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以苯酚作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Z型Bi_2WO_6/SnS_2的光催化性能。通过水热法合成Z型Bi_2WO_6/SnS_2,并采用XRD、DRS、FTIR、PL、SEM、XP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光催化降解苯酚实验发现40%Bi_2WO_6/SnS_2对含酚废水的降解率可达92. 5%。较高的降解率归因于宽窄带隙材料的复合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因此产生更多的光生电子-空穴对,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活性位,从而实现对苯酚的高效降解。  相似文献   
32.
40年来本溪地区的旱涝变化特征及其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本溪地区40年(1961-2000年)来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对大气和农业两方面的干旱,采用降水Z指数变化方法和彭曼综合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旱涝变化规律,探讨了相关的旱涝评估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33.
快速生物降解性试验在新化学物质的生态毒理测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测试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后续的测试策略和物质的申报登记、以及新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的风险管理。为研究OECD 301系列试验(301B、301D和301F)的质量,选用本机构近5年来积累的标准化物质苯甲酸钠14 d快速生物降解率数据,首次采用稳健统计技术,以稳健总计统计量的Z比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对各试验数据和试验系统的质量开展评估。结果显示,当301B、301D和301F试验的苯甲酸钠降解率分别在63.8%~88.0%、63.4%~89.2%和66.0%~99.8%范围内时,表明测试结果满意,该批次试验数据质量良好;若苯甲酸钠降解率不在此范围,则表明测试结果可能存在问题,甚至得到的可能是错误数据,需要进一步验证。据此提出了对实际测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质量分析对照表,以期为测试机构开展新化学物质快速生物降解性试验时的质量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运用了一种简易操作的方法制备了PhC2Cu/UiO-66-Ce(PUC)直接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等手段对PUC的形态特征、晶型结构以及化学性能进行表征.以DCF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PUC对水溶液中DCF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PUC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80 min内对DCF的降解率为95.06%,其光催化反应速率比单独PhC2Cu提升了3.0倍.DCF的降解率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DCF在偏酸性条件降解速率更佳.根据电子自旋共振测试和自由基捕获实验,提出反应中起主导作用的活性物种为O2·-,贡献率接近87.96%.  相似文献   
35.
利用洞庭湖流域1960~2017年103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通过计算Z指数和区域旱涝指数,对流域近57年来季节性旱涝异常的时空变化和典型旱涝年份的同期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形势进行分析,以加强对季节性旱涝异常及可能的直接影响因素的认识.结果表明:洞庭湖流域连续两年出现旱涝异常的可能性不大,春、夏季节发生旱涝异常的一致性较秋、冬季小.在春、秋季节,流域干湿变化表现出年际性并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在冬、夏季节表现出年代际转换并存在变湿的趋势.此外,各季节均表现出涝重于旱的统计特征.同期大气环流形势会对流域旱涝异常产生显著影响,当西风带经(纬)向环流偏强时,干旱易出现在冬(夏)、春(秋)季节.当副高脊线偏北时,干旱易出现在夏、秋季节;在冬季时,偏强偏西的副高易使流域出现冬涝.流域Z指数在各季节均与净经向水汽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春、夏、秋季节与净水汽收支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冬季可能与降水动力条件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36.
采用原位水热法,将WO3纳米棒负载在层状的g-C3N4上制备具有高吸附性和光催化活性的Z型gC3N4/WO3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XPS和SEM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试其光致发光光谱、光电流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考察了在可见光下g-C3N4/WO3复合材料对土霉素的降解效果及复合材料的可重复利用性能,并结合自由基淬灭实验初步推测了g-C3N4/WO3的光催化机理。结果表明,WO3纳米棒负载到g-C3N4纳米片上并形成异质结;g-C3N4/WO3异质结增强了可见光响应且降低了光生载流子复合率;添加0.6 g g-C3N4的g-C  相似文献   
37.
以MIL-88A (Fe)为载体,通过原位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成功合成双Z型三元复合材料MIL-88A (Fe)/Ag3PO4/AgI (MAI),并将其应用于光芬顿体系中,高效去除染料废水中的罗丹明B (RhB).棒状的MIL-88A (Fe)作为载体,减少了Ag3PO4和AgI颗粒的团聚现象,形成的双Z型异质结减少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在催化剂为0.5g/L,初始pH值为3.0,H2O2浓度0.4mmol/L的条件下,20min内100mL的20mg/L的RhB可被完全降解,并且在循环5次使用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性能.此外,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表明h+,O2·﹣和HO·是MAI/Vis/H2O2催化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最后,提出了MAI降解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38.
芽孢杆菌Z5溶铜绿微囊藻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利用铜绿微囊藻液人工驯化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编号为Z5的溶藻细菌,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研究了Z5菌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的溶藻能力,考察了不同生长期的Z5菌无菌滤液及添加比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用6d后,Z5菌稳定期的无菌滤液对处于稳定期的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达到91.36%.在4%~12%的投加范围内,无菌滤液的投加量与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溶解作用呈正比.研究表明芽孢杆菌Z5是通过分泌具有部分热稳定性的溶藻活性物质进行溶藻.  相似文献   
39.
使用一种简单的搅拌焙烧方法成功制备了MoO_3/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SEM、TEM、XRD、FTIR、UV-vis和PL等技术对材料进行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MoO_3与g-C_3N_4成功复合,使g-C_3N_4吸收发生红移,扩大了g-C_3N_4的可见光吸收范围,有效地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以非甾体抗炎药萘普生(NPX)为目标污染物,对MoO_3/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光催化剂MoO_3/g-C_3N_4对萘普生的去除率是相同条件下纯g-C_3N_4的1.75倍.MoO_3负载量、pH值、催化剂MoO_3/g-C_3N_4的使用量和NPX的初始浓度等因素的研究表明,3%的MoO_3复合量和酸性条件更有利于NPX降解,加大MoO_3/g-C_3N_4的使用量和减少NPX的初始浓度也能加快NPX的降解速率.通过猝灭实验确定了单线态氧和超氧自由基是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ESR测定单线态氧的存在验证了Z型MoO_3/g-C_3N_4降解NPX的机制.  相似文献   
40.
利用山西省晋城市44年(1970-2013)逐年5县市降水资料,基于Z指数、降水距平、湿度指数等旱涝指标对晋城市旱涝进行时空规律分析和等级评定。结果表明:晋城市是个旱涝间发的地区,20%是非正常年份,干旱平均隔2年发生一次;晋城市发生大旱和大涝几率相当,而各县区普遍易发生年中短旱;20世纪70年代属于偏旱,80年代以涝居多,90年代偏旱,21世纪初偏涝;旱涝发生的频率有上升趋势;晋城市发生连旱时间不长,连旱1次(1978-1979年),连涝1次(1975-1976年),大涝2次(1982年沁水和1971年的陵川),2003年出现区域性洪涝灾害。小波分析表明:晋城市旱涝在3年的振荡周期最强;其次是19年的周期次强;7年左右周期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