕作层(0~30 cm)。土壤中DDTs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较低,98.5%的点位土壤符合《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15%的蔬菜样品中检出DDTs,其浓度为相应土壤DDTs浓度的9%~18%,土壤残留的DDTs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的健康风险很小。低残留DDTs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0.25R0.25,0.307P0.979)。应用美国环保署(USEPA)方法评估了土壤中DDTs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其中致癌风险级别为非常低,对儿童和成人具有非致癌风险的样品比例分别为1.1%和0.7%。因此,长三角地区大多数点位农田土壤DDTs残留量较低,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769.
Surface sediments of rivers can exhibit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s that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risk evaluations. As to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mediation of watershed, large-scale and further background data on PAHs in China were required urgently.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16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Haihe River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A method based on effects range (ER) was used to assess ecosystem risk of ∑PAHs (the total of 16 PAH) sensitively and accurat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Hs content levels ranged from 257 to 16901 μg·kg−1 dry weight. The lower rings predominated in the samples, and 2-, 3-, 4-, 5- and 6-ring PAHs accounted for 12%, 21%, 30%, 30%, and 7% respectively in total PAHs. The ratio of Fl / (Fl+ Py)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the interval 0.20–0.80, indicating that it may be affected by petroleum origin, oil combustion, biomass and coal combustion jointly. ∑PAHs in Cetian (S6), Dongwushi (S19), Handan (S20), Aixinzhuang (S21) and Tianjin (S37) exceeded effects range low (ERL), in which biologic effects were in a medium level with an adverse effect on biologic organisms.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AHs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f the Haih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770.
福州市PM2.5污染过程中大气边界层和区域传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福建省会福州市2013年1月空气质量变化为对象,分析大气边界层变化和周边区域污染物传输对福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的影响.利用福州市2013年1月逐日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提供的2013年1月FNL分析资料,通过大气边界层要素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对PM2.5污染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及区域风场相关矢分析对影响福州雾霾的污染物区域传输路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地面气温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地面风速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近地面边界层条件有利于霾颗粒物的形成和累积.但不同于我国东部主要污染源区霾污染过程中存在大气边界层逆温,福州PM2.5污染过程中并未出现大气边界层逆温结构,这一边界层结构的垂直混合可有利于区域传输的污染物从上层大气到达近地面从而加重福州霾污染,福州是华东地区一个PM2.5污染物的主要接受区,PM2.5污染物主要以外源输送为主.2013年1月份福州市清洁日近地面风向为海洋吹向大陆的东南风,霾污染日则为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PM2.5污染物主要从长三角地区、苏北以及安徽河南一带通过东北和西北方向的传输路径影响福州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