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7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15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篇 |
环保管理 | 270篇 |
综合类 | 737篇 |
基础理论 | 84篇 |
污染及防治 | 22篇 |
评价与监测 | 79篇 |
社会与环境 | 299篇 |
灾害及防治 | 1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142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81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广东某铀废石堆周边土壤中铀污染特征及其环境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铀(U)矿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铀废石。通常认为其放射性核素含量低,大多沿山谷露天自然堆放,一般不对堆场做防渗漏处置,对铀废石可能产生的潜在环境影响尚未引起重视。以广东某花岗岩型铀矿山的一个废石堆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废石堆上、下游方向分别采集了2条(即BP1和BP2,视作背景土壤,距离废石堆的距离分别为10和20 m)和3条土壤剖面(即WP1、WP2和WP3,视作潜在U污染土壤,距离废石堆的距离分别为50、100和180 m)。通过对剖面间U分布特征的对比,定量估算了受污染土壤中外源U的输入通量;结合逐级化学提取技术,分析了U在土壤剖面的赋存形态及其环境有效性。结果表明:1)铀废石堆对周边土壤产生了显著的放射性污染,废石堆下游方向由近及远的3条U污染剖面(WP1、WP2和WP3)中U平均质量分数比背景剖面分别富集了634.6、10和3.7倍,其外源U的平均输入通量分别为4840.36、86.72和20.46μg·g-1。距污染源(废石堆)愈近,土壤中外源U的输入通量愈大;2)在近源区,大量的外源U优先在土壤表层聚集,随着远离污染源,逐渐转变为优先在剖面的深部淀积;3)与U 污染剖面相比,背景剖面(BP2)的惰性态 U(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所占比例最大,活性态 U(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所占比例最小,说明U污染土壤的外源U输入更倾向于对活性态U的贡献,这是对植物影响最直接的部分。另外,距污染源由近及远,U污染土壤中活性态U所占比例增大,潜在活性态U(有机质结合态+无定形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降低;4)3条U污染剖面中,平均90%以上的U(活性态和潜在活性态)对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因此,铀废石堆对周边环境产生的风险应得到充分重视。本研究为开展铀矿冶地域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和土壤修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2.
针对《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实施以来暴露出的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对比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污水排放标准,指出了在《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21/1627—2008)执行过程中应以建设时间为节点区别对待污水处理厂,应适当放宽总氮指标,分流域制定标准,建立标准的技术支撑体系等4个方面对《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进行改进,以使《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更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3.
遥感资料在青海草地资源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OS/MODIS、NOAA/AVHRR卫星遥感监测的植被指数(NDVI)、地面定点监测的实际地上牧草产量资料,依据卫星遥感监测原理,在点和面上研究、建立了植被指数与牧草产量之间的关系模式,给出了草地资源卫星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2004年青海省草地资源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产量最高区处于黄南州南部和果洛州东南部,最低区处于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近20年来天然草地资源的分布规律没有发生变化,但草地生产力在逐步下降,草地资源在逐年减少,仅果洛州全州平均牧草产量比1986年下降了4.04%,牧草总量减少85.10×104t,理论载畜量减少了63.11×104只绵羊单位;暖干旱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造成青海省天然草地生产力下降、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
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定量评价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计算了1994-2003年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着重分析了该省生态足迹、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吉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人均水平和总量均呈增长趋势,自然资源供需结构渐趋多元化;自然资源供需的非均衡增长导致生态赤字的出现和持续增长,表明目前吉林省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最后,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和消除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95.
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4个层面构建了切合山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转型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山西省的绿色转型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政策背景,提出了山西省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以实现山西省均衡快速的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6.
97.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已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也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定量研究的热点之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改善农业环境,杜绝资源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及其14个地州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及其各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8.
99.
江西森林公园在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中的地位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十年来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在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动情况,分析了影响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江西省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建设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0.
安徽省省内流动人口空间选择主要体现为省会优先、邻近区域优先和高工资区域优先的特征。省内形成以首府合肥为第一层次,以芜湖和淮南为第二层次,以蚌埠、淮北、安庆、马鞍山和铜陵为第三层次,其余城市为第四层次的空间选择格局。合肥是省内人口流入最大的辐合场,淮南、芜湖是次级辐合场,淮北、淮南、六安、巢湖等城市是对流场,流入人口规模与流出人口规模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